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的實力仍然是天下無雙的,但它們對於在亞太地區和中國交戰卻明顯信心不足,但中美如果真的發生海戰,決定性的因素既不是航空母艦,也不是彈道導彈,英國研究院的一個結論倒是值得參考。
如果中國和美國在西太平洋發生海戰,什麼武器會是勝負的關鍵呢,可能有人說是導彈,有人說是航母,有人說是戰鬥機,但這些可能都不是真正的答案。近日,英國皇家三軍研究所研究員西德哈特•考沙爾釋出文章指出,如果中國和美國之間發生海戰,那麼戰爭中決定性的因素將不是美國的航空母艦,也不是中國的彈道導彈武器,而是名為“戰場態勢感知”和資料鏈資訊溝通的能力。雖然這樣的觀點看起來有些標新立異,但實際上,對於任何一支軍隊來說,態勢感知能力也確實是戰爭的關鍵,對於海上交戰來說則尤其如此。
所謂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顧名思義就是對戰場情況的迅速掌控,重點在於完備而準確地掌控實時資訊。在任何戰鬥中,指揮部隊要打擊對方,首先的問題是對方的時間和空間位置,然後才是決定用什麼武器以何種方式打擊對方,要在一個廣大的戰場中知道對方在什麼地方,這對戰場態勢感知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例如,F-35戰鬥機的機動效能也許不是很強,但其機載的先進雷達裝置,以及能夠充當資訊交流平臺的能力,使得這款戰機能夠蒐集對方的目標並迅速傳輸到各個己方的平臺。美軍今天將F-35視為空中態勢感知節點,足以說明其能力的價值。
而在海戰中,態勢感知能力和資料鏈就更重要了。今天很多人都有一個直接的想法,以為既然東風-21D和東風-26導彈可以突破美國軍艦的防空系統攔截,直接打中海上目標,那麼中美海戰是不是直接發射導彈打上去就完事了。這樣的想法忽略了最基本的問題,那就是如何對航空母艦進行定位。航空母艦的戰鬥力來源是其艦載機,以F-18E/F“超級大黃蜂”為例,其對地作戰半徑可達700公里以上,結合防區外攻擊武器的射程,可以打擊航空母艦1000公里外的目標,若在加油機的支援下可以更遠。未來,隨著AGM-158C這類超遠端武器的列裝,美軍航母可能能夠打擊距離自己1500公里之外的目標。這就給另一方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發現1500公里之外的航空母艦。即使動用衛星,也很難完成這樣一個任務,單顆衛星在太平洋找一艘航母,難度堪比拿著放大鏡在籃球場上找一根針。即使能夠找到航母,如何迅速地將實時資訊傳輸給指揮控制平臺,然後傳遞迴武器系統進行打擊,這又要看資料鏈的速度了。
事實上,光是進行反航母任務的第一步,既確定航母的方位,就需要大量的衛星、偵察機和海空平臺共同協助,以及穩定高效的資料鏈提供支援,這樣才能完成這第一步。所以說,戰場態勢感知能力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如果沒有這樣的感知能力,連發現目標都做不到,何談用導彈打擊呢?而如果沒有穩定高效的資料鏈來傳輸這些資訊,那麼一切作戰行動也就不可能進行。從這點意義上說,英國研究院專家的結論並不誇張。而對於我軍來說,現在用於海戰的各類硬殺傷武器裝備實力其實已經很強,更需要加強的,恰恰正是我們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以及資料鏈方面的問題。
美軍近些年來鼓吹的分散式海上作戰,核心思想就是將過去極度依賴航母等少數軍艦的艦隊,引入更多隱身的、造價低的戰艦,這樣既能增加美軍自己對於損失的承受能力,更關鍵的是會極大地增加對方戰場態勢感知能力和資料鏈的壓力。道理很簡單,過去我們可能只需要發現和追蹤十幾艘戰艦,尤其是航母,但未來,可能會發現在西太平洋,出現數以百計的小型戰艦,這對於我軍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和資料鏈能力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英國研究員刊文可能是為了提醒美國軍隊,但我們也能夠從中吸取經驗。在未來的海戰中,戰場態勢感知能力和資料鏈能力的建設,絕對是不容忽視的,重要性絕不在導彈武器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