棗林前街(散文)
作者:李朝俊
棗林前街東西走向,在首都北京的西城。
我見到棗林前街時,棗樹林木隨歷史遠去,濃密的國槐花雪白開滿街邊,火紅的海棠花耀眼在綠葉中,紅的黃的紫的月季花,在槐樹椿樹雪松樹旁,一望無際的開向遠方,一路芳香在行人身邊。
我行走在大街上,沒了綠果白果紅果的棗樹,“棗林前街”的名號勒石眼前,寫在朝陽滿天的大地樓宇間,這就是古都的文化底蘊,這就是西城的街區厚重,這就是中華文明靈魂的魅力。
那天,我從白廣電影院出來,雪片如鵝毛,天地白茫茫,正應了電影情節。援助鄰邦三千里江山抗強敵,爬冰臥雪血戰到底,子弟兵用忠誠鑄造衛國長城,書寫了一代人的英勇無畏,書寫出中華民族的血脈傳承。望著棗林前街的純潔和平街景,那雪中奔跑的孩童,那揮雪嬉戲的少年,那慈祥凝望的長者,還有我這個漂泊生活在棗樹前街的人,構成今日街上一幅平常畫卷。我想這棗林前街的畫卷,連線著歷史的過去現在未來,連線著人間季節的天然輪換。
冬去春天來,城池蕩春風,水暖鴨先知,青草河岸生,垂柳吐新芽,玉蘭送芳香。北京的春日,在春寒中几上幾下,在春雨中幾起幾落。受眼前春夏之交浪漫情趣的感染,我升起探尋這街區棗樹的念頭。
在好奇新鮮勁中走街串巷,我在期翼裡尋訪棗林,走著看著問著幻想著。轉過街口,望見郊野,看到清溪涌動,看到菜地壠畦,看到樹長埂上,看到房在林中,看到青磚碧瓦。
一座佛門洞開,一片棗樹環繞,一種妙音飄出,引我輕步向前。威嚴山門之上,“崇效”金字奪目,近觀乃唐皇賜額。寺院內外,遍地棗樹,千姿百態,有挺胸向天生的樹,有低眉彎腰生的樹,有枝幹橫豎擠生的樹......
這些棗林,樹皮如鐵,尖刺如鋒。春夏天,樹葉如舟,樹花如雪;秋冬天,青棗、白棗、紅棗,掛滿枝頭,樹果如飴,散發誘人的光彩,飄著好聞的味道。我舉起手機想錄個影片......“得!哪來的遊人?!”猛地回身探頭去望,原是一黑臉和尚的斷喝。欲趨前明說細解,一片白光晃在眼前,揉眼再看,和尚跑了寺廟也沒了,人在棗林前街的高樓上。魂悸魄動,翻身清醒,此刻正是午休時間。這是初到棗林前街辦公時,常會出現尋棗樹的夢景。或許這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千古警言妙語給我的現身說法?!
