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冀中的抗戰,是繞不開河北人民自衛軍和河北遊擊軍的。
前面寫過田同春同志回憶河北遊擊軍第一路軍的建立經過,也分享過幾篇遊擊軍第五路的戰史資料。
此外,徐英同志的回憶錄中,在回憶抗戰初期時的經歷時,提到柴恩波和徐恩榮部隊加委前,徐恩榮讓他去找孟慶山的故事。在回憶爭取楊文鳳部的時候,徐英同志還提到了“華北民眾自衛軍”司令部江東昇。
這些人,這些事,或直接就是河北遊擊軍的一部,或和河北遊擊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河北遊擊軍及其以後的傳承,可以說是貫穿了整個冀中的抗戰史。
今天,給大家分享河北遊擊軍的史料,重溫那個全民抗戰的歲月,學習先烈不屈不撓的精神,奮鬥新徵程。
作者:王工學
作者介紹:王工學(1917~1999)原名王仲生。安新端村人。1935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10月參加河北遊擊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保新中心縣南鄉支部軍事委員,在安新縣從事黨的秘密工作。抗日戰爭時期,歷任河北遊擊軍第八路政治部組織科科長,暫編第一師政治部主任,八路軍第三縱隊兼冀中軍區第十支隊兼第四軍分割槽三十大隊營政治教導員,教導大隊中隊政治指導員,第二十八大隊組織幹事,教導大隊政治教導員,第九軍分割槽政治部宣傳科副科長、科長等職。參加了百團大戰和冀中抗日根據地反“掃蕩”等戰役戰鬥。獲冀中二等“五一”獎章。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冀中軍區第九軍分割槽二十四團政委,晉察冀野戰軍冀中縱隊第十三旅三十七團政委,第三縱隊八旅二十三團政委,第八旅整風大隊副政委,補訓團政委,第十九兵團六十三軍一八七師政治部副主任,第一野戰軍第十九兵團騎兵第六師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等職。參加了綏遠、出擊冀熱察、平津、太原、扶眉、蘭州等戰役戰鬥。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十九兵團騎兵第六師政委,總參謀部第三部政治部主任,總參謀部測繪局政委,總參謀部管理局招待處副處長,國家第三機械工業部第六研究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基建工程兵三機部辦公室副主任,基建工程兵紀委副書記等職。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軍銜,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獲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9年12月29日在北京逝世。
下面正文開始: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盧溝橋一聲炮響,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企圖用武力侵吞全中國。地處華北平原的冀中,首當其衝。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堅韌不拔、可歌可泣的英勇鬥爭。我這篇回憶,就是記述了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發動群眾,組織游擊隊,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建立冀中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部分事實——河北遊擊軍建立的始末。
