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 夏啟:他是禹的兒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其母是塗山氏族的女子。兒子至少有五人,其中有太康及中康。根據《竹書紀年》,帝夏啟王在位39年,約78歲駕崩啟在禹死後,取代伯益繼位。此後,又透過甘之戰,擊敗強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華夏族內的反對勢力。但同時,夏啟也“荒於音樂和飲食”。 ]在位晚期,發生了武觀之亂,以至政局動盪。他一生四處征戰,最終病死,葬於安邑附近。關於禹傳啟的傳說,文獻中的記載是很不一致的,但都反映出“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轉變,亦是軍事民主選舉制(禪讓制)向君主世襲制的轉化。這是一個漫長複雜的過程,在啟死後還在繼續進行。
商朝太丁(:生卒年不詳),殷墟甲骨卜辭作大丁,子姓,太丁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之子,據《史記》的記載太丁未及繼位便已去世,所以太丁之弟外丙繼位。太丁的配偶妣戊也受到殷人的周祭。宋鎮豪、韓江蘇等認為成湯有太丁、外丙、仲壬三子,太丁作為嫡長子被立為太子,因此納入殷人周祭當中,然而太丁卻先湯而死,未曾即位為王。
西周周成王:姬誦周朝第二位君主,周武王姬發的長子,太師姜子牙的外孫,母為王后邑姜。繼位之初,年紀尚幼,由皇叔周公旦攝政,平定三監之亂。周成王親政後,營造新都成周,統治中國、大封諸侯、派兵東征、制禮作樂,鞏固了西周王朝的統治。公元前1021年,因病駕崩,在位22年。
東周姬洩:出生後,被立為太子。周平王在位51年,由於平王駕崩之前姬洩就已經去世了。所以公元前720年,平王駕崩時,姬洩的兒子姬林繼位,是為周桓王。
秦朝扶蘇:秦朝宗室大臣,秦始皇長子。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為人寬仁,有政治遠見。直言勸諫父親,反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一事,觸怒秦始皇。受命前往上郡,協助大將蒙恬修築長城、抵禦匈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後,遺詔扶蘇治喪即位。中車府令趙高聯合丞相李斯,擁立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登基,矯詔逼令扶蘇自盡,葬於上郡。
西漢劉肥:西漢宗室、諸侯王,漢高帝劉邦庶長子,漢惠帝劉盈異母兄,母為曹姬。(公元前201年),劉肥受封齊王,建立齊國,定都臨淄,統轄七十三城,平陽侯曹參為國相,成為西漢最大的諸侯國。漢惠帝即位後,奉獻城陽郡為魯元公主的湯沐邑,從而免於受禍。漢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去世
東漢東海恭王劉彊:25年—58年)。東漢開國太子,光武帝劉秀長子,母為廢后郭聖通。(26年)冊立為皇太子。建武十七年(41年)生母被廢,他審時度勢,於兩年後主動辭讓太子之位,封為東海王。(公元58年),去世,享年三十四歲,
