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最常用來進行PET的降解與迴圈再利用的方法需要加入有毒試劑,這不僅會造成二次汙染,而且降解產物很難迴圈再利用。因此發展綠色溫和的PET水解酶,並回收水解產物用於PET再生,一直是科研人員的目標之一。
在眾多塑膠製品中,生產和使用最多的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塑膠,然而對於PET的降解和迴圈利用卻是一個國際難題。近日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省部共建生物催化與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郭瑞庭教授和陳純琪教授團隊在前期工作基礎之上,對PET水解酶機制進行了解析及效能提升改造,使之具有高效水解功能。該研究成果2月15日以封面文章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化學學會-催化》上。
解析結構,助力PET水解酶改造
塑膠製品的出現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人們在享受這一便利的同時,也承受著塑膠汙染對自然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巨大負面影響,全世界都在想盡辦法解決塑膠汙染問題。
在所有塑膠製品中,PET塑膠使用量巨大,當前最常用來進行PET的降解與迴圈再利用的方法需要加入有毒試劑,這不僅會造成二次汙染,而且降解產物很難迴圈再利用。
發展綠色溫和的PET水解酶,並回收水解產物用於PET再生,一直是科研人員的目標之一。
“要使PET達到最好的降解效果,需要水解酶能夠在PET玻璃態的溫度範圍內(65℃—70℃)或高於這個溫度下進行反應。”陳純琪表示,如果能提高PET水解酶的耐熱性,一些PET塑膠就能透過用酶清洗實現回收利用,就像含酶的洗滌劑可以分解髒衣服上的食物汙漬一樣。
陳純琪注意到日本研究團隊曾公佈了一個耐熱角質酶ICCG,它的最適反應溫度達到了65 ℃,是已知PET水解酶中活力最高的。“ICCG為何不同於其他PET水解酶,水解活力和耐熱性都異常突出呢?如果能瞭解ICCG獨特的作用機制,我們也有可能從中得到啟發,獲得更具熱穩定性的PET水解酶。”陳純琪說。
郭瑞庭、陳純琪一直深耕於PET水解酶領域,2017年團隊在國際上首次解析了PET水解酶IsPETase的晶體結構,隨後在2021年又首次發現了影響IsPETase水解PET的關鍵二元體。
“我們充分運用了團隊在結構生物學和理性設計及改造方面的研究專長,使用結構生物學的手段解析了ICCG的失活突變體(S165A)與底物MHET的複合體結構。”郭瑞庭解釋道,結構解析發現,MHET結合在酶表面的活性凹槽內,4個突變體中的2個位於MHET的結合位點附近,其中G127位於酶的表面,與MHET結合的活性凹槽鄰近,I243的存在擴大了底物結合通道,這可能增加了PET的結合能力,這個特徵也揭示了I234突變體可能具有更高的PET水解活性。”
內外兼顧,實現PET高效水解
“有了複合體結構作為基礎,我們接下來的ICCG耐熱性改造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陳純琪解釋說,“為了增加耐熱性,我們採取內外兼顧的策略改造ICCG,即增加蛋白質內部的疏水相互作用和增加蛋白質表面脯氨酸的親水相互作用。我們共選擇並構建了27個突變體,其中有7個突變體在90℃時比ICCG具有更高的活性。”
團隊進一步將這7個突變體組合突變,篩選獲得5個活性明顯提升的三突變體。最後,優中選優,得到3種活性更高且變性溫度比ICCG高出3℃的突變體(RIP、KIP和KRP)。
為了進一步探索突變體熱穩定性增加的分子機制,結構生物學的手段被再次運用。結果顯示,突變分別在酶的外殼、中層、核心產生了穩定結構的效果,“我們猜測是這些個別效應疊加起來增進了蛋白質整體的耐熱性。”陳純琪說。
本研究成果的獲得,更加清晰地闡述了PET水解酶的分子機制,同時也證明了增加耐熱性對PET生物降解的重要性。為發展閉環式迴圈PET生物降解平臺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陳 曦)
來源: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