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在群眾中深深地埋下了革命火種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侵古我東北以後,繼續調動兵力入關,致使整個華北局勢日趨惡化,亡國滅種的威脅沉重的壓在人民的心頭。“誓死不當亡國奴”已成為中華民族廣大群眾的一致呼聲。民族矛盾已上升為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根據當時的形勢發表的歷史上著名的《八一宣言》,要求國民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深得人民群眾的熱烈擁護。
河北省建黨很早,人民有革命傳統。大革命失敗後,我們黨領導著廣大群眾,在嚴重的白色恐怖下,進行了無數次艱苦卓絕的鬥爭。
很多黨員為了民族的前途,為了人民的利益,不怕流血,不怕犧牲,始終站在鬥爭的最前列,表現了大無畏的獻身精神。在鬥爭的過程中,群眾認識了共產黨,共產黨在群眾中紮下了根。
在長期艱苦的鬥爭中,黨的組織雖然曾不斷遭到挫折和破壞,但是黨始終保持了對保屬地區不間斷的領導。一九三五年,河北省委又重新組織了保屬特委,李菁玉同志為書記,委員有劉秀峰、薛振彥(即肖悌)、陸治國、侯玉田等同志。保屬特委先後恢復了保東、保南、保西三個中心縣委和保定市委。地區南至深縣、武強等縣;北至新城、安新等縣;西至曲陽、唐縣等縣;東到任丘等縣。重新恢復建立了黨的基層組織,儲存了一部分骨幹力量。
一九三七年五月黨的白區工作會議以後,為了適應即將到來的全面抗戰形勢,七月上旬,中共中央和北方局決定,以原河北保屬特委為基礎,成立了中共平漢線省委,以領導平漢線鐵路北部兩側黨的工作,準備統一和發動抗日遊擊戰爭。由李菁玉同志任省委書記,委員有劉秀峰、李雪峰、薛振彥等同志。平漢線省委下屬有保東、保南、保西和直南四個特委。張君同志為保東特委書記,侯玉田同志為軍事委員,王志同志為宣傳部長兼秘書長,有黨員200多人,主要分佈在任丘、高陽、蠡縣、安新、河間、新安等縣。特委掌握有小股武裝,主要任務是保衛黨的機關,籌措黨的經費。開始是牛文倉同志負責,一九三六年後由侯玉田同志直接領導。保南特委由吳健民同志任書記,包括深澤、饒陽、安平、武強等縣。
保屬特委成立以後,一方面積極恢復組織,積蓄力量,同時領導全體黨員,主要透過小學教員救國會、青年抗日救國會,舉辦農民夜校,進行國難教育等活動,在廣大農民,硝鹽工會,青年知識分子和青少年中進行形勢教育,喚發群眾愛國抗日的思想覺悟,宣傳黨的抗日主張。所有黨員都要把《八一宣言》和黨印發的各種傳單、標語等宣傳品,郵寄給自己的親友和所聯絡的群眾,從而使黨的抗日救國主張深入人心,在群眾中播下了抗日的火種。
由於我們黨對這一地區的不間斷的領導,為河北遊擊軍的建立準備了很好的思想條件和群眾基礎,並且培養了一定的骨幹力量。
二、盧溝橋畔一聲炮響,激起了抗日熱潮的迅猛高漲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侵略者在盧溝橋的武裝挑釁,中國軍民奮起反抗,偉大的抗日戰爭從此開始了。當戰爭到來的時候,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顯示出無比的威力。黨中央於七月八日向全國發表了宣言,冀中廣大群眾,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抗日的情緒非常高漲,立即用挖戰壕、送給養、慰問傷病員、組織各種抗日救國會等實際行動,支援了戰爭。