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黨史要論】
情感是特定歷史、文化和社會的產物,既可作用於個人的思想和行為,也可作用於國家、民族、政黨的價值取向和目標追求。經過百年曆史積澱而成的中國共產黨的情感意蘊,包括對歷史的珍視之情、對人民的敬重之情、對國家的摯愛之情、對民族的自豪之情和對世界的奉獻之情,等等。中國共產黨百年曆史的情感意蘊,既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的政黨氣質,建構了中國共產黨的情感形象,也從一個側面詮釋了“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
珍視歷史之情
對待歷史的態度如何,是衡量一個政黨是否成熟的重要標誌之一。中國共產黨基於唯物史觀評價歷史,以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並透過紀念活動緬懷歷史,強化歷史記憶,展現了對歷史的珍視之情。
現實由歷史發展而來,歷史是現實之源,現實是歷史的縮影,不理解歷史就難以把握現實。毛澤東同志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強調歷史發展的繼承性和連續性,體現了對歷史的尊重和敬畏。基於歷史對現實的借鑑、啟迪作用,鄧小平同志強調:“要懂得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走向何方?中國到了今天,我無時無刻不提醒自己,要有這樣一種歷史感。”“只有正確認識歷史,才能更好開創未來。”這些表達詮釋了歷史與現實的關聯,彰顯了歷史的當代價值。
歷史的發展有其規律性,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人應當順應歷史發展規律,而無法左右歷史發展程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不能任意選擇,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這種對歷史規律的尊重和對歷史價值的肯定,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珍視歷史之情。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立、各地紀念場館的建造,逢七一建黨節、八一建軍節、十一國慶節而舉行的慶祝活動,為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紅軍長征、抗美援朝而舉行的紀念活動,設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烈士紀念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並隆重舉行儀式,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革命英烈等的紀念……表達了對歷史的緬懷,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珍視歷史之情。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深切懷念老一輩革命家、革命先烈、革命烈士和近代以來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頑強奮鬥的所有仁人志士,正是珍視歷史之情的深刻表達。
敬重人民之情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國共產黨百年曆史,基於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歷史經驗與實踐體驗,表達了對人民力量的肯定、對人民利益的推崇,確立了黨的初心使命和黨的宗旨,體現了對人民的敬重之情。
如何認識人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決定了一個政黨對待人民的態度和感情。毛澤東同志明確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這是對人民在歷史發展、社會變革過程中地位、作用的充分肯定,表達了對人民力量的尊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中國近代以來的鬥爭史、中國共產黨的奮鬥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史,都是由人民書寫的歷史。人民的力量源於人民的品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鬥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人民。這是對人民形象的整體建構,表達了對人民品格、人民稟賦的讚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這是基於中國共產黨歷史的表達,也是對人民力量、人民作用的充分肯定。
人民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最大底氣,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力量源泉。要贏得人民的支援,必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毛澤東同志指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將是否符合人民利益作為評價共產黨人言論行動的標準,充分體現了對人民利益的尊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的生活需要日益多樣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我們黨正努力透過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共同富裕。這既是對人民美好生活訴求的關心,也是對人民利益的尊重。
基於對人民力量、人民利益的尊重,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將群眾路線作為黨的根本工作方法,要求黨員幹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密切聯絡群眾,虛心聽取群眾意見,充分吸收人民的實踐智慧,並時刻把群眾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關心人民生活。這些行為要求,同樣飽含中國共產黨對人民的敬重之情。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要守住人民的心,為人民謀幸福、關心人民的疾苦是前提和基礎。
摯愛國家之情
愛國主義是一種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經濟文化落後狀況的憂慮、對國家繁榮富強的嚮往、對國家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展現了對國家的摯愛之情,可以說,愛國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情感底蘊。
近代中國備受西方國家欺凌,中國共產黨登上中國歷史舞臺的使命就是改變國家命運,“建立一個新中國”,“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為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後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對自由、繁榮、文明中國的嚮往,實際上表達了對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文化上愚昧落後國家狀況的憂慮,而這恰恰也反映了對國家深沉的熱愛。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對歷盡艱辛、親手締造的國家,自然格外珍惜和愛護,期待儘快改變其落後面貌。彼時,毛澤東同志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落後而深感憂慮,甚至擔心有被開除“球籍”的危險,因而期盼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將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這是中國共產黨愛國情感的表達,在對國家落後現狀充滿憂慮的同時,也飽含著對國家發展前景的自信。“四個現代化”概念的提出和形成,記錄了中國共產黨謀求國家現代化的歷史記憶。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的重要目標在於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無論是“三步走”的戰略部署,還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戰略安排,都表達了中國共產黨的愛國之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對國家前途的充分信心,而信心之中透露出的也是對國家的摯愛。
民族自豪之情
中國共產黨深深紮根於中華民族的沃土,對中華民族的歷史、中華民族的品格、中華民族的未來,飽含自豪之情。
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源遠流長,未曾中斷,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毛澤東同志指出:“在中華民族的開化史上,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有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藝術家,有豐富的文化典籍。”這是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文明自豪感的真情流露。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有著5000多年源遠流長的文明歷史,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種對中華文明的自豪感,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底氣。
偉大的文明涵養偉大的品格,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同樣飽含自豪。在毛澤東同志看來,“中華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勞著稱於世,同時又是酷愛自由、富於革命傳統的民族”。基於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一直追求和傳承的理念,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王稱霸的基因。”其中飽含著對中華民族品格的自豪與推崇。
中國共產黨誕生於民族危亡之時,為實現民族獨立,黨的二大提出的最低綱領,包含“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的內容。新中國的成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重要條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用“中國夢”來表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追求,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嚮往和追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這既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民族自豪感,也表明了我們黨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信心。
奉獻世界之情
中國共產黨是愛國主義的政黨,也是國際主義的政黨,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同時,也在為世界謀大同,對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富有擔當精神、奉獻精神。
中國共產黨所追求的共產主義理想不是就一個國家來說的,而是就整個國際社會而言的。《共產黨宣言》發出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號召,表明了共產主義理想的國際性。中國共產黨在思考中國問題的解決之道時,注意將其置於世界背景來分析,既爭取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理解和支援,也為世界問題的解決貢獻中國經驗、中國智慧。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犧牲支撐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也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中國共產黨的世界情懷和國際擔當,由此可見一斑。抗美援朝的實際行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對第三世界國家的積極援助,充分展現了中國的國際擔當和巨大奉獻。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少國際熱點難點問題亟待解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鬥的黨”。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的提出、“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推動國際抗疫合作等,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國際主義情懷。正是這種情懷,贏得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可和支援,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並以中國的新發展為世界提供了新機遇。
中國共產黨百年曆史的情感意蘊,塑造了中國共產黨的情感形象,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人格魅力。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情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作者:陳金龍,系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