曹魏魏明帝曹叡(206年(—239年曹魏第二位皇帝。魏文帝曹丕長子,母為文昭甄皇后。黃初三年(222年),曹叡封平原王,黃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病重,立曹叡為皇太子,即位於洛陽。曹叡在位期間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防禦了吳、蜀的多次攻伐,並且平定鮮卑,攻滅公孫淵,設定律博士制度,重視獄訟審理,與尚書陳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編纂史上的重大進步。魏明帝在軍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頗有建樹,但在統治後期大興土木,廣採眾女,因此留下負面影響。(239年),曹叡病逝於洛陽。
劉禪(207年-271年)小名阿斗。三國時期蜀漢末代皇帝(223年—263年在位),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劉禪早年生於荊州,多次遭遇災難,幸得大將趙雲相救。劉備攻取益州,建立蜀漢後,冊立為太子。(223年),繼位為帝,年號建興,信任相父諸葛亮,支援北伐戰爭。後期不理朝政,寵信宦官黃皓,國力走向衰弱。(263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派鍾會和鄧艾分兵攻蜀,劉禪投降鄧艾。蜀漢滅亡後,劉禪被封為安樂公,和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271年),劉禪在洛陽去世,享年六十五歲。
吳國孫登(209年-241年)三國時期孫吳政治人物,吳大帝孫權長子,會稽王孫亮、景帝孫休異母兄。229年),孫權稱帝,立孫登為皇太子。他多次勸諫孫權,對時政多有匡弼。鎮守武昌時,處理政務謹慎得體。嘉禾元年(232年),還居建業。241年),孫登去世,年僅三十三歲,諡號宣太子。臨終時上疏舉薦賢才。孫權深感悲慟,此後只要談到孫登就流淚不止。
西晉司馬軌:西晉宗室大臣,晉武帝司馬炎長子,晉惠帝司馬衷同母兄,母為武元皇后楊豔。初拜騎都尉,二歲夭折。(289年),追封為毗陵王,諡號悼,以楚隱王司馬瑋之子司馬儀為嗣。
東晉十六國
東晉司馬紹(299年~325年),東晉第二位皇帝,晉元帝司馬睿的長子 ,晉簡文帝司馬昱的異母兄,母為宮人荀氏。司馬紹性情孝順,文韜武略,聰明有機斷。永昌元年(322年),正式即位。在位期間,憑藉弱勢之中央,成功制衡權臣世家,推動南方社會安定發展。太寧二年(324年),平定王敦之亂,停止追究王敦黨羽,全力重用丞相王導,保持與江東士族和諧關係,成功做好“王敦之亂”善後工作,穩定東晉的局勢,對安定國家大局和皇室權威影響深遠。(325年),病逝,年僅二十七歲,
漢趙劉和:匈奴族。漢趙第二位皇帝,漢光文帝劉淵長子,母為呼延皇后。雄偉剛毅,好學早成。初拜大司馬,封為梁王。永嘉四年(309年)正月,冊立為太子。猜忌諸王,馭下無恩。永嘉四年(310年),劉淵去世後,正式即位。不久,圖謀剷除四王,反為劉聰所害。
後趙石興(?-330年之前),,東晉十六國時期後趙宗室,後趙明帝石勒長子,石弘長兄,石虎堂弟。330年之前逝世。
前燕慕容交,生卒不詳,文明帝慕容皝之長子,封左賢王,范陽王。
前涼張寔(271年~320年)涼武王張軌之長子,前涼第二位君主(314年~320年)。張寔自幼學尚明察,敬賢愛士。(314年 ,張軌死後,繼任涼州刺史,封西平郡公。建興四年(316年),派兵救援長安。西晉滅亡後,擁戴晉王司馬睿即位。(317年),自稱涼王,建立前涼政權,自恃險遠,頗自驕恣。(320年),為部下劉弘等人所刺殺,終年五十歲,葬於寧陵,諡號為昭,孫子張祚稱帝,追諡昭王。
前秦苻萇:氐族。前秦時期太子,景明帝苻健嫡長子,母為明德皇后。苻萇功勳卓著,英勇善戰。前秦建立,冊立皇太子。苻萇在潼關九度擊敗桓溫,致使東晉損兵萬人,中途受箭傷。領軍征討喬秉,在雍城斬殺喬秉,關中悉數平定。(354年)十月,病逝,諡號獻哀,史稱獻哀太子
