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壇小霸王的
“得意技”
在上世紀,素有柔壇“小霸王”之稱的著名六段柔道高手川口孝夫,身高一米六四,體重五十五公斤。在他的柔道生涯中有著輝煌的戰績:多次榮獲全日本學生冠軍,二十歲奪得亞洲錦標賽冠軍,二十一歲成為世界錦標賽輕量級的“盟主”,二十二歲摘取了奧運會柔道比賽的“桂冠”。
川口孝夫五歲起就穿著媽媽親手縫製的小柔道衣,踏上了“柔道征程”,在家父(川口一郎、講道館八段)的嚴格訓練下,打下紮實的柔道基礎。川口孝夫善於在比賽中主動出擊,大膽地運用技術,並充滿著自信心。他說:“平時怎麼練的,比賽中就應果斷地施展出來。”
川口孝夫的“得意技”是根據自身的特點,在訓練和比賽的實踐中,不斷地加以錘鍊,進而發展起來的,非常適合輕量級柔道選手“借用”。故而,他的“得意技”成為日本年輕選手學習的“楷模”。
下面,介紹他的三個“得意技”,供我國年輕運動員學習、借鑑。
(一)巴投——十字固
圖1:雙方交手後,施招者有意識地把對手朝自己的左側方拉(習慣右面施招者可朝左拉)。
圖2:拉動中,上體突然下降,身體重心後倒,兩手抓緊對方,左腳頂在對手的腰帶處(腹部)。
圖3:雙手繼續用力,同時,左腳朝上抵出,施展巴投技術將對手挑起。
圖4、5:如果巴投招數被對方“解脫後”,立即利用對手的“解脫”作用力,將其頂翻在地,並起身“坐騎”在對手身上。
圖6、7:雙手抓拉住對手的左腕,用“十字固”招數“鎖住”對手,不讓其·再次“解脫”。
注意,這一連絡技的技術要點是:
圖8:施招者左手抓住對手的右肘衣袖,右手抓住對手的衣襟,兩手之間要保持一定的寬度,以便於巴投招數的施展。
圖9:由圖2技術轉入圖3技術時,施招者的上體應“團身”,兩眼不能窺視對手的臉部。
(二)內股
這一技術是主動進攻中非常有效的招數。
圖10:左手抓拉住對手的右肘衣袖,右手抓住對手的左衣襟。
圖11:重心稍右移,左手用力拉出對手的右手。
圖12:突然抬上體,帶動雙手上舉,同時左腳做前體交叉步,移動到對手的左腳外側。
圖13:以左腿為旋轉支撐軸,右腳插入對手的兩腳之間,準備施展內股技術。
圖14:上體前傾,利用旋轉慣性,右大腿外側貼緊對手的襠腹部上挑。
圖15:左腳腳趾“點地”,右腳繼續“高挑”,使對手雙足離地,身體失去平衡;然後,將對手從體側摔倒在地。
注意,這一招數的技術要點在於:
圖16:由圖12技術轉入圖13技術時,兩手拉引動作方向必須與左腳的體前交叉步方向相反,且手腳配合要協調、連貫。
(三)朽木倒
運動員在實施這一技術前,首先應在氣勢上壓倒對手,可透過自己的大聲喊叫,使對手感到“恐懼”,或在對手遲疑的一瞬間,抓住戰機,突然施技。
圖17:施招者兩眼“虎視”對手,口中“大吼”一聲,以此先在氣勢上“鎮住”對手,同時做好快速出擊的準備。
圖18:不等對手兩腳邁動,快速衝至對手面前(應保持正面出擊)。
圖19:右手按住對手的右肩鎖骨處,左手“鎖住”對手的右肘,不讓其“逃脫”;右腳以“小內刈”技術要領插入對手的右腳跟腱處,上體是“馬步站立”姿勢。
圖20:右腳腳底頂住對手右腳跟,用力朝後上方“挑起”;同時,上體緊貼住對手的上體,左手抓拉對手的右腿膝關節窩處。
圖21、22:右腳突然朝前跨出一大步,呈“右前弓箭步”體姿;左手用力抱住對手的右腳朝上板,右手按住對手的右肩鎖骨部位·用力朝前推按,使對手身體重心失去平衡,將其推倒。
注意,這招數的技術要點在於:
圖23:施招者的右手一定要按住對手的右肩鎖骨部位,左手則牢牢“控制”住對手的右肘關節,不讓其“掙脫”,否則,難以施技。(冉強輝)
1,投技和固技的關係
2,柔道技術:實用連絡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