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民鎮中秋節舞青龍是浦北獨特的民間風俗。傳說乾隆年間廉州知府康基田到樂民視察,發現樂民這塊地是“臥地白虎”,要舞青龍來壓制白虎,才能風調雨順、平安吉祥。從那時起,樂民鎮就有了中秋節舞青龍的習俗,一直沿襲了下來,250多年從未間斷。2012年5月,入選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專案。
樂民中秋舞青龍分東、西、南、北、中(新區)五條青龍,龍頭龍尾製作十分精美,龍身用麻繩編扎芭蕉葉,長達數十米或一百多米長,龍身上插滿了竹筒、蠟燭、仙香,裝上煤油竹筒,起舞時點燃,青龍變成了“火龍”。每條龍都有一、兩百人舞動著,邊舞邊發出“嗚嗚”的聲音,彷彿龍在呼嘯、在怒吼。青龍所到之處,沿街居民燃香火、放鞭炮迎接,熱鬧非凡。五條青龍各有固定的行進路線,“虎頭”地是必經之路。舞龍者要注意龍身上竹筒的火光,這是龍的元氣和力氣,必要時停下加油,青龍才能在“虎頭”地打敗白虎,保一方平安。青龍取得勝利後,共同會師於鎮中心的十字街,共慶國泰民安。五龍穿梭飛舞,把中秋節的氣氛推向最高潮。整個舞龍活動大約持續3—4小時。舞罷,送青龍于山神廟。青龍昇天後,鄉民爭搶龍遺下的龍筋(扎龍的繩索),置之於豬、牛、雞舍,謂能辟邪。然後,家家戶戶吃“龍粥”嘗月餅,讓青龍帶來的幸福與好運常伴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