但國民黨政府在“片面抗戰”、“消極抗戰”的政策指導下,對堅決抵抗日寇侵略的愛國軍隊,不但不積極支援,反而處處設定障礙,因此許多軍隊一觸即潰,冀中廣大地區一時成為“壞官舊軍齊逃跑,留下百姓遭禍殃”的混亂局面。日本侵略者於七月二十八日佔領了北平,七月三十日佔領天津,八月十三日日寇進攻上海,八月二十五日佔領南口,二十七日佔領張家口,九月二十四日佔領保定、滄州,十月佔領德州、石家莊、邢臺。僅僅三個多月的時間,河北省的鐵路沿線及主要城鎮淪於敵手。日本帝國主義者所到之處,姦淫、燒殺、搶掠,無所不為,在日寇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緊急關頭,中國共產黨於八月召開了洛川會議,規定了黨在抗戰時期的基本政策,提出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八月,黨中央派紅軍老幹部孟慶山同志來冀中,組織人民武裝,開展游擊戰爭。毛主席親自指示孟慶山同志,要在日寇大舉南進,國民黨軍隊大潰敗時,在地方黨領導下,團結一切願意抗日的人民,不放鬆一切時機,組織武裝,建立抗日根據地。孟慶山同志與平漢線省委取得聯絡以後,經省委決定,讓其參加保東特委並擔任軍事委員。孟慶山同志到新安與保東特委書記張君同志,以及侯玉田、王志同志會面後,就在新安召開了保東特委會議,傳達了黨中央、北方局、平漢線省委關於組織武裝開展游擊戰爭的指示。
九月下旬,平漢線省委根據黨中央的決定,在石家莊召開了一次極重要的會議。會議決定黨員幹部一律在家鄉一帶堅持抗日鬥爭:全黨大辦武裝,發動抗日遊擊戰爭。保定失陷後,鑑於平漢線路東路西被分割,省委派薛振彥同志到冀中,召集保東、保南兩特委開會,傳達石家莊會議精神,佈置開展抗日鬥爭,並根據形勢的變化,決定把保東、保南兩特委合併成立保屬省委,由張君任書記,吳健民任組織部長,孟繼光為宜傳部長,王志為秘書長,孟慶山為軍委主席,侯玉田為副主席。省委委員還有陳鵬等同志。
孟慶山同志到達冀中,平漢線省委的石家莊會議和保屬省委的成立,冀中全體黨員立即行動起來,開始了河北遊擊軍的建立工作。
三、廣泛組織武裝群眾,建立河北遊擊軍
在抗戰初期,毛主席在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五日給周恩來、劉少奇、楊尚昆同志的指示中指出:“除山西部署已告外,令河北黨注全力於游擊戰爭,藉著紅軍抗戰的聲威,發動全華北黨(包括山東在內)動員群眾,收編散兵散槍,普遍地但是有計劃地組織游擊隊”。
根據這些指示精神,冀中地下黨許多共產黨員與在黨領導下的青年學生紛紛走上街頭,深入農村,大演活報劇,大唱抗日歌曲,進行街頭宣傳,放手發動群眾。同時,也細緻地進行組織工作,號召“有人出人,有槍出槍,有錢出錢”,組織游擊隊。那種火熱的鬥爭場面,至今還歷歷在目。
一九三七年九月十八日,蠡縣地下黨首先在蠡縣城內成立了200餘人的抗日武裝,命名為華北抗日自衛軍第一大隊。十月,由無極、藁城地方黨組成了晉察冀抗日義勇軍第五支隊;定縣地方黨組成了晉察冀抗日義勇軍第八支隊。此外,保屬省委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裡,採取發動群眾,組織游擊隊,收編加委等方式,組建了一支龐大的武裝力量,命名為河北遊擊軍。司令員孟慶山,政治主任侯平。