後秦姚興(366年~416年),十六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佛學家,後秦第二位皇帝,武昭帝姚萇嫡長子。生性仁慈,氣度不凡。初仕前秦,授太子舍人。後秦建國後,冊立為皇太子,監國留守長安。建初九年,擊敗前秦苻登後,正式即位,年號皇初。姚興勤於政事,治國安民,發展經濟,興修水利,關心農事,體恤孤寡。皇初六年(399年),面對天災頻頻,自降帝號。統一關隴地區,實現後秦、北魏、東晉三足鼎立。弘始元年(399年),率兵南伐東晉,攻陷洛陽,基本控制黃河、淮河、漢水流域。然而,在位後期窮兵黷武導致國力不足,苛捐雜稅激化階級矛盾。內部諸子爭位,皇太子姚泓懦弱平庸,導致政局不穩,動搖了國本。416年),姚興駕崩,享年五十一歲,遺詔皇太子姚泓即位,終為東晉太尉劉裕所滅。
後燕慕容令:鮮卑族。後燕成武帝慕容垂嫡長子,母為成昭皇后段氏。驍勇剛毅、多謀善斷,有伯父慕容恪之遺風。公元369年,隨父投靠前秦天王苻堅。公元370年,為王猛“金刀計”所騙,迴歸前燕,因被當作奸細遭到放逐,慕容令造反,卻被異母弟慕容麟告密,死在部下手中。384年,慕容垂建立後燕,追贈獻莊太子。後燕昭武帝慕容盛即位,追封獻莊皇帝。
西秦乞伏公府(380年~412年),鮮卑族,十六國時期西秦宗室,西秦初代君主乞伏國仁之長子。乞伏國仁死後群臣以其年幼,乃推國仁弟乾歸繼任河南王。公元412年,隨乾歸徵西羌,追斬羌酋彭利發。發動政變,殺乾歸及其諸子十餘人,帥部奔保大夏。不久與乾歸之子乞伏熾磐大戰,戰敗被殺於譚郊。
後涼呂紹:氐族,後涼武懿帝呂光之嫡長子,十六國時期後涼第二位國君。(396年),呂光即天王位,建立後涼政權,立呂紹為太子。龍飛四年(399年)五月,呂紹與兄太原公呂纂率軍討伐北涼,北涼按兵不動,不與後涼軍交戰。呂紹、呂纂無功而返。同年十二月,呂光去世,呂紹繼位。不久,呂紹被呂纂所殺,諡號隱王。
南涼禿髮羌奴,南涼宗室,河西鮮卑人,是南涼開國國王禿髮烏孤的兒子。399年,禿髮烏孤死後,禿髮羌奴年幼,王位傳給了禿髮烏孤的弟弟禿髮利鹿孤。
西涼李譚,字不詳,封為涼王世子,西涼武昭王李暠長子,早卒。
北涼沮渠政德(?~423年),複姓沮渠。匈奴後裔。北涼太祖沮渠蒙遜的長子,北涼國第一位太子。當一位四面有敵的小國太子並不輕鬆,沮渠政德經常奉父親之命南征北討,或在父親外出爭戰時替父鎮守張掖。423年,柔然進攻河西,蒙遜派遣太子政德迎戰,不料北涼兵敗,沮渠政德也被殺。北涼國第一位太子就此殞命。蒙遜悲痛之餘,將沮渠政德的的弟弟、沮渠興國立為太子。
南燕開國者無子(398年~410年),十六國時期慕容氏諸燕之一,由慕容德所建, 慕容德沒有兒子,405年),冊立侄子慕容超為太子,同月去世,享年七十歲。
北燕高彭城(?-409年),中國五胡十六國時代人物,燕惠懿帝高雲的長子,其母親是李後。高雲被慕容寶收為義子,改名慕容雲。407年,慕容雲殺死了慕容寶的兒子、當時的天王慕容熙,自立為天王,恢復高姓,立高彭城為太子。409年,高雲被其倖臣離班、桃仁所殺,高彭城也死於亂軍之中,部下馮跋即位。
大夏赫連璝,匈奴鐵弗部。十六國時期胡夏宗室大臣,武烈帝赫連勃勃嫡長子。414年),冊封皇太子。出任撫軍大將軍、都督前鋒諸軍事,率領王買德攻取長安。真興元年(419年),出任大將軍、雍州牧、錄南臺尚書事,鎮守長安。真興六年,得知父親改立酒泉公赫連倫為太子,領兵7萬擊殺赫連倫,終為太原公赫連昌所殺。
成漢李越:李雄長子,沒有成為太子。而李班深得叔父李雄的信任,並被立為太子,李雄死後,李班即位,同年,李班被李雄之子李越殺害,其弟李期繼位。李期繼位改封叔叔李壽為漢王。(338年),李壽率軍攻克成都,逼迫李期 殺死李越,並廢李期自立。
