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中秋夜,潮汕不少地方有“燒塔”的民俗活動。塔由數千塊磚按“品”字型壘起來,高近十米,中間是空的,裡面塞滿了柴火。當淋滿著柴油的塔心燃燒起來,會把夜空連同壘起來的磚頭一起燒的通亮!中秋夜“燒塔”(也稱“燒瓦窯”)是潮汕的一項習俗。從前多用碎瓦片砌成,也不會壘得太高。大的瓦窯用磚塊砌到一定的高度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瓦窯的下方要留一個窯門口,以供投放燃料。近年來,一些地方砌的瓦窯,則全部用磚條砌成,瓦窯的高也超出了3米。
砌瓦窯和燒瓦窯,主要是男人和小孩的事,女人一般是不會參加的。燒瓦窯一般都在中秋節的晚上,燃料有柴、竹、稻草、穀殼等;當瓦窯燃燒到火旺時,便可潑入松香粉、鹽等引焰助威。
中秋前幾天,青少年們就忙碌起來,四處撿拾殘破瓦片,積聚枯樹枝、廢木片木塊,於中秋下午就開始砌瓦塔。塔的大小高低,依據積聚瓦片的多寡及參與者的年齡層次而定,10歲左右的孩子砌的是小瓦塔,一般只有兩三尺高。青年砌的規模較大,因為他們年齡大些,會從四方八面搬來瓦片,故砌的瓦塔往往有五六尺到一丈多高。瓦塔累砌也有講究,大瓦塔的塔基要鋪上紅磚條或灰磚塊,然後按“品”字形的格局構建。為了使塔身通風透氣和造型美觀,大的瓦塔常是兩片瓦片合在一起按“品”字形架放。塔下留出才目對的兩個門,一個用於投放燃料,另一個掏出木灰。塔的上端留出空口,供吐火舌、火炯之用。砌建瓦塔地方,大都在曠埕與廣場,在同一場地中,有時砌上幾個瓦塔。月亮升至半空以後瓦塔開始燃燒起來,至燃燒猛烈時,瓦片被燒得通紅透亮,塔口的火焰直衝雲天,就在這個時候,人們把粗粒的海鹽,一大把一大把地撒向塔裡,瓦塔發出像鞭炮一樣的噼啪響聲,再撒上硫磺,燃放出藍色光焰,十分壯觀,招引廣大群眾圍觀欣賞。有的地方,還把燒塔作為競賽專案,塔建得高、燒得美和旺的,經群眾評議後給予獎。
傳說燒瓦窯始於元朝末年,當時中原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於是相約中秋夜燃煙堆作為起義訊號,此後,中秋節燒瓦窯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燒塔”民俗曾經在廣東、廣西、福建、江西等地廣泛流傳,但近年其它地方已少見。又因“瓦”與“蟻”在潮語裡同音,又有“燒瓦窯”可以把各家各戶的螞蟻燒死,來年不再有螞蟻為患之苦的說法。
這是中秋節舊俗。如今已演變成帶娛樂性的活動,潮汕不少海邊的度假旅遊景點把它作為中秋夜招攬客人的一項重要活動。瓦塔是用廢磚瓦在曠地上砌成的小塔,大小高低不等。塔頂留孔洞,塔心裝柴草,青少年燒塔以為樂。起火後,撒松香助燃,火光直衝塔頂,蔚為壯觀;再撒鹽,噼啪作響,如放鞭炮。有些地方還有賽燒塔之俗。凡燒得全塔通紅而不倒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