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碰見熟人,經常說“別太見外了”,但心裡面也明白,這句話其實就是彼此的客套罷了。
真要是不“見外”地相處,估計要不了多久,你們就形同陌路了。
即使再親密的朋友,甚至於家人,也是存在一個恰當的邊界的。
大多數時候,不論對待朋友還是親人,保持一些距離感,才是維持彼此關係的竅門。
三國時期,許攸仗著幫助曹操贏得了官渡之戰的功勞,外加曹操發小的身份,說話百無禁忌,直呼曹操的小名阿瞞,久而久之,終於令曹操忍無可忍,將其收押,而後殺之。
許攸就是太不“見外”了,分不清兩人的身份已經不同於往日,恃功自傲,因而斷送了性命。
越俎代庖不論什麼時候都是惹人生厭的舉動,生活中因為把握不好相處的分寸而鬧僵或絕交的朋友也不在少數。
和人相處,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給彼此留出距離來,初相識的時候,大家尚且不熟,很容易做到相敬如賓,但一旦熟絡起來,往往就難以判斷好相處的邊界,一不小心,踩到對方的底線,導致爭吵乃至決裂。
“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有時候,“見外”一些,才是相處之道。
像伯牙鼓琴,子期知音,彼此固然為知己,但止步於探討音律,從未過分介入到彼此的生活之中。
正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刻意表現得關係親密,往往都是別有用心或是有求於人。
不同人的生活越是靠近,越是容易產生矛盾,有的人喜歡甜豆腐腦,有的人喜歡鹹豆腐腦,有的人喜歡看電影,有的人愛好打遊戲,有人喜歡出門鍛鍊......彼此的生活軌跡各不相同,一旦缺失了距離感,難免有所衝突。
“見外”一些,本質上就是把握好和人來往的分寸,不論對誰,都是如此。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同理,世上也不存在完全相似的兩個人,即使相識多年的老友,一樣要注意好相處的距離,避免多年的友誼就此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