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八王之亂之後,漢人的中央政權孱弱不堪;西北邊陲大量少數民族內遷,強悍野蠻的匈奴、鮮卑、羌、羯、氐等族,則充分發揮了遊牧民族軍事上的優勢,異族紛爭、逐鹿中原;中原大地生靈塗炭、赤地千里,就是所謂的“五胡亂華”。大量的漢人貴族世庶、則舉家南遷,開始了規模宏大的“衣冠南渡”,最終保持了南朝相對的穩定與繁榮。
這一時期,歷史學家謂之“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個人認為,不僅是融合,也許“融入”更為恰當。
首先,”融合“和“融入”是有差異的。
融合,講的是多方互相融合,無所謂主、無所謂次,融合的各方力量相當;而這一段歷史,雖然各遊牧民族在軍事上佔據區域性優勢(也僅是區域性優勢),但依然有一個最主要的因素,這就是漢文化、漢文明;
這和美國曆史上美利堅民族的形成大不一樣,那時歐洲各國移民湧入新大陸、沒有明顯的主、次之分、在掠奪美洲土著人的鬥爭中互相融合,那是真的融合。
二是文化融入。
以北魏孝文帝時期為巔峰,禁鮮卑語(用漢語)、禁胡服(穿漢服)、改變鮮卑族的祭祀大禮(採用漢人祭祀禮儀)、改官職(採用漢人官制),甚至連鮮卑姓氏都改了,皇族由“拓跋”姓改為“元”姓。
這些“馬上民族”中的貴族、皇族,紛紛學習漢文化,在漢文化、在儒家文化的造詣上一點不遜色於漢族士人。
這裡就不僅僅是融合了,是完完全全的認可、接受了漢文化而融入到了漢文化之中,徹底“化”了,化得啥也不剩了。
三是尋根認祖。
即便是最野蠻、最強悍的民族,問鼎中原之後,都在“尋根認祖”,而且尋的是華夏的根,認的是華夏的祖。
如匈奴人劉淵(瞧這姓氏)立國後,國號漢,自稱“漢氏之甥”;鮮卑人慕容氏(天龍八部裡慕容復的先祖們)建立了前燕、後燕、南燕、西燕等一堆燕國,但是自認為是“有熊氏之後”;羌族姚萇建立後秦,自認“大禹子孫”。
這些人可都是各民族的領袖,都是叱吒風雲的一代豪傑,為什麼偏偏牽強附會的去尋根問祖呢?
關鍵就在於,他們都敏銳的認識到了漢文明的強大生命力,只有徹底融入漢文明,才能真正賦予自己頑強的生命力。
歷史的長河之中,唯有看似文弱的華夏文明不斷匯入新的支流,浩浩湯湯,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