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亞洲媒體近日報道,知名海洋政策分析師馬克・丁巴倫西亞發表文章《日本軍艦穿越南海邁過了紅線,引起混亂》,指出日本媒體宣稱海上自衛隊的軍艦已開始在南中國海開展所謂“航行自由行動”。這種說法已經傳遍全世界。然而,這與人們對該術語的普遍理解不符。更糟糕的是,這可能導致危險的混亂,並給東南亞國家和中國留下錯誤印象。
根據對日本的行動持鼓勵態度的英文媒體報道,日本媒體援引未透露姓名的政府訊息人士的話說,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軍艦逼近“在中國聲稱擁有主權的南中國海人工島和岩礁,實施近海航行”。這顯然是事實。但“近”字至關重要。海自軍艦並沒有進入中國聲稱擁有主權的12海里領海。媒體和專家過度誇大了這些航行的意義,雖然他們顯然很願意把日本描述為已經願意正面軍事對抗中國的國家,而不再是受到憲法約束的二戰戰敗國。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阿萊西奧·帕拉塔諾等專家更是加重了這種混亂,這位似乎“唯恐天下不亂”的帕拉塔諾說:“這是個進步,它將使日本的行為方式更加接近其他海上大國。這是清楚的政治訊號。”更重要的是,日本不應該希望在這方面效仿美國。美國的“航行自由行動”宣稱展示並保護航行自由,並挑戰違反這一原則的主張。這是一種轉移注意力、甚至是給自己臉上貼金的做法。
事實是,雖然備受指責,但中國從未試圖干涉商業航行自由。美國假惺惺地將商業航行自由與以軍用船隻恫嚇和監視他國(絕大多數情況都是監視中國)的“自由”混為一談。尤其是,美國濫用航行自由的概念,挑戰中國對“美濟礁”等某些島礁的主權聲索。它還挑戰了中國對於“西沙群島”的直線基線以及軍艦進入其領海需事先獲准的要求。
美國還一再違反中國在其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內進行科學研究需獲得許可的要求,這一要求得到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支援。由於美國不是它經常引用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締約國,所以中國不能就這一問題與美國進行強制仲裁。但日本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締約國,可以在其主持下受到仲裁。文/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