南北朝
南朝宋劉義符(406年—424年8月4日)。南朝宋第二位皇帝,宋武帝劉裕長子,母為張夫人。劉義符頗有膂力,善於騎射,通曉音律。東晉時期,先後為豫章公世子、宋國世子,迎娶海鹽公主。宋武帝即位後,他被冊立為皇太子,(422年)即位,年號“景平”。(424年),被權臣徐羨之、謝晦等人所廢,降為營陽王。 不久被殺,年僅19歲。
南朝齊武帝蕭賾(440年~493年),南朝齊第二位皇帝,齊高帝蕭道成長子,母為昭皇后劉智容。(479年),成為皇太子。(482年)正式即位,是為齊武帝,年號永明。齊武帝是一個英明剛斷的君主。在位期間,繼承了齊高帝的作風,崇尚節儉,關心百姓疾苦,多辦學校,挑選有學問之人任教,以培育德行。以富國為先,不喜歡遊宴、奢靡之事,延續推行檢籍政策。永明三年(485年),平定富陽郡唐寓之叛亂,但檢籍的政策依然受到庶族的激烈反對。永明八年(490年),宣佈“卻籍”無效,恢復劉宋升明時期戶籍所載的原狀。對外與北魏通好,邊境比較安定。清明的統治環境,推動了江南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493年),病逝,享年五十四歲,廟號世祖。
南朝蕭統(501年-531年5月7日)南朝梁宗室、文學家。梁武帝蕭衍長子,梁簡文帝蕭綱和梁元帝蕭繹長兄,母為貴嬪丁令光。(502年)被冊立為太子。他舉止大方,在東宮以仁德而聞名,受朝野及百姓愛戴。後因“蠟鵝厭禱”一事,父子產生嫌隙。中大通三年(531年),蕭統因病早逝,時年三十一歲。諡號昭明,葬安寧陵,史稱“昭明太子”。天正元年(551年),其孫蕭棟即位,追尊蕭統為昭明皇帝。(555年),蕭統第三子蕭詧建立西梁,仍追尊他為昭明皇帝,廟號高宗。蕭統愛好文學和佛法,在太子位上廣納人才,勤於著述。當時東宮號稱有書近三萬卷,“名才並集,文學之盛”,被認為是自晉、宋以來從未有過的現象。
南朝陳克:陳霸先長子,孝懷太子,早夭。陳霸先的兒子大多 早夭,陳昌,即衡陽獻王(537年-560年)陳高祖陳霸先唯一存活的兒子。但在去到建康的路上,被侯安都推入長江淹死。所以侄子即位。
北魏拓跋嗣(392年~423年,鮮卑族。北魏王朝第二任皇帝 ,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道武帝拓跋珪長子,392年,拓跋嗣生於雲中宮。聰明睿智,寬厚弘毅。(403年),拜為相國、車騎大將軍,封為齊王。天賜六年,冊立為太子。得知生母賜死後,悲傷不已,遊行出宮。道武帝拓跋珪遇弒後,帶兵入宮,誅滅清河王拓跋紹,即皇帝位,年號永興。 即位之後,內修庶政,體察民情,改革官制,選賢任能。外拓疆土,北逐蠕蠕, 設定六鎮, 招諭馮跋 。南征劉宋, 奪取青州、兗州、豫州、 司州 領土三百多里,又攻佔虎牢關, 得勝回朝,此役稱為南北朝時期第一次南北戰爭,最終以北魏的大勝而告終。(423年12月24日),因攻戰勞頓,病逝於西宮,年僅三十二歲,諡號明元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雲中金陵。雖然英年早逝,但是在北魏開國曆史中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 上承道武帝拓跋珪文治武功,下啟太武帝拓跋燾一統北方。
元欽(525年~554年)。西魏政權第二位皇帝(551年~554年在位),西魏文帝元寶炬嫡長子,母為乙弗皇后。(535年),父親元寶炬登基後,冊立為皇太子,迎娶丞相宇文泰女兒,帶兵出屯渭北,鎮守蒲坂。(551年),正式即位,沿用大統年號,統治權力受到限制。不甘心傀儡皇帝身份,罷免宇文泰丞相、大行臺官職,暗中授意尚書元烈謀殺宇文泰。西魏廢帝三年(554年),計劃洩露後,遭到太師宇文泰毒殺。
