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房子,藍骨頭
雲南農民下田幹活,意外挖到一座重達5000斤的“金房子”。
農民出於好奇將其挖出後,才知這竟是一口巨大的棺材,裡面還裝有詭異的藍色骸骨,頓時嚇得腿軟,直呼“倒黴”。
誰知,這一訊息卻轟動了整個學術界,當地政府還專門派出民兵日夜守護。
這座巨大的“金房子”究竟是什麼來頭?
那些藍色骸骨又是怎麼回事呢?
地下挖出“大房子”
這座“金房子”的出土純屬偶然。
1963年3月,家住雲南大理州祥雲縣劉昌鎮大波那村的泥水匠李萬銀,隨著其他村民一起下地幹活時,感覺鏟到了什麼東西。但是因為當時掙工分更重要,李萬銀就沒把那東西當回事,繼續埋頭勞作。
但那時鏟到東西的奇怪觸感,給李萬銀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讓他久久不能忘記。
過了一年之後,李萬銀依然忘不了這件事,於是就找來4個人,準備去把困擾了自己一整年的東西挖出來。
李萬銀先找來的人名叫趙爾德,是村裡的木匠。兩人開挖之後,其他的3個人才加入了他們。
經過一段時間的挖掘後,一截黑色的木頭從泥土中冒了頭,用鐵鍬去敲,感覺非常結實。身為木匠的趙爾德看了看、摸了摸,覺得木頭材質很好,可能是當地已經見不到的烏木。
早就見不到的木頭,出現在了地下,大家都意識到埋在下面的東西可能有些年歲了。大家圍著這截木頭七嘴八舌地議論,有的說可以拿去做筷子,都不用上漆。趙爾德覺得這麼好的材質,拿來做推刨最好。
大家繼續往下挖,想把木頭挖出來,沒想到卻越挖越長,有人剛開玩笑說了一句“看來可以拿來解成大板了”,接著他們就從地下挖到了其他長得一模一樣的木頭,數量不少,至少能一人分一根。
趙爾德他們還挺高興的,感覺李萬銀這個忙沒有白幫,挖到了大家都能用的東西。但他們沒有想到,自己很快就要笑不出來了。
5個人用了各種方法,又挖又撬,沿著露出來的木頭賣力幹活,結果沒想到再往下挖卻有水滲了出來,而且還越來越多。李萬銀他們連忙繞到一邊,李萬銀還找了一根木棍,朝著滲出地下水的地方,試探著往下戳。
隨著他的動作,在場人都清楚地聽到了一個“咚咚咚”的撞擊聲,李萬銀也表示,木棍敲到東西了,但那究竟是什麼,誰也不清楚。
天色漸漸變黑了,李萬銀他們強壓住好奇心,等到第二天一大早,又一起跑來繼續往下挖。此時,滲出的地下水已經退去,他們一鼓作氣將泥土挖開,木頭都取了出來,這才發現原本位於中間大坑裡的,是一個金屬製成的“房子”。
不知在土裡埋了多久,“房子”被挖出來的時候,上面鏽跡斑斑,但在光下隱約能看到一些暗淡的光,猛地一看像是烏金。在“房子”的表面,有著很多密集排列的三角形和雙線圖案。
當時其中一個村民在往外打水時,腳就踩在“房子”的斜頂上,大家還沒看出這究竟是個什麼,結果“房子”斜頂突然分成兩塊,向兩邊開啟,這個倒黴的村民就跌到了“房子”裡面。
李萬銀也拿著鋤頭跳進去,小心翼翼地扒拉著裡面的東西,先是撈出了兩個像鐲子的圓環,接著又撈出了一塊長長的“木頭”。但他拿到眼前一看,頓時感覺冷汗爬滿了後背。
那塊長長的東西可不是“木頭”,而是一截泛著一層藍色的大骨頭!
李萬銀瞬間就想明白了,他們哪裡是挖到了烏木和“大房子”,這分明是一座古墓!
