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露從今夜白
鄧舒藝
千里清秋。《長生殿》裡,“天淡雲閒,列長空數行新雁。”秋空下雁陣新過,一天鴻毛,半川秋草,好在是多蕭瑟而少凜冽,“輕寒正是可人天,荷花猶開最小錢。”細細小小的一枚,夕陽裡冉冉落香屑,造出一個意味無窮的詩境,勾起雲端月下的深情。唐人將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的神話聯絡起來,使中秋充滿羅曼蒂克的氣息,“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月亮裡當然沒有神仙和桂樹,但不妨礙賞月之風吹到今朝。中秋夜裡作詩,詩韻泠泠;觀燈,光影綽綽;泛舟,槳聲潺潺;小兒女膜拜月下,嬉戲燈前,花氣幽幽然,人語欣欣然,詩情畫意呼之欲出。中國人特有的古典浪漫情懷,同祝天涯共此時。
中秋夜宜抒胸臆,宜發鄉愁,中秋月和家鄉音一樣,“五十年未聞鄉音,聽起來麻癢癢的親切感。”少小離家老大回,明月依在,鄉音無改,只是鬢毛已衰。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瑤臺鏡飛在青雲端。長大後才發現,他鄉縱有當頭月,不及故鄉一盞燈,月亮因此成了念茲在茲的鄉愁。千里共嬋娟的夜晚,有人舉杯暢飲,有人望穿秋水,有人對月長嘆,有人對影成三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於是舉杯抒懷,“望中煙樹歷歷”,朦朧中,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今夜的露水從此更加晶瑩,月亮卻還是故鄉最清朗,一瞬間酣醉不平,有動於心,詩興不輸新春佳節。百代千年,無數小人物期待的花好月圓人長久,因為詩人的朦朧一望,變得生動、鮮活,富有人味兒。千百年後,古月依然照今人,讓後人在抬頭仰望時,能夠會心一笑。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中天一輪,香飄萬里,足夠讓人提筆揮毫,書寫五字七言的長短句。月到中秋分外明,卻是表裡澄澈涼如洗的清寒,《周禮》記載,先秦已有“中秋夜迎寒”,謂迎接寒氣初來。“若夫秋風一至,白露團團;明月生波,螢火迎寒。”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中秋月因而讓人生出悲歡離合陰晴圓缺的感慨。“ 年怕中秋月怕半,人懼中年歲懼夕。”中秋到來,天上和人間一起轉涼,一起變老,慢慢步入盡頭,很多曾經承諾的事都被耽擱,讓人迷茫,讓人無能為力,舉目四望,都是“竹露夕微微”的悵惘,四季已過半,人生已過半,彈指一揮間,人已在秋天。
中秋對月,也不僅僅只有惆悵和感傷。滿月當空,承載著中國人最樸素的願望:四季平安,闔家團圓,帶著深切的家國情懷。月下庭中,望空頂禮,平時的溫暖和想念,變成酩酊大醉時的一杯酒。孤獨,無奈,怯時光,傷別離,志難酬,是人人都要經歷的生命之潰敗,此事古難全。但無論身在何處,只要我們都能望到同一輪明月,互相牽掛,我就不懼怕我的蕭疏,我的消瘦。仰望某人正如仰望月亮,思念某人正如思念月亮,期待某人正如期待月亮,同怨遙夜,同起相思,又欲說還休,欲言又止,是我說不完、道不盡的中秋告白。不要懼怕離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即使你走到天涯海角,都有人想念你。不需要獎賞,也用不著和別人競賽,想念是浪漫而略近頹廢的,帶著像感冒藥一樣的溫柔。
一鋪明月,千里暗香,最適合懷人,最適合思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八月恰是一陣晴一陣雨,像留不住人的樣子。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我們終有一天會消失,變成煙霧,變成朝露。古往今來,無數人慨然長逝,無數人生死疲勞,只有月亮依然高掛,依然朗照,照在邊關,照在家鄉,因而總容易引起離愁別緒。似乎一直惆悵,一直隱晦,陰而哀,中秋拜月也少了濟濟一堂的熱鬧,多了小窗夜話的清幽。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今中外的人都以月亮寄託情思,把酒問青天,問明月幾時有?明月不常有。不常有也照樣被仰望,被祝福。中秋又到,月又圓,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也許不必再問。只要人長久,千里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