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校長
開放三胎提振生育,遠沒有想象中簡單。
根據經濟日報發表的報道稱:從2021年5月31日開放三胎政策以後,相關的配套支援舉措接踵而至。
國家對於提振生育可謂煞費苦心。
從生育、教育、住房等方面為多孩家庭發放補貼;產假延長30天;增設育兒假期;增設托育服務、擴大幼兒園建設、完善並增加義務教育年限。
其實不難發現,此輪支援從資金、時間、教育等方面都出臺了相關配套政策,實話實說已經相當完備。
前幾日浙江省的衛健部門做了一個有趣的調研,針對“生育小孩後的36個月內,每月都能領取1000元補貼,在這樣的配套舉措下是否願意生育二胎和三胎”的問題展開調研。
結果的確讓人有些意外,大多數人都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從實際調研其實不難發現,在多數人看來,資金、時間、教育更多隻是浮於表面的問題。
影響生育的核心關鍵一直是那個繞不開的話題——房子。
房地產與生育雖然同在一個基本面,但兩者已經背道而馳。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調查研究顯示,房價對生育已經呈現出明顯的負相關。
結果顯示:房價每漲幅1000元,居民生育一孩與二孩的意願將分別下降2.35%與5.7%。
不僅如此,房價漲幅越明顯的地區,新生人口出生率一般相對較低。
其中在25歲-29歲年輕適孕女性受房價影響較為嚴重,房價每漲幅10%,對應的出生率就會下降1.5%。
如果資料反映得還不明顯,直白來講房價越高,年輕人生育意願就會越低。
所以當前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擺在面前,如果先暫時將鼓勵生育放一邊,保房地產與保三胎應該怎麼選?
房地產上下游產業繁多,且與土地財政、城市化程序緊密相連,同時居民就業、家庭資產也與房地產產生了密不可分的聯絡。
這些在短期內幾乎很難被消化。
而生育意願呢?
生育同樣與經濟生產力的發展有著密切聯絡,而生育對於提升人口、減緩老齡化趨勢卻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直接關乎民族興亡問題。
這些,在將來都將是我們必須要跨過的坎。
所以答案已經非常明顯——“保三胎”。
由於長期受房地產利好影響,各地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依賴體系。
透過債務推動基層建設,透過賣地償還債務,再利用高槓杆與高週轉轉嫁至消費者身上。
所以當務之急應擺脫依賴體系,樓市在短期內可能會有所不適,甚至部分人會因此窮途末路。
但為提振生育,找尋新型經濟發展點,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搞發展,最重要的還是產業與基建。
今年的基礎建設依舊給力,產業不斷加速轉型。
根據2022年1月份釋出的金融資料顯示,信貸投放力度加大,新增社會融資6.17萬億,新增貸款3.98萬億。
處於上游中的大宗商品建築材料、鋼鐵、鐵礦石等採購量、訂單量、業務量迎來顯著增加,專案增加以後,工廠更願意增補庫存加緊生產。
“基建投資適當靠前”,這是在前幾日經濟會議中明確提到的要求,對此各省市紛紛響應號召,推出相關投資性檔案,並推出了幾項千億乃至萬億的基建投資計劃。
目前已經超過10個身份,推出2022年建設5G新基站的計劃,建設數量初步統計為42.5萬個。
部分地區推出“專項債”,其中已經將市政管網、水利工程作為此次補報的重點專案。
與以往不同,2022年重點突出的是一個“新”字,目前“新基建”領域已經成為促進數字化發展領域的主要著力點。
第三次經濟轉型的大門或許也會因此開啟。
第一次轉型是人口紅利時期,對外出口與投資之間的經濟增長。
第二次屬於“風口”時期,金融週期加速上行,房價與信貸成為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力點。
第三次更加不同於以往——全要素生產率時期。
什麼是全要素生產率?簡單來講:
之前的發展模式是房地產與基建相聯絡,就好比美食快餐。量多管夠但容易膩,如果長期食用腸胃將會出問題。
而全要素髮展模式是房地產、數字化、綠色低碳和新基建,就好比日式快餐,碳水少不油膩還管飽。
所以這就是第三次轉型中的亮眼之處。
具體到房地產領域,棚改拆遷的確已經不多見,但保障性住房、城市更新迭代、舊改後來者居上。
根據調查資料顯示,十四五期間保障性租賃住房預計將增加748萬套,2022年保障房增加數量預計將增加200萬套。
如果沒有突發狀況發生,2022年的保障租賃住房預計將帶動投資3493億,增加2.4%。如果超過預期,預計將帶動5201億投資。
所以不得不感嘆,央行的政策導向的確是風向標。
為避免資金空轉,綠色投資+新基建模式通常都是“先貸後借”。每次轉型都極其不易,例如前段時間剛剛明確的房地產貸款事宜,明確提到保障性住房的相關貸款,並不與房地產集中貸款管理相摻合。
每次轉型都極為不易,尤其是第三次,像以往“要錢給錢”的時代早已極為少見。
幾日前央行公佈2021年度報告,其中企業貸款利率已經降至近40年來最低水平。
對大多數習慣於二次轉型“舊模式”的企業而言,40年難得一遇的第三次轉型,付出再多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有人不免感慨:如此多的新專案,如此大的投資,有必要這樣大無畏嗎?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瞻前顧後,患得患失,根本沒有必要調控與轉型,還不如直接賣地。
經濟發展、房地產與生育,三者並非各自獨立。人口作為核心,一旦紅利消失,槓桿也就無從加起,所以地方為平衡財權不得不增加新收入。
所以說,振生育保三胎,除了從補貼、時間與教育方面考慮以外,還要觸及更深層的含義。
如果此時不轉型,以後的希望將會更加迷茫。
20年前,經濟正處於迅速騰飛的“風口”時代,懷有滿腔熱血,四處談投資搞專案,社會中充滿著創業的生機與朝氣,一時的激情卻將債務與槓桿的風險拋之腦後。
城市化迅速推進,新舊產業交替目不暇接,越來越多的創業人群感到不適,“迷茫”還是湧上無數人的心頭。
到如今人們每當提起創業,往往會與“收割”、“韭菜”等詞語相關聯,多數人開始認為,辛苦創業遠沒有考公考研吃香,只要能守住“一畝三分地”就暗自慶幸。
殊不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萬事萬物都遵循客觀規律,如果沒有作繭自縛,又何來化繭成蝶。
政策調控對於當前的經濟形勢而言屬於“逆行者”,耐心等待花開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