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搬到現在的家已經超過十年了。期間壞了很多東西:燈具、各種家電、門把手、木地板、馬桶蓋、窗戶... 房子也漏了很多次。有些東西的壞,是預料之外的:有些燈具剛換又壞了,門把手居然是斷掉的....
這些多出來的事,幾乎都是質量問題。
東西壞了就要修。有時候為了買幾十塊錢的零件要開幾十公里、跑半天的路,還要找人來修。每次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就在想:維修的時間值多少錢?如果這些事情不發生,人生是不是就可以活得輕鬆一點?家庭買東西,往往會關注質量。有些企業買東西,質量就更差了。會所裡換了熱水噴頭,不久以後壞了一半....推而廣之:整個社會花了多少錢為低質量買單?對社會效率影響多大?
這些東西壞了,還會帶來很多的負作用。比如,三伏天空調壞了,心情會非常糟糕,根本不能安心工作、孩子還熱病了。再如,今天有個朋友發朋友圈,把家裡的熱水器換掉:如果不換的話,可能會有安全隱患了。看來節日也難休息了。
在我國,產品質量低往往是“非不能也、是不為也”。比如,我就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某熱水器生產廠要求鋼廠把不鏽鋼中的合金量降低。理由是:他們的不鏽鋼熱水器保質期是5年。如果使用標準的材料,10年也不會壞.....這種做法,廠家是收益了,社會成本多大?
質量問題會導致產品報廢,背後浪費的是多大的能耗?對很多產品來說,產品使用壽命增加一倍,往往意味著節約一半的能源和材料。而這些不必要的報廢,又導致了多少垃圾的產生、多大程度上汙染了環境....
我一直強調一件事:高科技背後最關鍵的因素就是高質量。推進中國製造由大變強,最重要的抓手不是數字化,而是提高質量。質量問題不解決,中國產品的價格就上不去、人均GDP就提不上去。買了低質量的產品,花時間“擦屁股”的時間就長,人也就累。
普通老百姓沒有辦法清楚產品的質量、也沒權制定標準。買到低質量的產品,一般只能自認倒黴。根據我的經驗,所謂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組織,現實中基本上是扯淡。質量標準要符合全民利益、質量監督必須是公共服務、用公權力來管。我一直覺得,中國產品質量差是政府有關部門失職有關,相關的政策法規其實就是變相縱容。
今天是中秋節,這話題說起來火大,還是不說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