元長仁,東魏皇太子。東魏孝靜帝元善見與高皇后的兒子,高歡外孫,高澄、高洋外甥。549年八月初八辛卯,元善見立皇子長仁為太子。同日,執政的渤海王高澄被蘭京刺殺。其弟高洋即位。元善見以為皇室可以恢復威權,不想第二年五月初十戊午,高洋篡位,建立北齊。元善見被殺,隨後,他的三個兒子也被高洋殺害。元長仁的母親高皇后降為太原長公主,改嫁楊愔。
北齊廢帝高殷(545年—561年)北齊王朝第二位皇帝(559年—560年在位),齊文宣帝高洋嫡長子,母為昭信皇后李祖娥。聰慧夙成,寬厚仁,溫裕開朗,博覽群書,有君王的風度。(550年)冊立為皇太子,(559年)文宣帝高洋去世後即皇帝位,年號乾明。在位期間重用楊愔推行改革,導致內部矛盾激化。(560年),太傅常山王高演兵變篡位,婁太后下旨廢高殷為濟南王,囚禁於晉陽。561年),孝昭帝高演派人將他殺害,年僅十七歲。
北周宇文康:鮮卑族。北周宗室大臣,孝閔帝宇文覺的兒子,母為陸夫人。周明帝保定初年,冊封紀國公。建德三年(574年),出任利州總管,進爵紀王。驕傲自負,不守法度,誅殺司錄裴融。(576年),坐罪賜死。
隋朝楊勇:隋朝宗室大臣,隋文帝楊堅長子,母為文獻皇后獨孤伽羅。俊美好學,寬和率真。初以門蔭,受封博安縣侯。父親楊堅執政後,冊立隨國世子,拜大將軍、左司衛、長寧郡公。580年),遷洛州總管、小冢宰,總管北齊之地。入為上柱國、大司馬、御正上大夫,管理宮禁防衛。開皇元年(581年),冊立皇太子,參決軍國政事,聯姻於左僕射高熲。品德不修,驕奢淫逸,失寵於文獻皇后,受到晉王楊廣和司徒楊素的陷害,坐罪廢為庶人。(604年),隋文帝去世後,被太子楊廣矯詔賜死。
五代
後梁朱友裕:後梁宗室大臣,梁太祖朱溫長子。自幼善於騎射,跟隨朱溫作戰。驍勇善戰,寬厚待人,甚得兵士之心。天覆三年,拜鎮國節度使、興德尹 。(904年),李茂貞、王建、李繼徽傳檄合兵,討伐朱溫。朱友裕為行營都統,帶領步騎數萬,經略邠州和岐州。904年十月,有疾,將校謀畫旋師,尋卒於梨園,歸葬東京
後唐李繼岌:五代時期後唐宗室大臣,後唐莊宗李存勖長子。後唐莊宗即位,拜北都留守、六軍諸衛事,遷檢校太尉、同平章事、興聖宮使。同光三年,晉封魏王,帶兵滅亡前蜀,納降王衍,誅殺郭崇韜。班師途中,聽聞後唐莊宗去世,自縊而死。
後晉石重英(?-936年7月23日),後晉宗室,高祖石敬瑭長子。石敬瑭在太原起兵時,石重英為右衛上將軍,石重胤為皇城副使,住在京師洛陽。聽說石敬瑭舉事,藏在民家井中,唐末帝李從珂抓到他們,936年)七月初三己丑,誅殺了他們,並且族滅民家。(937年)正月,石敬瑭為二子發喪,都贈為太保,(939年)四月追封石重英虢王。
後漢魏王劉承訓(922-948年),字德輝,少溫厚,美姿儀。高祖劉知遠的長子,開封尹、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少溫厚,美姿儀,高祖尤鍾愛。在晉累官至檢校司空,國初授左衛上將軍。高祖將赴洛,命承訓北京大內巡檢,未幾,詔赴闕,授開封尹、檢校太尉、同平章事。以天福十二年十二月十一日薨於府署,年二十六。年二十六。高祖發哀於太平宮,哭之大慟,以至於不豫。是月,追封魏王。歸葬於太原。
後周郭侗:926年-950年),後周太祖郭威子,初名青哥,字聰敏,少年聰明敏達。被後漢隱帝所殺所害。後周太祖即位,詔贈太尉,賜名侗。顯德四年追封剡王。
十國
後趙劉和:匈奴族。漢趙第二位皇帝,漢光文帝劉淵長子,母為呼延皇后。雄偉剛毅,好學早成。初拜大司馬,封為梁王。永嘉四年(309年)正月,冊立為太子。猜忌諸王,馭下無恩。永嘉四年(310年),劉淵去世後,正式即位。不久,圖謀剷除四王,反為劉聰所害。
