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會遇到界線問題。小學生會和同桌在課桌中間劃一道“線”,誰也不準越線沾光;家裡的宅基地也有明確的界線,鄰里之間不能越線佔有;公路上有分界清晰的車道,駕駛員不能越線行駛……其實,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也需要立好界線,這樣才能木直中繩,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成才。
《為孩子立界線》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為人父母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從內心生髮外界所要求的責任感、自制力和自主性。你要跟孩子設立界線並堅守之,可並不容易,但若配合正確的要素,就會大有功效。”看來,父母一方面要明白為什麼要給孩子立界線,另一方面要知道如何為孩子立界線。
父母自己要有明確的界線意識
榜樣是最好的教導。孩子會觀察父母的言行,並從父母那裡習得界線的標準並加以運用。所以,父母在為孩子立界線時,自己首先要有明確的界線標準,把孩子當作獨立的權利主體來尊重,清晰哪些是孩子必須面對的成長課題,不越俎代庖。孩子需要有界線的父母,他們天生喜歡模仿,在成長過程中很會察言觀色,並有模有樣地學習父母如何對待他們、對待配偶和對待自己的工作。
就某種程度而言,孩子“領悟”父母的界線,勝過“受教”於父母的界線。父母若有責任的界線,孩子便能發展出對等的自制力和責任感。父母若以建造美好生活的方法與孩子建立關係,孩子就會將這種關係正規化成功地運用到構建自己的外在世界;父母若過度保護孩子讓他免受承擔責任之苦,其實就是在為他的成年生活埋下隱患。
尤其是當父母自身該做的事、該完成的使命與孩子的需求發生衝突時,父母要根據自己心中的界線,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實現自己應有的社會價值。父母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和清晰界線,也是在用行動給孩子做榜樣,教育和引導孩子不僅要尊重父母的界線,也要建立好自己的界線。
其實,孩子也正在嘗試著為自己定位,爭取自己的主權。那些沒有獨立的界線意識,由孩子隨心所欲來替他們定位的父母,並不是在幫助孩子,而是在為孩子的主權讓位。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既要學會說“好”,也要學會說“不”。這不僅是在教孩子立界線,更是在幫孩子成長,讓孩子學會尊重父母的界線。
父母要明確與孩子之間的界線
“父母是孩子曲折人生道路上的護欄,你必須堅強,當孩子一次又一次撞擊護欄時,你要站穩,你必須堅強到底,讓你的孩子學會走在欄杆內。護欄一定會被碰撞的,但它們若發揮功用,將能保護那一再碰撞他們的孩子的一生。”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湯森德博士的這段話提醒我們,父母不僅僅需要有界線,還要明確與孩子之間的界線。這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首先,學會對孩子說“不”。說“不”,是界線的典型標誌,也是立界線的開始。父母必須有禮有節、遊刃有餘地對孩子說“不”,以此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懂得自我控制。
生活中,孩子常常會用鬧彆扭、發脾氣等行為試探父母的承受度,考驗父母的耐心。有些父母因害怕衝突,不管孩子因為什麼生氣,都會無原則地讓步。這樣往往會滋長孩子的無界線感,讓孩子以為,只要他發飆、撒嬌、耍橫,父母就可以讓步,他就可以不必遵守規矩、隨便越過界線。嚐到這種甜頭後,孩子在生活中就會得寸進尺與父母抗衡,這必然影響日後健全人際關係的構建。
因此,父母要學會適時對孩子說“不”,幫助孩子學會理解與尊重,學會對自己的選擇和行為負責。同時,孩子也能從父母的態度中學會用“不”來捍衛和保護自己的權益。
其次,時刻堅持好界線。界線需要堅持,即便是在孩子不接受,甚至用大吼來表示抱怨、指責,或者求饒、祈求時,父母也不能妥協,而要堅定地持守界線。在商場或者玩具店,經常會看到一些孩子因為父母沒有買自己想要的玩具而在地上撒潑打滾。這種情境下,並非每個父母都能夠堅持自己的立場,不少父母最終會被孩子的哭鬧打敗,為了自己的面子而妥協。經常用此手段來要挾父母滿足自己心願的孩子,實際上是被父母的妥協養成了一種沒有界線的生活方式。
如果父母不能始終如一地堅持界線,就會滋長孩子為人處世的無原則性,這不但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也不利於親子關係的構建。基於此,父母一定要將界線堅持到底,即使孩子反對你的決定十萬次,父母的職責“便是在你的立場上站穩十萬零一次”。
最後,讓孩子拉好自己的車。承擔行為的後果是落實立界線的最終目的和現實成效。後果是界線最後的屏障,比懲罰更有效。即使在孩子排斥父母設立界線的時候,也要堅持利用後果的作用。父母要讓孩子擁有適當的自主權,讓他在行使自主權中選擇承擔的後果。透過承擔後果,讓孩子知道有些問題是自己的問題,不是別人的問題,要拉好自己的車,以此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做到這一點有三個要素。首先,讓孩子預判一下事情可能產生的後果,明確自己的責任;其次,運用“梁木與刺”的原則,教孩子“在看朋友眼中的刺之前,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找別人問題的時候,先看到並解決自身的問題(這也就要求父母在覺得孩子有問題時,先解決自己的問題,因為很多時候孩子身上反映出來的其實是父母的問題);最後,制定規則要嚴格執行,可以白紙黑字地確立孩子的界線是什麼,父母的界線是什麼;孩子需要對自己的界線負責,也要尊重父母的界線,反之亦然。
父母要共同一致遵守界線
“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是常見的父母教育角色定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父母教育孩子觀點與方法的不一致性。父母觀點不一致,將會導致孩子成長為無所適從的矛盾體。同理,堅守界線也需要父母保持一致性。
父母要避免“分歧管教”,尤其對於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同甚至南轅北轍,將無法給予孩子內心所需要的整合,結果往往會讓原本比較敏感的青春期孩子變得更為糾結、煩惱,不知道該如何理解自己的心理變化與行為特徵,不知如何取捨父母的意見與建議,導致加重他們的叛逆、魯莽和敏感,出現更為嚴重的青春期焦灼現象。
父母還要避免“三角關係”,即湯森德博士所說的“兩個人不設法解決彼此的衝突,卻另外再拉一個人進來,要他袒護某一方”“那個‘第三者’與衝突根本無關,他只是被用來暫時安撫雙方,或成為那兩個害怕正視問題者的擋箭牌”。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三角關係”的界線問題,在中國的家庭中極為常見。為了避免“三角關係”的發生,與孩子發生問題的一方父母應直接出面與孩子談判,親自解決與孩子之間的問題;另一方則儘可能迴避,讓他們自己解決,這樣才能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界線的標誌就是分寸感,也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的最好方式,正如周國平所說,“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誌,它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這個距離意味著對於對方作為獨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對方獨處的權利”。父母學會用界線呵護孩子,幫助孩子,是為了讓孩子懂得架構自己的生活,使他體驗到行為的後果,學會保護自己,學會負責任,更有安全感。
[作者系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教授、焦作市家庭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主任;本文系河南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教師教育)(2021-CXTD-10)階段性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2年01月16日第4版
作者:高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