意識到從地裡挖出來的“大房子”,其實是一座造型奇特的古墓後,李萬銀趙爾德等5個人都不免嚇得有些腿軟。
他們當時還有些迷信,覺得把人家的棺材挖出來了非常不吉利,從“房子”裡爬出來的時候,李萬銀和那個村民嘴裡還連連說著“倒黴倒黴”。
等冷靜下來,李萬銀又壯著膽子湊過去檢查,發現“房子”的蓋頂是人字形的,整個棺材是個長方體,由7塊可拆卸的青銅板鬥合而成。李萬銀就跟其他人動手將棺材拆開,用借來的小推車將這個“房子”推到了水邊沖洗。
他們也沒想到這口棺材竟有如此重,5個人小心翼翼地推著小車回到李萬銀家中,挨個上秤一稱,這棺材竟然有5000斤重。
當時的人普遍沒有文物觀念,李萬銀他們將“房子”拆卸後帶回家,一路上收穫了為數眾多注目禮,村民們都覺得他們5個人這下可要發大財了,就算不拿去賣,將這些東西分了,打造成銅鍋銅盆,也已經讓村民們很羨慕了。
李萬銀他們並沒有想好怎麼處理這個“房子”,就在這時,村支書得知訊息趕過來,從李萬銀口中得知了來龍去脈,立刻意識到這不是一件小事,趕緊派民兵把他們挖出“房子”的地方保護起來,同時將此事報告了上級。
省裡的考古專家很快趕了過來,看到那個“房子”的第一眼就陷入了震驚之中。
當地村民都覺得這個“房子”是烏金做的,事實上它其實是一口青銅製成的棺材,而且比金子的價值更高。
因為這就銅棺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光是它攜帶的歷史價值就不同凡響。像這種由7塊銅板利用榫(sǔn)卯結構搭成,蓋頂成人字形的銅棺,被稱為“欄杆似棺槨”。
整個銅棺長約2米,寬62釐米,高64釐米,原本由巨大的木頭支架支撐,木頭支架間還要用泥巴填封,而底部則放有大量能夠用於防潮的木炭和石灰,使其形成封閉的棺室,這才使得銅棺得以儲存至今。
除了在頂蓋上佈滿的三角形和雙線圖案紋飾,在銅棺的兩側壁外表還分佈著大量的回形紋,兩橫壁外表則鑄有以鷹與燕為主的動物圖形,以及虎、豹、野豬、鹿、水鳥等動物。
這些紋飾相當精美,動物形態逼真,寫實性很強,而且造型別致,給人一種美的享受。銅棺本身的鑄造工藝也十分高超,饒是見多識廣的學者們看到後也不免嘖嘖稱奇。
隨後,考古專家們就在村民的帶領下,來到了銅棺的發現地,經過實地勘測,專家認為銅棺原本是有木槨的,而安放銅棺的墓地是豎井深坑,墓口距離地面有2.3米,墓底到墓口則有4米。
按理說,這個古墓原本應當深埋在地下,但因為一些原因,促使它暴露出來,後來又被李萬銀在下田挖地時發現了。
古墓所在的位置位於一座石山的東南面斜坡下,石山是採石場,前些年因為要修軍用機場的跑道才開闢的。為了方便運輸,還順了一條鐵軌接到這附近,就在古墓的前西北面形成了一個8尺高的陡坡。
於是,原本位於背面一側的木槨就暴露了出來,恰好讓李萬銀髮現,這才給了世人機會,探尋古人過去的蹤跡。
這些問題解決後,專家們依然沒有滿足。因為在隨後的發掘中,他們發現了一些人骨,竟然是藍色的。
“大頭腦那裡”?
發現藍色的人骨時,考古專家們正對銅棺出土處的墓葬進行發掘和清理。
這裡出土了為數不少的文物,有些是兵器,比如銅製的矛和劍;有些是生活用品,如杯、鬥、勺;此外,還有一些樂器、農具和權杖,以及豬牛羊馬等六畜的銅俑。
其中,在馬的那件銅俑上還端坐著一位騎士,這一度讓專家們討論不休。因為在古代,像這樣的騎馬文化,一直以來都是古代北方草原文化的專屬。
而在發掘中,考古專家還發現了大量的人骨遺骸,顯然是一處巨大的墓葬群。讓人驚奇的是,這些遺骨大多帶有一種奇特的藍色。
這些藍色物質會跟這些人的死因存在關係嗎?
經過鑑定,專家們認為這處墓葬屬於二次合葬墓,也就是說那些數量眾多的遺骨是後來安葬在這裡的。
這些遺骨的主人幾乎都是20到25歲的年輕人,那些讓遺骨呈藍色的物質,是一種名為磷酸亞鐵的礦物質。專家認為,這些年輕人死後,遺骸受到了某種處理,這才會呈現出藍色。
也就是說,這種物質可能與他們的死因無關,有可能是當時盛行的一種獨特的葬俗。但這也讓擁有這具銅棺的墓主人身份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經過碳-14測定,這具銅棺距今已有2300多年,大概是戰國初期鑄造的。而銅棺的發現地“大波那”村,它的名字是用白族語命名的,從戰國時期一直沿用至今,可以理解為“大頭腦那裡”。
聯絡到這一點,考古專家推測,銅棺的主人肯定不是普通人,而是一個位高權重,能夠享受銅棺厚葬,還會用大量青年人遺骨進行“二次合葬”的“大頭腦”。
有些學者認為,墓主人是楚滇王莊蹻(qiāo),他是有史料記載的中國內地第一個開發雲南邊疆的歷史人物,擔得起“大頭腦”一名。
但也有些學者表示反對,認為墓主人是戰國初到西漢時期存在的“昆明族”,或者古白子國國王之一。但是截至今日,專家學者們仍未達成一致的結論。
不過不肯否認的是,在我國曆史上曾經出土過的王公貴族棺槨中,僅有這具“浮雲大波那銅棺”是用青銅製成的,它在世間有著獨一無二的價值,如今就收藏在雲南省博物館,默默展現著千年的歷史,吸引著來自國內外的眾多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