後趙石興,中國十六國後趙宗室,石勒長子。劉聰即位後,遣使範龕持節策命石勒,賜給他弓矢,加崇為陝東伯,得專征伐,拜封刺史、將軍、守宰、列侯。以他的石興為上黨國世子,加翼軍將軍,為驃騎副貳。後來石勒稱王,建立後趙,世子石興已死,立子石弘為世子,領中領軍。
前蜀王宗仁:中國五代十國時代人物,前蜀高祖王建的長子,馬氏所生。因王宗仁幼年殘廢,他的二弟王元膺被王建視為繼承人。王宗仁擔任校書郎。(910年),王宗仁被父親封為普王。前蜀後主乾德六年(924年),王宗仁被弟弟王衍改封為衛王。王宗仁卒年不詳。史書沒有記載他是否死於後唐在926年針對前蜀皇室的大屠殺
後蜀孟貽範,生卒不詳,後蜀開國皇帝孟知祥兒子,福慶長公主所生,早夭。
南唐李璟(916年-961年)唐烈祖李昪長子,南唐第二位皇帝,於943年嗣位。後因受到後周威脅,削去帝號,改稱國主,史稱南唐中主。李璟即位後開始大規模對外用兵,消滅楚、閩二國。他在位時,南唐疆土最大。不過李璟奢侈無度,導致政治腐敗,國力下降,被後周奪取淮南江北之地,遂從金陵遷都洪州,稱南昌府。961年逝世於南昌,時年四十六歲。
南吳楊渥(886年-908年6月9日)吳太祖楊行密長子,南吳第二位國君,905年—908年在位。楊行密在位時任牙內諸軍使,楊行密晚年,被任命為宣州觀察使。905年,楊行密去世時,雖對他不滿意,但因其他的兒子年幼,只得將他召回囑咐後事,並指定由右牙指揮使徐溫、左牙指揮使張顥輔佐他。同年十一月,楊行密病死,楊渥繼位。楊渥生性喜好遊玩作樂,左牙衙指揮使張顥、右牙衙指揮使徐溫屢勸不聽,其親信又不斷欺壓元勳舊臣,將領們頗感不安。907年,張顥、徐溫發動兵變,控制軍政,楊渥大權盡失。同年五月,張顥與徐溫派人將楊渥殺死,時年二十三歲。
吳越錢元璉(877年-894年),原名錢傳璉,出生於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十月初五,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是五代十國的吳越國武肅王錢鏐的長子,官至太傅、建武軍節度使,封寧明侯,生四子仁俁、仁倬、仁侁、仁儉,文穆王錢元瓘的同母哥哥,母親陳氏。唐昭宗乾寧元年(894年)正月廿一就已經去世,年僅十八歲,當時錢鏐剛剛擔任鎮海軍節度使,還沒有擔任鎮東軍節度使。
閩國王延翰:閩太祖王審知長子 ,閩國第二位國君。王延翰初任節度副使。王審知病重時,命其暫管軍府事務。925年,王審知去世,王延翰即位,自稱威武留後。926年,後唐任命王延翰為節度使。同年,王延翰自稱大閩國王,但仍向後唐稱臣。927年,王延翰的弟弟王延鈞以及王審知養子王延稟聯手反叛,進軍閩國都城福州,抓獲並斬殺王延翰,史稱閩嗣主,死後葬於福州北關外天王寺東,俗稱“王墓山”。
南楚馬希振,楚武穆王馬殷的嫡長子,衡陽王馬希聲的異母兄。馬希振官至武順節度使,加侍中。馬希振工詩句,喜吟詠,和詩僧虛中唱和。馬殷寵愛袁德妃,以袁德妃的兒子馬希聲為世子。馬希振辭官為道士,後唐清泰年間(934~936)去世,葬在長沙陶浦。
南漢劉耀樞,十國南漢初代高祖皇帝劉龑的長子。(932年),劉耀樞被封為邕王(《南漢書》,《十國春秋》作雍王),不久去世。
南平文獻王高從誨(891年—948年),南平武信王高季興長子 ,南平(又稱荊南)第二位國君。高從誨初仕後梁。高季興建立南平國後,任命其為馬步軍都指揮使、行軍司馬等。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十二月十五日(929年1月28日),被後唐冊封為南平王的高季興去世,高從誨嗣位。由於高季興在位末期曾與後唐決裂,並向南吳稱臣,而唐強吳弱、唐近吳遠,因此高從誨嗣位後,迴歸向後唐稱臣,為後唐任命為荊南節度使,兼侍中。長興三年(932年),被封為渤海王。唐閔帝應順元年(934年)被改封南平王。荊南地狹兵弱,但因位處交通要道,每年各地區向中原政權的進貢,只要經過荊南,高季興、高從誨父子就會款待使者,掠奪財物,等到對方加以款待或讚賞,就把財物歸還,而且還不會覺得這種行為很丟臉。後來後唐、後晉、遼國、後漢先後據有中原,南漢、閩國、南吳、南唐、後蜀皆稱帝,高從誨為求賞賜向他們都稱臣,所以各國都叫他們為“高賴子”或是“高無賴”。乾祐元年(948年),高從誨去世,時年五十八歲,諡號文獻王,其子高保融繼位。