今天詳細敘述部隊組建的全過程,以及番號的變遷、領導人的變化,因為時間短,變化快,實在比較困難,回憶起來,河北遊擊軍的建立,大致有以下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河北遊擊軍建立的準備階段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前,冀中地區在地下黨領導下,為組織武裝準備了良好的群眾條件,同時也準備了一定的骨幹力量。在保屬特委領導下,一九三五年前後,在保東地區就有牛文倉等同志領導的在任丘縣天宮村、王家務一帶組織起來的一小股游擊隊,隊員有牛文良、牛文長、胡國民、陳練、王春明、齊德龍等10餘人。這一股游擊隊,一九三六年二月在高陽縣趙仲峰村被國民黨保安隊包圍,除胡國民、齊德龍、王春明三同志倖存外,其餘全部被殺害,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牛氏三傑慘案”。還有劉亦珂、劉亦君領導在安新、新安地區組織起來的游擊隊,成員有高子車、劉繼增、白鴻順、白雲卿、趙鶴臣、許古立、張洪謀、朱二等10餘人。另外還有蠡縣的楊萬倫、楊萬成、馬樂、王風齋、趙連奎,清苑縣的楊玉良等同志,都是零散的游擊隊員。這些游擊隊員,在一九三六年以後,統歸侯玉田同志領導。
“七七”事變後,黨中央又派孟慶山同志到冀中地區開展群眾抗日遊擊戰爭,任保東特委軍事委員。經保東特委決定,由侯玉田同志協同孟慶山同志在安新的馮村,任丘的天宮、關城,蠡縣的南北齊村、南玉田等黨的基礎比較好的地方,辦了四期遊擊幹部訓練班,講解黨的抗日政策和游擊戰術,先後有二百多名黨員參加受訓。訓練以後,這些同志被派到各縣發動群眾,組織游擊隊,成為建立河北遊擊軍的骨幹力量。
第二階段、有計劃有領導的發展階段
一九三七年十月初,保屬省委確定首先爭取由冀東撤退下來進駐高陽的殷松山部。殷松山是冀東保安總隊張慶餘的部下。張慶餘在通縣反正,蔣介石通電委任張慶餘為暫編第一師師長。張率部南逃時,殷松山與張慶餘失掉聯絡,而後進駐高陽城內,自稱暫編第一師獨立團,殷為團長。到達高陽後,表面標榜要抗日。保屬省委軍委孟慶山、侯玉田同志即派安新縣委王文波,帶著劉亦瑜、宋文莊做爭取工作。經過工作,殷松山的第二大隊長王春方願意接受共產黨的領導進行抗日,態度比較堅決。這時軍委即令經過訓練的一部分游擊隊員,組織了一部分可靠的群眾,先後到了高陽城裡。孟慶山、侯玉田同志也都到了高陽。
一九三七年十月,呂正操同志率領東北軍五十三軍六九一團在晉縣小樵鎮誓師改編為人民自衛軍北上。這是一支有著黨的基礎,又比較正規的武裝力最。孟慶山、侯玉田、劉亦君同志親自到蠡縣與呂正操司令員匯合,共同商定人民自衛軍進駐高陽。殷松山表面上也表示歡迎,但實際在應付拖延,最後人民自衛軍於十一月一日強行攻佔高陽,除王春方部一個半連起義以外,其餘全部繳械投降,殷松山被槍決。攻克高陽的勝利,大大振奮了民心,為地方黨公開活動,發動群眾抗日,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與此同時,保屬省委的同志分散到各地,有組織有計劃地放手發動群眾。一般地採取首先組織抗日人民政府,穩定社會秩序,發揮政權的作用,找出比較有聲望的知名人士出任縣長,派我們的黨員擔任縣政指導員,使抗日民主政府在黨的領導下行使權力。同時,大力組織各縣黨的武裝力量——人民抗日自衛團。如:高陽的牛宗民;蠡縣的段石曾、楊萬倫;安平的馬友民;安新的王仰軍;新安的劉亦珂等所分別領導的自衛團共有一千二百餘人。隨後又建立了遊擊第一、第二、第三師和遊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隊,共一千六百 多人。總計達二千八百餘人。
第三階段、收編、加委,河北遊擊軍大發展階段
當時,日本帝國主義者沿著平漢路、津浦路一直南下,只佔領了鐵路沿線的主要城鎮;國民黨軍隊和黨政機構紛紛南逃,整個冀中腹地,一時成為“真空”狀態。趁此大好時機,我們黨到處發動群眾,組織抗日武裝,有些人也趁此機會先拉起隊伍,再待價而沽。我們則採取加委、收編的辦法,使之成為真正的抗日力量。
首先把黨的基礎比較好、武器裝備、兵員數額比較充足的縣人民自衛團,迅速擴編為三個師,成為遊擊軍的骨幹力量。