棗林前街的棗樹,我沒有找尋到,棗林前街倒讓我走個通透。有時早上去,有時夜晚行,有時中午走,信馬由韁,隨心所欲。
多走勤跑,風景自來,眼界大開。
走在滿地國槐花棗林前街上,文化的金色光彩隨處可見。由東向西牛街、白廣路、南線閣街、菜園街、廣安門南街,依次橫穿其間。法源寺、聖安寺、寶應寺、金宮殿故址......;回民小學、登萊小學、六十六中學、一六一中學,國家水利部、國務院臺辦、國家稅務總局、國家應急管理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中環辦公樓、北方工業公司.....還有給北方大地送清泉的南水北調辦公室。小學中學,名剎古寺、宮殿遺址,國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大樓,皆在其中或在周邊鑲嵌,彼此比肩而立。
西起營城河水道東岸,東到南橫西街西口,全長1150米,棗林前街道均寬9.6米。路南房舍多四、五、六層磚樓,路北住戶多二十來層的塔樓。古蹟古樹,庭院老宅,高樓大廈,和諧共存。棗林前街文化氛圍濃重,街南有紅牆坊間書閣樓,街北是座晴耕雨讀閱讀空間小院。
除沒有棗樹,松柏楊柳,國槐洋槐,桑樹椿樹,玉蘭銀杏......樹種繁多。有兩棵樹讓我眼界大開。
一棵是槐樹。在棗林前街中街北邊的高臺中,這棵三人環抱的洋槐樹,皮厚如城,紋路象牆,疙瘩似龜,三面樹皮正常,一面樹皮若碳。樹偏東北方向皮開膽裂,從底根到腰身兩丈上下,樹幹黒化石一般,醒目耀眼,令人驚奇。“化石”之上,周圍樹幹長勢茂盛,南邊三枝各自桶粗,開葉吐綠,牽手迎風揚;西北邊一枝獨樹向天長,枝葉狀開傘張,遮天蔽日。
一棵不知名。樹獨立長在院牆邊,高過數丈,皮翹如翼,多如蟬爬,風來響動,音同妙曲。我在樹旁觀察半天,仍不知其所以然。請教行走的路人,大家圍觀評論,對樹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位銀髮長者路過,我施禮迎上前請其指點迷津。對方說:“非名貴之樹,這樹齡也淺。我小時候街上院中都是棗樹,東西道路沒現在這樣寬。就兩輛車行對開道,道兩邊住戶院落,一片連一片,連到河西岸。街上棗樹,庭院棗樹,河堤棗樹,哪哪長滿棗樹。落鳥飛蜂,蟬唱棗紅,望哪哪喜興如意。”
這是棵啥樹?
“天知地知,你我不知。”長者哈哈笑言。
......
棗林前街南邊,有三條小巷子,從西向排列為南運巷、棗林二巷、櫻桃巷,通往南菜園大街,通往北京的大觀園;棗林前街北邊,有個棗林北小街,穿過這街是個大院,穿過大院向東走去,聞著牛羊肉的香氣,就到了著名的牛街。
棗林前街在他人眼裡或許很普通平常,在我的情感世界裡這條街,是成長的又一條通天大道。我在這裡聽電器轟鳴,我在這裡找尋心中的棗樹林,我在這裡眺望香山煙雲,我在這裡觀人間永珍:一片片舊區消失,一座座新樓崛起;一群群雄心者來,一個個失意人去;一番番春夏秋冬,一場場酸甜苦辣;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18歲離開故鄉參軍入伍,18載寒暑易節棗林前街,18年孜孜不倦棗林尋樹,這不是簡單的數字巧合,這是情感深處棗林前街如故鄉,在我生命裡有著特殊的記憶:從海軍中校轉業到此成為北京市民。在這裡,我經春風沐浴,受夏雨洗禮,迎寒潮向前,捧秋果甘甜;在這裡,我入列優秀公務員榮立三等功,從主任科員成長為一級調研員;在這裡,我加入西城區作家協會、成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填寫北京作家協會入會申請表、散文作品發表在《人民日報》(海外版)、《解放軍報》、《光明日報》......
雨過天晴彩虹當空,棗林前街的樹葉滴翠,樹影閃動,鳥跳蟲唱,我在揮筆......加班夜深不歸家,辦公室內躺椅上睡眠。半夜醒來,沒了睡意,披衣臨窗。透過十多層高的大樓窗前,遠遠的街燈明瞭,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閃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陪伴著燦若星辰的華燈,我們默默工作,我們戰疫情,我們迎冬奧,我們和祖國一起走向未來!
晨起沿棗林前街跑步運動,河堤上那“
”牌樓,旭日中金光閃現在眼前。棗林前街,棗林驛站!棗林前街豈不是我的驛站?愚鈍中靈光一閃!
清澈水花湧動的護城河,讓我想起長江上的黃鶴樓,想起贛水岸邊的滕王閣:黃鶴飛去,武漢黃鶴樓名揚天下;滕王沒了,南昌滕王閣聳立江南;棗林雖然已消失,而北京棗林前街厚重的文化底蘊永遠金光閃耀。
(2022年2月2日西城區棗林前街7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