北漢劉贇(yūn):後漢高祖劉知遠的養子,北漢皇帝劉崇長子,公元951年正月,劉贇生父、河東節度使劉崇聞知郭威奪位滅漢,便在晉陽稱帝,國號北漢,以與郭威對抗。郭威怕留著劉贇會成後患,於戊寅日命宋州節度使李洪義秘密毒死了劉贇。
兩宋遼金西夏大理
北宋趙德秀,滕王,宋太祖趙匡胤長子。早夭,無後。
南宋趙旉(1127年7月23日-1129年7月28日),南宋皇帝(一般不被承認,史稱“元懿太子”),宋高宗趙構之子。(1127年7月23日),生於南京應天府宋城縣(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同年九月,拜檢校少保、集慶軍節度使,封魏國公。(1129年),苗劉兵變,宋高宗退位,苗傅、劉正彥立魏國公趙旉為傀儡皇帝,改元“明受”。26天后,宋高宗復位,立魏國公趙旉為皇太子。同年七月,趙旉薨逝,諡號元懿太子。
遼朝耶律倍(899年—937年,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長子,遼太宗耶律德光的長兄,遼世宗耶律阮的父親。自幼聰穎好學,深得耶律阿保機的喜愛和器重,916年被立為皇太子。926年,封為東丹國王、稱“人皇王”。926年太祖病逝後,耶律德光繼位為帝。天顯三年(928年)東丹國南遷,升東平為南京。同時耶律德光對耶律倍施以控制和監視。930年耶律倍棄國投奔後唐。936年後唐發生政變,耶律倍遇害,葬顯陵。947年,耶律德光去世。耶律倍長子耶律阮最終奪回了皇位,追諡耶律倍為讓國皇帝,廟號義宗
金朝完顏宗幹(1093年~1141年,女真名斡本,金太祖完顏旻(完顏阿骨打)庶長子,母裴滿氏。海陵王完顏亮的生父。叔叔金太宗完顏晟(完顏吳乞買)即位,擢宗幹為忽魯勃極烈,與完顏杲(完顏斜也)共同輔政。1132年),金太宗擢養子完顏亶受任為諳班勃極烈,擢嫡長子完顏宗磐(完顏蒲魯虎)為忽魯勃極烈,降宗幹為國論左勃極烈。(1135年),金太宗去世,完顏亶即位,即金熙宗。宗幹為太傅,與完顏宗翰(完顏粘罕)、宗磐並領三省事。1139年進位太師,封梁宋國王,入朝不拜,策杖上殿,仍以杖賜之。宗幹有足疾,金熙宗下詔設坐奏事。皇統元年(1141年),賜宗幹輦輿上殿,制詔不名。(1141年6月17日),宗幹逝世。其子海陵王完顏亮即位後,1150年1月27日),廟號為德宗。海陵王被殺後第二年,即金世宗完顏雍(1162年),除去廟號,改諡號為明肅皇帝。金世宗(1182年),因為其子海陵王在兩年前被廢為庶人,就連諡號也削去,封為皇伯、太師、遼王,諡忠烈,妻子諸孫皆從降。金章宗完顏(1193年),配享太廟。
西夏李寧明:李元昊長子,1038年,李元昊稱帝,他的結髮妻衛慕氏和新生兒子被李元昊殺死。於是乃立寵妃野利氏為憲成皇后。野利皇后生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就是李寧明,同年被立為太子。太子李寧明知禮儀好學、深明大義,但他的性格卻與父親格格不入。太子生性仁慈、不喜榮華富貴。李元昊尚武,討厭儒學,太子卻很好儒學。李元昊很不喜歡他,下令太子不許朝見。043年,李寧明因練習“氣闢”練的走火入魔,氣忤不能進食而死。李元昊改立李寧明的親弟弟、野利皇后的次子寧令哥為太子。
