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時有一位大家叫曹學佺,他在桂林當官時恰遇一次當地貴族宗親告狀,緣由是一名屠戶當街把他的鬥犬殺死,要求將屠戶處死償命。
那告狀方乃當地有名大戶,家室富貴,極有權勢。按理一般人早就該辦就辦了,本來人家就是當地顯赫之人,自己既然在人家地界做官,必有用得著人家的地方,就是面子也得賣人家幾分,況且這屠戶有錯在先殺人家狗,處置屠戶於情於理都再合適不過,況且屠戶本就是下賤之人,難道還為了只螞蟻得罪權貴,損人不利己不成?但這個曹學佺卻偏偏感到非常奇怪,一個無權無勢的屠戶,卑微低賤整天為生存都忙活不及,為何卻敢當街殺權貴之狗?於是他派人偷偷的暗地裡調查,結果才知道,原來這家宗親平日裡就故意在街頭肆意放狗咬人,早已多次傷及人命,正好今天一名秀才經過,不明地情,躲避不及,被惡犬撕咬,眼看就要送命,情急之下這位屠夫挺身而出,與狗搏鬥,奮起將惡狗殺死,救了秀才一命。這可讓狗的主人痛心疾首,憤恨無比啊,在權貴眼中,他的愛犬豈是升斗小民幾條賤命可比的?咬牙切齒的將屠夫告上官衙,要求將屠戶千刀萬剮,來祭奠愛犬。
曹學佺不畏當地宗親勢大,不僅免去屠戶一切罪責,而且要求權貴賠償這位秀才和屠戶醫藥費。然而等到升堂庭審之時,秀才卻突然改口說“秀才平時與狗甚為交好,幾為兄弟,豈料天有不測風雲,屠戶這廝本就聲名狼藉,今竟然發狠之下殺了狗兄,罪惡滔天,人神共憤,請將屠戶處死,以申天討”。如此荒唐之語,曹學佺勃然大怒,立刻把秀才押進大牢,嚴加審訊,秀才自料抵不過才說了實情。原來權貴不忿之下,打點進牢對秀才威逼利誘,強迫他改口供,並施加好處,秀才在權貴的勢大和好處的誘惑下立馬變了供詞,反咬一口。真相大白後,曹學佺感嘆道“仗義每逢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來幾點:一是外來的地方官有可能會不怕當地的地頭蛇,因為地方官除了有朝廷撐腰,很可能幹了幾年績效OK就升遷了。二是秀才讀的書全被狗吃了,他縱然可以躲過去一次狗咬,如惡狗不死,他不知還會被狗咬傷或咬死多少次;三是對於權貴來說,區區幾條人命遠不如自家的一條狗;四是社會還是進步的,過了這幾百年,終於不會再看到狗主人向殺死狗的人說要償命了,不過還是有要求人向狗下跪道歉等等的,說明歷朝歷代,從古至今,人不如狗的事一直存在,唯一不同的是,人和狗的數量都增加了;最後一個就是這個地方官離開之後,秀才和屠戶怕是要遭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