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某國空軍最近幾年剛剛拿到高價採購而來的陣風戰鬥機的時候,簡直把這種飛機吹出了大氣層。說什麼這是全球最先進的無敵戰機,完全無視陣風僅僅是一種常規三代半戰機的基本事實;而且陣風作為一種中型的三代半,和全球其他典型的三代半戰機僅僅從資料效能上對比,都沒有特別明顯的優勢。至於實際空戰中更沒有一個完全可以作為最終依據的戰果。因此南亞某國不單純是空軍,而是全民對陣風的超高期待,在外人來看簡直是莫名其妙!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很早就說過,對陣風的各種人為拔高,可以間接證明南亞空軍對隱身超視距空戰連基本的概念都沒有;就更不用說什麼實際操作經驗了。完全是在脫離實踐的憑空想象和自我打氣而已。當然這種風氣之所以出現,自然和南亞官F的態度是有直接關係的。
畢竟當時以超過2.3億美元一架的極高價格買飛機,而且僅僅36架飛機的交付週期就長達十年以上。中間在227空戰中還一度出現“無機可用”的窘境;一度唸叨“如果陣風已經到位會如何如何”。而到了最終陣風終於開始陸續到位的時候,在早期壓力心態終於初步釋放的情況下,出現全民性的對這批陣風的吹捧也算是“正常”現象。當然這個情況也說明,雖然南亞空軍紙面上有850多架各種戰術飛機,其中包括260多架雙發重型的蘇30MKI,但實際情況卻基本都是狼山一直強調的:就是這850多架飛機中,只有不到50架幻影系列是“真正可以用來打仗的”。其他的800架現有飛機,不是老舊不堪,完全不符合現代戰爭要求;就是徒有其表,被賣家嚴重忽悠的產品!這種產品自然就是260多架蘇30MKI了。當然這種蘇式飛機的各種名不副實,
也不能完全怪當初的賣家忽悠客戶。大部分明顯不切實際要求,比如看不清目標的早期無源相控陣雷達和純手動操作,只能用幾十個小時的所謂全向向量噴管,本身就是南亞空軍自己定製的“限量版”,結果都是被買家完全當成了技術升級過程中的小白鼠。最終260多架所謂的龐大三代機群,基本都是擺設式的存在,這個問題在227空戰中也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明。因此歸納下來,就是目前該國空軍中的數百架蘇俄時代研發的飛機,不論新舊,絕大部分已經無法適應現代戰爭。而當初高價買來的少量法式飛機,雖然單價高得離譜,但起碼還都能拉出去“溜溜”。也正是這個潛在因素,才導致當陣風開始陸續交貨的時候,這家南亞客戶會激動到各種語無倫次。不過這種超級興奮狀態並沒有維持多久,到了如今,
南亞方面對陣風的各種誇讚已經大大減少,甚至開始陷入新的鬱悶甚至是焦慮狀態;那麼為何出現這種新情況呢?這就在於很多全新的變化,是南亞方面原先根本沒有預料到的。第一,表現在這批已經交付的陣風,並沒有原先想象中的那麼高大上,有些問題甚至是外行都能看出一些門道。比如首批到貨的陣風,還沒飛幾個架次就出現外表油漆成片脫落的現象。而一次偶然性的撞鳥事件,居然證明部分陣風在機頭位置設定的關鍵的光電雷達完全是擺設。這兩起事件連起來看,就會知道法國方面明顯有以次充好、以舊當新,甚至有在技術上忽悠客戶的問題。間接說明高單價並沒有買來高技術。甚至賣方對南亞空軍這個所謂的超級客戶,並沒有表面上看上去的那麼重視。如果這36架陣風戰機,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
那麼又如何在未來的實戰中對抗別人家的三代半甚至是隱身機?第二,則在於最近有其他發展中國家,也開出大手筆的軍購訂單,200多億美元一次性採購2種三代半戰機。而且採購F15的單價接近4億美元一架;同時採購的陣風戰鬥機也接近3億美元一架。這樣一來,就徹底打破了南亞方面當初採購陣風2.3億美元一架的歷史記錄。這就出現了國際現役戰鬥機外銷價格越來越高的問題。而這種價格的飆升,很大程度上就是包括南亞空軍自己把價格“哄抬”起來的。畢竟前幾年,西方國家之間交易三代半戰機的價格,還大多數不超過1.5億美元一架;現在賣到發展中國家基本沒有低於2億美元一架的,最終出現了4億美元一架的新訂單。那麼今後南亞方面再追加陣風的訂單,價格必然會水漲船高!
如果自家將來再買西方版本的5代隱身戰鬥機,豈不是要5億美元一架起步?當初高價採購陣風,也許有特殊的內部因素考慮,沒想到卻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如果作為發展中國家,包括自家的對手,未來都是用3到4億美元的天價購買新式戰鬥機倒也罷了。問題是就在當面的對手,居然用不到自家陣風采購價格的四分之一,買到了完全和陣風不相上下的三代半!況且其後續的全面技術升級和高階武器的配套,更是陣風專案完全沒法對比的、甚至傳說這種三代半,最終會在對手那裡,裝備到80架以上。而如果南亞空軍也準備同步配齊80架陣風,這得多大一筆外匯?而且對手還能無限量的自己生產另外一種單發輕型三代機。如此種種強烈的現實對比之下,南亞空軍不重新鬱悶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