第一師:國民黨委任的項修文部,經保南特委介紹,在肅寧一帶發展武裝,號稱抗日人民自衛軍,自任軍長;同時由共產黨員董慶雲在饒陽發展的武裝力量,都參加到項修文部隊。經過爭取,將這支部隊改為第一師。由孟慶山同志兼師長,下屬三個團。隨後將項修文禮送出境。
第二師:蠡縣人民自衛團擴編為第二師。師長段石曾(系我地下黨老黨員,後失掉關係,抗戰爆發後,恢復關係),王鳳齋同志以黨代表的資格負責全師的工作,參謀長楊萬林(黨員),政治主任王森貴(黨員)。下屬三個團,約三千多人。
第三師:是安平人民自衛團發展壯大起來的。師長馬友民(事變后王鳳齋同志介紹入黨), 政治主任安貴普(當時為安平縣縣委書記),下屬三個團,約三千多人。
這三個師,師的主要領導幹部多為我黨高蠡暴動時的老黨員,或分散在各縣的建黨骨幹。隊成員大部分是農民、學生。其中黨員的數量也比較多,武器裝備也比較齊全。我們黨掌握了這樣一支骨幹力量,就有了可能統率和改造其他各種武裝力量的堅實基礎。
隨後又用擴大,或用加委的辦法,成立了十二個路:
第一路:總指揮許佩堅,政治主任董慶學(地下黨員),參謀長田同春(我黨黨員)。他們在饒陽一帶組織起武裝,許親自到肅寧請求加委,遂委任為第一路。下轄四個團,約四千 人,其中兩個團較好。(文末附有田同春同志回憶其組建前後,歡迎閱讀,魏江濤)
第二路:總指揮王奮。王系舊軍人,曾兩次請求加委,後委為第二路,即在肅寧一帶組織武裝,約七百多人。
第三路:陳沐新(安新同口人)在束鹿、晉縣、深澤、安國一帶與紅槍會有聯絡,可以發展武裝,當即委任陳為第三路總指揮,派韓印堂(我黨黨員)為政治主任。在安國一帶,發展了兩千七百多人。
第四路:任丘縣公安局教官王烈君,在安新一帶發展武裝,我地下黨員呂書元在安新老河頭一帶組織一個支隊,在我黨黨員劉光裕、趙連奎等同志策動下,兩支武裝合併成為第四路。王烈君為總指揮,張正庭為政治主任,劉光裕為副主任。駐安州、端村、關城一帶,發展到三千餘人。
第五路:任丘的大地主、四十八村聯莊的總頭子、愛國士紳高士一,組織發展起五千多人的武裝,經侯玉田同志透過高士一的兒子、共產黨員高萬德和共產黨員楊其良等爭取工作,高接受共產黨的領導,共同抗日,遂委高士一為第五路總指揮,楊其良為政治主任,高萬德為副主任。(詳見第五路戰史,魏江濤)
第六路:總指揮郭墨村(我黨黨員),在高陽一帶組織了約五百多人。
第七路:舊軍人孟閣臣,在保定西北部地區組織有五六千人。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兩次請求加委,乃委任為第七路總指揮。部隊成分比較複雜,活動地區又不在冀中,該部不服從調動。聶榮臻司令員曾來電報向孟慶山同志徵求處理意見,孟慶山同志回電可將其強編,隨後由晉察冀軍區一分割槽改編。
第八路:總指揮劉克忠(原為新安具保衛團大隊長),指揮劉亦珂,政治主任閻鈞(我黨黨員)。這支部隊黨的基礎比較好。由新安縣人民自衛團擴大充實,同時又將刁多三支隊,張才支隊,王仲田支隊,容城的張涵部隊等爭取改編而成,部隊發展到四千多人,佔領著新安,容城兩個縣。
第九路:總指揮李慶鎖(土匪出身),我黨黨員邊伴山為政治主任。部隊在深澤一帶,發展到一千多人。
第十路:總指揮趙玉昆,政治主任王建業,參謀長宋學飛,在易縣、定興縣一帶,發展有五千餘人後歸晉察冀軍區一分割槽收編。
第十一路:總指揮馬玉祥(土匪出身),請委以後,打著抗日的旗幟,紀律不好,部隊發展到約八百人,在一九三八年一月即被強行編掉。
第十二路:總指揮柴思波,原為新鎮縣保衛團團長。由一百多人迅速發展擴大,隨即請求河北遊擊軍加委,委為第十二路,並派我黨黨員徐恩榮同志為政治主任,部隊發展到三千多人。
