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貴的、至高的、無上的、受人敬仰的、尊貴的、高貴的、權威的、睿智的、英明的君王、皇帝、國王、共和國王、親王、公爵、伯爵、男爵、貴爵、鎮長、議員、法官、將官、司法代表和攝政代表們...”
一看這些詞,大家會不會想到一個網路熱詞——“舔狗”?
這就是當年美國國會對清政府的稱謂,好詞用盡。
1783年,美國剛剛宣佈獨立,隨之而來的便是英國的經濟封鎖。
在英國的強大壓力下,西方世界紛紛對美國關閉了大門。
然而一個叫雷雅德的美國人在遠航太平洋歸來後,神秘地對他的父老鄉親說:
“在美洲西海岸花6便士買的一張毛皮,到中國竟然可以賣到100美元!”
這則傳言極大刺激了美國人前往中國的衝動。
1784年2月22日,“中國皇后號”冒險駛上了通往東方的航道,
這一天是總統華盛頓的生日。
因無法估計到中國當時的政體,美國航海護照上,居然寫著文中開篇那一長串尊稱,可謂費盡心思。
8月下旬,在一名中國引水員的帶領下,“中國皇后號”抵達廣州。
進港時,美國人高規格地鳴禮炮十三響,代表美國十三州對大清國的極大敬意!
這次航行讓美國開啟了新的貿易視窗,掙脫了英國的經濟封鎖鏈。
主持遠航的莫里斯,一躍成為美國政府第一任財政部長!
透過這些細節,我們會發現,那時的美國對大清還有幾分敬畏。
但清帝國不思進取,夜郎自大,慢慢日落西山;
而美國卻蒸蒸日上,逐日強大。
雙方差距越來越大。
令人更諷刺的是,兩百多年後,
美國又走英國的老路,對日漸復興的東方大國大搞封鎖。
但歷史已證明,這都是徒勞的!
您的關注與轉發是我更新的動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