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古運河流經江蘇時,在宿遷皂河鎮拐了個彎。龍王廟戲樓上,柳葉琴委婉動聽,唸白通俗易懂,演繹著描述運河百姓家長裡短的經典曲目《小姑賢》。在這個南來北往的古運河碼頭,一批又一批遊人商賈聽得心旌搖曳。
時光流轉,文脈不絕。今天的龍王廟古戲樓裡,每逢節假日仍有柳琴戲演出。作為大運河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柳琴戲是江蘇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近年來,當地組建了柳琴戲劇團,在傳統劇目基礎上增加現代戲,增添戲劇小品、戲曲聯唱等新元素和新形式,深受群眾歡迎。新創作的大型現代劇《古鎮酒坊》,講述了運河邊釀酒人保護民族遺產的故事,男聲高亢昂揚又樸實粗獷,女聲柔情綿軟且韻味深沉,令人聽後撫掌叫好。穿越時空,融入時代,運河文化正在綻放新的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在江蘇,大運河溝通水系多、覆蓋地域廣、通航里程長、文化遺產豐富。柳琴戲的代代傳承,正是大運河江蘇段文化保護的生動縮影。對於包括運河戲曲、非遺手藝在內的大運河文化而言,只有在發展中保護、在創新中傳承、在開放中利用,才能永葆活力、充滿生機。
保護好運河文化,就是儲存歷史見證,留住文化血脈。大運河江蘇段擁有遺產河段325公里、遺產區7個、遺產點段28處,其中,淮安市生態文旅區正在建設的板閘遺址公園備受關注。2014年,在建設施工時,深埋地下的木樁、條石、青花瓷片等物件被發現,大運河淮安段板閘遺址由此浮出水面。文物專家認為,這一新發現對研究運河史具有顯著價值。當地政府將土地屬性調整為文物保護用地,規劃建設一座板閘遺址展示館,修繕並展示板閘、三元宮、鈔關等文保遺址,還配套新建一條板閘老街,建成後將便於人們更好親近運河。保護為主、搶救第一,讓運河文化要素、文化景觀、文化遺產留得住、存得好,才能強化傳承,達成古為今用的目標。
運河文化是流動的、時代的、大眾的,需要在活態保護、傳承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創新利用。在大運河常州段,沿線分佈有水利工程遺產、聚落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共計5類163項,見證了大運河在歷史不同時段的功能與空間變遷。如今,從運河畔工業文化遺存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運河五號創意街區”,吸引了200多個創意團隊、3000多人次藝術家入駐,100多個創意產業專案實施,每年有超過70萬人次遊客前來體驗。人文景觀與運河景色交織,文化產業叢集不斷釋放活力,讓人們在時代潮流中感受歷史文化魅力,喚醒文化記憶、增強文化自信。
不久前,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在江蘇揚州運河三灣文化生態公園正式開館,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地展示了大運河的前世今生。在這裡,透過極具參與感、體驗感與互動性的活動,人們可以展開與自然、歷史、運河的對話。城市因“運”而生,文化因“運”而活,只要我們代代守護、勇於創新,就一定能在賡續不絕的文化根脈中,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者為本報江蘇分社記者)《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25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