大理文經帝段思英(916年—967年),大理第二位皇帝,944—945年在位,年號文經(945),所以史稱文經帝。段思英是首位被廢黜的大理皇帝。大理段氏以重名製為主,連名製為輔,從段氏世系可以看出,它的命名是世代以一個字相重,如“思”、“素”、“正”、“智”等,同時輔以連名,如“思廉—廉義”、“智祥—祥興—興智”等。944年,段思平的兒子段思英即位,可惜好夢不長,在位僅一年,就因權位之爭被廢為僧。之後在崇聖寺出家修行。
蒙古孛兒只斤·朮赤(1177—1225年),又譯拙赤、珠齊、述赤,成吉思汗長子,蒙古名將。成吉思汗建國後,以蒙古百姓分封子弟,朮赤分得9000戶百姓,又分得軍隊4000人。1225年,成吉思汗劃分了4個兒子的封地。朮赤封地在最西,在也兒的石河以西,花剌子模以北,直至蒙古馬蹄所到之處,他成為朮赤兀魯斯,即聞名世界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的金帳汗國之祖。
元裕宗孛兒只斤·真金,1243年—1286年),元朝宗室,元世祖忽必烈嫡長子,元成宗鐵穆耳的生父,母察必皇后。1261年被封為燕王,1273年被封為皇太子,1279年參決朝政。真金自幼深受漢文化影響,當政後亦作為漢法派之領袖與阿合馬等理財派對立。1285年因禪讓事件而憂鬱成疾,同年十二月病逝,元世祖賜諡號明孝太子。1294年元成宗登基,追尊其父真金為皇帝,上廟號裕宗,諡號文惠明孝皇帝。以後的元朝皇帝都是真金的後裔。
明朝朱標(1355年—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長子,母孝慈高皇后馬氏,明惠宗朱允炆之父。朱標於龍鳳元年(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九月出生在太平商人陳迪家中。朱元璋稱吳王時便將其立為世子,隨宋濂學習經傳。自幼受到悉心教導,明太祖對他寄予厚望,多方培養。(1368年)正月立為皇太子,正式確立他為接班人。朱標從小熟讀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過錯,朱標從中調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在諸王中威信最高。(1392年)視察陝西回來後,因風寒病逝。
清朝愛新覺羅·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皇太極之長子,母為繼妃烏喇納喇氏(皇太極第二任大福晉)。滿洲正藍旗人。豪格初封為貝勒,(1632年)七月,晉封為和碩貝勒。(1636年)四月,晉封為和碩肅親王,同年六月,掌管戶部的事務,十二月跟隨皇太極親征朝鮮王朝。(1638年)八月,陪同多爾袞進攻明朝,翌年四月班師。1641年)三月,被降為郡王。(1642年)七月,因為軍功重新晉封為親王。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因為中傷多爾袞被削爵,之後跟隨清軍入關,清定都北京後,仍封肅親王。(1646年)正月,被授為靖遠大將軍出征四川,同年十二月滅張獻忠政權。1648年二月,凱旋迴京,三月,被多爾袞構陷削爵,事後被幽禁,同年四月死於獄中,時年四十歲。1650年正月,多爾袞與兄阿濟格各納其福晉一人。1651年二月,順治帝親政之後為豪格昭雪,恢復其封爵。(1656年)九月,追諡為肅武親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配享太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