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之父,朱德對毛主席的信任總是無比堅定:“只要有毛主席在,那我就什麼都不怕!”。因為這種信任是仁人志士的鮮血凝成的。歷史證明:如果在重大問題上不聽毛主席的話,可能血流成河。
一、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1926年12月,在漢口特別會議上,毛潤之希望發展工農運動,自己掌握主動權,不要把全部希望寄託在國共合作上。但陳獨秀害怕工農運動影響北伐,影響國共合作,以陳獨秀為首的黨中央作出了依賴蔣介石、限制工農運動的會議決定。
因共產國際與陳獨秀退讓,表面革命的蔣介石,暗中積極組織反共。1927年4月12日,他發動反革命事變。三天中,上海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被殺300多人,被捕500多人,失蹤5000多人,優秀共產黨員汪壽華、陳延年、趙世炎等光榮犧牲。
為此,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漢召開五大。針對陳獨秀的錯誤,瞿秋白、蔡和森、毛潤之等進行批評。陳不得不承認一些錯誤,但拒絕討論毛潤之提出《立即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提案,把毛潤之排斥於大會之外,剝奪他的表決權。因此,會議對右傾投降主義錯誤,未提出任何解決辦法。
隨後,1927年5月21日,湖南許克祥叛變。6月6日,江西軍閥朱培德叛變。19日,馮玉祥與蔣介石達成反共協議。7月初,陳獨秀繼續讓步,解散了武漢工人糾察隊。7月15日,汪精衛大開殺戒。
到六大前,黨員和革命群眾被殺30 多萬,被監禁4600 多人。黨員從1927 年5 月的5.7967 萬人,下降到11 月份的1.765 萬人,損失達70%!中國革命進入低潮。
7月12日,陳獨秀停職。
8月7日,在武漢召開緊急會議,會上,毛潤之提出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從此,中國革命走上了新的征程。
二、四次免職
八七會議後,毛主席回湖南,發動了秋收起義,然後帶領起義部隊上了井岡山,並開創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然而,當時的中央高層,對毛主席“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缺少信任,毛主席先後四次被免職。
第一次免職
1928年3月,湖南特委特派員周魯到井岡山,批評毛委員違背了中央攻打長沙的指示,取消前委,開除毛委員黨籍,降為師長以觀後效(1927年11月,實際上,中央只撤銷了毛的‘臨時政治局委員’)。
之後,周魯帶領主力部隊進行湘南暴動。敵人乘虛而入,攻佔了井岡山。暴動後,各地被害黨員幹部及無辜群眾達900餘人,湘南特委50多人全部遇難,湘南暴動的主力也遭受損失。最後,毛委員接應主力撤退,並重奪井岡山,官復原職。中共六大上,毛委員當選為中央委員。
第二次免職
1929年6月22日,紅四軍“七大”會議上,劉安恭等罷免了毛委員前委書記職務。病中的毛委員黯然離開,還帶著懷孕3個月的賀子珍,去地方指導工作。
毛委員被免職後,劉安恭策劃了“出擊閩中”和“冒進東江”的作戰行動。結果部隊損失1000多人,劉安恭也在戰鬥中犧牲。在周恩來“九月來信”的支援下,“古田會議”上恢復了毛委員的職務。
第三次被免職
取得三次“反圍剿”勝利之後,毛委員成了蘇區中央局一把手。但因為王明“左傾”錯誤路線的影響,在1931年11月贛南會議上,毛委員被撤銷一切重要職務,僅保留“蘇維埃臨時政府主席”的頭銜。
1932年1月紅軍進攻贛州失敗,形勢岌岌可危。周恩來請毛委員重新出山,在暗中透過林彪等高階將領指揮部隊。紅軍不僅挽回敗局,還在漳州打了一個大勝仗。於是在1932年8月,毛委員重新就任紅軍總政委。
第四次被免職
1932年10月,中央蘇區的寧都會議。繼續堅持“左傾”錯誤,對毛委員展開批判。雖然在周、朱、王稼祥等人的支援下,毛委員據理力爭,但還是被撤銷了一切職務。隨後博古、李德等人全面控制黨和紅軍,打擊所謂“毛派分子”。
之後,雖然有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但第五次“反圍剿”後,中央紅軍被迫長征,中央蘇區絕大部分喪失,主力紅軍損失80%以上,直到遵義會議才又確立了毛委員的領導地位。從此,紅軍開始從勝利走向勝利。
三、南下還是北上
“北上南下之爭”,是長征途中中央和紅四方面軍領導人張國燾之間關於紅軍發展方向的爭論。到底往哪裡發展?當時很多人都迷茫。
爭論的起因
懋功會師後,毛主席和中央領導決定率紅軍北上抗日,但張國燾有自己的想法。
北上的理由:陝甘地區國民黨統治基礎薄弱,紅色基因濃厚,且交通方便,適合北上抗日,決定率軍北上發展革命根據地,以便建立全國性的抗日統一戰線。
南下的理由:紅軍應退卻到人煙稀少的川康地區建立根據地,或者南下攻取成都,從而達到躲避圍剿的目的。這裡比陝甘人多而且更富裕,供給容易,便於發展。
1935年6月26日,在兩河口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重點分析了南下方針的種種弊端,同時也一致通過了“向北發展,在川陝地區建立根據地”的方針。為了團結,任命張國燾為軍委副主席,增補陳昌浩、徐向前為軍委委員。張國燾同意北上方針。會後,張國燾獲得紅軍總政委的職務。
反覆無常
沙窩會議,提出將紅一、紅四方面軍混編為左右兩路軍,左路軍由朱老總和張國燾統率,右路軍由徐向前、陳昌浩負責指揮,中央隨右路軍北上。
張國燾雖然在沙窩會議上同意繼續率軍北上,但他不久又提出西出阿壩,向青海、甘肅等邊遠地區的主張。
1935年8月底,右路軍歷經千辛萬苦,終於通過了沼澤草地。但張國燾卻命令部隊停止北上,同時轉令軍委縱隊到馬爾康待命,稱如不聽從,則就地扣留。
面對黨內分裂的危局,中央再次勸告張國燾要服從大局,希望左路軍立即北上。張國燾卻無視中央勸阻,甚至暗地裡發電報給右路軍領導人,要右路軍南下,開展“秘密鬥爭”。
損失慘重
9月10日凌晨,一隊人馬趁著薄霧,悄悄離開了紅軍駐地,那是中央縱隊北上了。
不久後,紅四方面軍主力南下,紅軍在近一年的時間內,進行一系列的戰役,遭遇中傷亡很大,1936年紅軍南下時8萬人,南下一年之後,剩4萬紅軍回到陝北。
晚年的朱老總,在回憶往事時感慨“在很多大事上,毛主席的很多決策讓人不能理解,但時間總會證明他是對的”。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讓朱老總義無反顧地支援毛主席、擁戴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