此外,保屬特委委員陳守茂(即陳鵬)同志,在同口一帶組織了一支武裝,陳其峰、陳繼皋、陳繼德等同志都在這個部隊。經河北遊擊軍委任為獨立團。團長王仰軍,政治主任楊玉良。陳守茂同志以黨代表資格領導全團,住在曲堤、韓村、馮村、孟仲峰一帶。部隊黨的基礎比較好。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經過爭取、改造,將河間的聯莊會武裝,分別改編為三個團,委任聯莊會頭子張宗臣為十二團團長,張漢卿為十三團團長,張漢生為十四團團長,共約一萬人,直接歸河北遊擊軍指揮。
以上就是河北遊擊軍建立後發展最快、人數最多的時期,計有三個師、十二個路、一個獨立團、三個直屬團,共約六萬七千餘人。
第四階段、鞏固整頓和初步整編
一九三八年一月,人民自衛軍在路西經過整訓,晉察冀軍區聶司令員劃定了冀中的區域,根據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將保屬省委改為冀中省委,並派魯賁同志來冀中,擔任冀中省委書記,張君同志為副書記,呂正操、孟慶山、孫志遠、王志同志為省委委員,初步建立了冀中統一的黨的領導機關。冀中省委根據當時的形勢,確定在人民抗日武裝大發展之後,急需進行鞏固整頓,統一冀中的局面,建立冀中抗日民主根據地。
根據部隊的實際情況,首先對河北遊擊軍直屬部隊進行了初步整編,取消了師的番號,編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團。同時,把第二路王奮部隊,第三路陳沐新、韓印堂部隊,第九路李慶鎖、邊伴山部隊,第十二路柴恩波、徐恩榮部隊,歸人民自衛軍改編並受其指揮。第七路孟閣臣部及第十路趙玉昆部,歸晉察黃軍區一分割槽改編;第十一路馬玉祥部,取消番號,由河北遊擊軍整編。
這樣,河北遊擊軍到一九三八年初,就下屬九個團和一、四、五、六、八路,共約三萬六千多人。
根據當時部隊發展很快,部隊幹部尤其是黨政幹部奇缺的情況,為了加快部隊的建設,在一九三七年底,河北遊擊軍在任丘苟各莊成立一所軍政幹部學校以培訓幹部,孟慶山同志兼校長,王志同志為政治委員,學員有二千三百餘人。
在這期間,中共新城特支劉佩榮同志,受保東特委書記張君派,與原國民黨五十三軍排長江東昇、左清臣,在白溝河一帶組織抗日武裝。江東昇自稱華北民眾自衛軍,自封上將。但部隊組織起來以後,不積極抗日,反而擴充私人勢力和地盤,增加群眾負擔,同時與河北遊擊軍第八路軍的刁多三部發生衝突。為了爭取改造這支部隊,經冀中省委研究,由孟慶山同志帶領董慶雲團,何世榮團和河北遊擊軍第八路的一部分,將華北民眾自衛軍大部擊潰。江東昇不得已,到新安親自向孟慶山司令員表示願意悔改。河北遊擊軍將其傷員、俘虜全部送回,並派人去慰問,允諾只要抗日,准許其存在。以後該部一部編入八路軍一二O師第三支隊,一部編入冀中五分割槽。
第五階段、河北遊擊軍與人民自衛軍合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三縱隊,完成光榮的歷史任務
一九三八年四月二十一日,冀中省委根據北方局指示,在安平城內召開了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第一次黨代表會,會議進行了十二天,於五月初結束。代表會確定改冀中省委為冀中區黨委,並選舉黃敬為書記,魯賁為副書記,張君為組織部長,周小舟為宣傳部長。委員有呂正操、孟慶山、孫志遠等同志。會議確定統一改編冀中的武裝,成立冀中軍區(由八路軍三縱隊兼)軍區司令員呂正操,副司令員孟慶山,政治部主任孫志遠。下設四個軍分割槽,即一、二、三、四分割槽,分別由三縱隊的七、八、九、十支隊兼;這樣,冀中抗日根據地就有了黨、政、軍的統一領導機構。
改編的工作十分艱鉅複雜,尤其是河北遊擊軍,是由大變小,由多變少,所有黨員和各級組織,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改編任務。整個河北遊擊軍縮編為三縱隊第十支隊兼冀中軍區第四軍分割槽。將黨的基礎和部隊素質比較好的編為三個大隊,六個獨立團。
二十八大隊:由一團(董慶雲)、四團(何世榮)編成,大隊長董慶雲,政治主任李文光;
二十九大隊:由五團、八團等部隊編成。大隊長楊萬倫,政治主任黎彥昌:
三十大隊:由河北遊擊軍第八路的一部及二團編成,大隊長劉亦珂,政治主任石以銘(我黨黨員)。
除上述三個大隊以外,又將河北遊擊軍的六團等部隊合編為三團;原河北遊擊軍的三團編為四團;河北遊擊軍第八路的其餘部隊等合編為五團(賈桂榮為團長,李躍之為政治主任);河北遊擊軍第四路編為六團(團長昌書元,政治主任劉光裕);十二、十三、十四團沒有改編,仍屬第四軍分割槽指揮。第五路沒有改編,一二O師到冀中後,編為一二O師獨立第一旅,高士一為旅長,以後隨一二O師開赴晉綏抗日根據地。這次整編從五月開始,到七、八月基本完成。四分割槽最後的編制序列為:二十八、二十九、三十,3個大隊,獨立第一、二、三、四團和十二,十三、十四團、特務團、警衛營。
四、河北遊擊軍的歷史作用,以及對幾個問題的看法
1.回憶往事心潮起伏。當窮兇極惡的日本侵略者高舉屠刀我向人民殺來的時候,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由人民用血汗供應的國民黨正規軍,在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片面抗戰,假抗日真反共的反動政策指導下,竟拋下大好河山,置民族存亡、人民生死於不顧,倉惶潰逃。在當時極度混亂的形勢下,是中國共產黨高高舉起抗日的大旗,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廣泛地發動了群眾,組織游擊隊,開展游擊戰爭,建立了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沒有共產黨的領導,沒有捨生忘死的冀中人民,沒有由人民組織起的子弟兵,就沒有冀中抗日根據地,也就沒有冀中抗日鬥爭的勝利。我認為“人民抗日鬥爭史”這一提法,最確切地反映了歷史的本來面貌。當然,也不能忽視領導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所起的重要作用。
2.河北遊擊軍的成立和壯大,在當時極端混亂的情況下,穩定了人心,維護了社會秩序,保護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增強了人民抗日必勝的信心,這是一股極大的精神力量和武裝力量。年輕的游擊隊,也經受了戰爭的考驗。
一九三七年十月,日本五縣指揮官鈴布五郎帶領二十多名武裝,來到新安,被河北遊擊軍部隊逮捕,這首先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目中無人的囂張氣焰,使其知道,在中國的土地上,還有著不屈的人民。日寇佔領保定以後,即向安新縣城進攻,我抗日自衛團在藏莊、膳馬廟一帶阻擊敵人,使敵人的計劃未能得逞。第二天,敵人又從東安、喇喇地迂迴過來,我自衛團撤回新安城,敵人佔領安州城。平漢線省委委員薛振彥帶隊襲擾敵人的時候,被暗藏的奸細殺害,年青有為的薛振彥同志的鮮血灑在了冀中抗日的土地上。十一月,容城、徐水的敵人進攻新安縣城,河北遊擊軍第八路在新安縣三臺鎮阻擊敵人,經過激烈的戰鬥,終於將敵擊退。這僅是我知道的安新、新安的幾次小的戰鬥。其他各部隊、各縣自衛團,也有一些戰鬥。
一九三八年四月中,日寇為了打通平大公路,糾集三千餘人,以坦克、飛機相配合,向河間發起進攻。河北遊擊軍,在滏陽河之藏家橋和古洋河的八里鋪大橋的大堤上阻擊敵人,殺傷敵人近三百人。四月十七日,我軍主動撤出河間城。四月二十四日午夜,我河北遊擊軍與其他部隊配合,又發起對河間城的總攻,戰至拂曉,敵人倉惶突圍而逃,我殺傷敵偽二百餘名,重新收復河間城。這一仗大大顯示了冀中軍民團結抗日的威力。
一九三八年初,我們察覺到縣城的城牆對開展游擊戰爭極為不利。在我們佔領縣城,敵人向我們進攻時,我們不能進行陣地防守,城牆對我作用不大;一旦敵人佔領以後,我向敵人進攻時,城牆卻變成敵人堅固的工事,成為我進攻敵人的很大障礙。因此,在冀中省委、河北遊擊軍、人民自衛軍的統一領導下,開始拆城、破交、改造冀中地形的活動。首先從河北遊擊軍駐地肅寧開始,接著是蠡縣、河間,不到兩個月時間,冀中腹地的24座縣城,就全部拆完,到秋季這一巨大工程基本完成,成為堅持冀中根據地重要條件之一。
3.冀中在抗戰初期,日寇的鐵蹄所到之處,燒殺、姦淫、搶掠,到處製造慘案,極大地激起了人民抗日救國的熱忱,擴大了統一戰線的基礎,人民迅速武裝起來,成為不可抗拒的湖流,一度出現“司令遍天下,主任賽牛毛”的混亂局面,這是不可避免的。對這種情況,只能因勢利導。
首先有我們黨領導的工人、農民、青年學生,及愛國志士所組織起來的河北遊擊軍,以及黨所領導的人民自衛軍,成為當時冀中的骨幹力量。對有些部隊,則採取先加委任,使其服從指揮,再派出幹部參與領導,實行爭取改造,體現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抗日的精神;對聯莊會,則根據毛主席電報的指示,要“採取慎重的態度去應付,依據具體可能條件去改造他們”。我們對河間的聯莊會,採取先禮後兵,打了以後,再進行爭取也是正確的,有的部隊其主要領導人是地主分子,他組織武裝,其目的是為了保護他們的生命財產,但在抗日高潮中,只要有正確的政策,也是可以爭取過來共同抗日的。如四十八村聯莊頭子高士一,組成武裝,經過我們做工作,終於爭取成功,委以河北遊擊軍第五路總指揮,以後隨一二〇師到晉西北,成為主力部隊之一。高士一同志本人先為旅長,後為參議,並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對這些武裝,也不能不加分析地斥之為地主武裝,因為其主要成分還是有覺悟的農民,而且有黨的領導。有的雖然是國民黨委任的,如饒陽縣國民黨委任的項修文部,自己號稱抗日人民自衛軍,並自任軍長,但其部隊,實際上由保南特委書記吳健民同志動員一些黨員建立部隊參加項修文部。以後一部分歸人民自衛軍改編,一部分歸河北遊擊軍,只是把項修文本人禮送出境。也有些土匪武裝,不接受黨的領導,又不抗日,擾民害民,這些部隊則由人民自衛軍、河北遊擊軍強行收編。
經過這段工作以後,冀中局面由亂變治,形成相對統一的局面。
4.安平黨代會以後,由呂正操司令員率領人民自衛軍和孟慶山司令員率領的河北遊擊軍,合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從此涓涓細水,匯入八路軍的洪流,終於成為建立和堅持冀中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主力部隊。這些冀中人民優秀的兒女,在黨的領導下,在撫育他們成長的廣大人民群眾愛護支援下完成了黨所交給的歷次戰鬥任務和政治任務。在此衷心悼念為建立河北遊擊軍作出貢獻的革命先烈,優秀年青的共產黨員,平漢線省委委員薛振彥(肖悌)同志,河北遊擊軍司令員孟慶山同志,保屬省委軍事委員侯玉田同志,保屬省委秘書長王志同志,保屬省委委員陳鵬同志,以及壯烈犧性的烈士們,同時也向為河北遊擊軍的建立作過貢獻的所有同志表示敬意!
擴充套件閱讀:
抗戰往事丨田同春回憶河北遊擊軍第一路軍的誕生經過
抗戰故事丨文安縣偽軍大隊長李子春
紅色記憶丨冀中抗戰故事丨徐英、賈桂榮回憶與楊文鳳的戰鬥故事
烽火憶高陽
冀中獨立第四支隊在大清河沿岸任丘、雄縣地區的故事
冀中獨立第四支隊在大清河沿岸的故事之二
冀中獨立第四支隊在大清河沿岸的故事之三
冀中獨立第四支隊在大清河沿岸的故事之四丨進駐勝芳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