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時代:公元前?年-公元前3077年
是中國原始社會的一段歷史時期。代表人物①燧人氏:尊稱燧皇。
②伏羲氏:尊稱人皇,史稱太昊,名風昊。
③神農氏:即炎帝,尊稱農皇,本名為姜邙瑜,因他醫術高明,被尊為醫皇,他視土地為生命,故被尊為地皇。
五帝時代:約公元前26世紀初到公元前21世紀初
中國原始社會的一段歷史時期。
代表人物:①黃帝:姬姓,名元,字:軒轅,少典之子。
②顓頊[zhuān xū]:姬姓,名荒,字:乾荒,昌意之子、黃帝之孫。
③帝嚳(kù):姬姓,名夋(qūn),字:俊,蟜(jiǎo)極之子、少昊之孫、黃帝的曾孫。
④堯:姬姓,名堯,字:放勳,帝嚳次子、黃帝的玄孫。
⑤舜:姬姓,名舜,字:重華,瞽瞍長子、顓頊的六世孫、黃帝的八世孫。
夏朝:約公元前21世紀初到約公元前17世紀初
代表人物①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上古時期夏后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歷史治水名人,史稱大禹、帝禹、神禹。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後代,鯀的兒子,母為有莘氏之女修己。
②姒啟:也稱夏啟、帝啟、夏後啟,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他是禹的兒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其母是塗山氏族的女子。兒子至少有五人,其中有太康及中康。根據《竹書紀年》,帝夏啟王在位39年,約78歲駕崩。
③姒太康:姒姓,夏后氏,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啟的長子,夏朝第三任君主。
④姒少康:姒相之子,夏朝第六代君主。一說少康即相傳曾造酒的杜康。
⑤姒桀:姒姓,名履癸,西河(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東菜園鎮西河村)人。夏朝末代君主,帝發的兒子,古代歷史上有名的暴君。
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到約公元前11世紀初
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也稱殷商,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
代表人物①成湯:即商湯,子姓,名履,又名天乙(殷墟甲骨文稱成、唐、大乙,宗周甲骨與西周金文稱成唐),河南商丘人。湯是契的第十四代孫,主癸之子,商朝開國君主。
②盤庚:甲骨文作般庚,生卒年不詳,子姓,名旬,商王祖丁之子,陽甲之弟,商朝第十九位君主。
③武丁:子姓,名昭,商王盤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商朝第二十二任君主,夏商周斷代工程將武丁在位時間定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
④帝辛:子姓,名受(一作受德),商朝末代君主,世稱“紂”(一說為“受”之音轉)、“商紂王”等。夏商周斷代工程將其在位時間推定為三十年。
周朝(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71年
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奴隸制王朝。周王朝一共傳國君32代37王,享國共計790年。
代表人物①周太王:公亶父,姬姓,名亶(dǎn),又稱周太王。上古周氏族的領袖,西伯君主,周文王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出土文物武王徵商簋中的銘文稱其為“檀公”
②周文王:姬姓,名昌,岐周(今陝西岐山縣)人。周朝奠基者,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周武王之父。又稱周侯、西伯、姬伯,周原甲骨文作周方伯。
③周武王:姬姓,名發(西周青銅器銘文常稱其為珷[wǔ]王),周文王姬昌與太姒[sì]的嫡次子,岐周(今陝西岐山)人,西周王朝的開國君主。
④周幽王:姬姓,名宮湦(音shēng,一作宮生),周宣王姬靜之子,母姜後,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前782年―前771年在位。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姬宮湦繼位,是為周幽王。前771年,犬戎殺死姬宮湦,西周滅亡。姬宮湦死後,諡號幽王。
⑤周平王:諸侯共同擁立其子姬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史稱東周。
東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西周覆滅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史稱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而春秋時期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中國歷史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
代表人物:①秦襄公:秦國被列為諸侯的第一代君主。幽王之亂時,犬戎進攻鎬京,秦襄公以兵救周。平王東遷,秦襄公出兵護送,以功封諸侯。東遷後,平王又把王室無力控制的岐山以東的土地賜予秦國,為日後秦國強大打下了基礎。
②鄭莊公:鄭武公之子,名寤生,是春秋初年的鄭國國君,公元前743年至公元前701年在位。他曾平定其弟共叔段的叛亂,繼武公之後,為周平王的卿士。後來,周平王為了削弱鄭的力量,分政於虢,任虢公忌父為右卿士,由鄭莊公為左卿士,於是周、鄭之間發生了矛盾,雙方互派人質。不久,周平王死去,繼之者周桓王打算讓虢公單獨執政,結果雙方發生爭執,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罷了鄭莊公左卿士之職,鄭莊公進行報復,不去朝見周王。於是桓王率領蔡、衛、陳三國之師伐鄭,戰於葛,被鄭軍打得大敗。到了公元前701年,鄭莊公居然召齊、衛、宋會盟於惡曹(今河南延津西南),幾乎當上的春秋初年的霸主。
③周桓王:周平王之子,名林,東周初年第二代周王,公元前719年至公元前697年在位。桓王即位之初,秉承平王之志,繼續削弱卿權,以加強王權,依然保持“宗周”之餘烈。是時,衛國定君,必假王室之威;晉國內亂,必借王室力量干涉,以至於王室尚能自由取易鄭國之田。到了公元前707年,桓王奪鄭伯政,鄭莊公不朝。桓王還能率諸侯之師伐鄭,雙方戰於葛,但被鄭軍打得大敗。從此,王室轉衰,雖一度得志於虢,但桓王已無力振作,“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局面,業已形成。
戰國時期
亦稱戰國時代,簡稱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關於戰國的起始年份,有多種說法,而戰國時期結束於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
代表人物①呂不韋: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戰國末年衛國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後為秦國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孫。
②樊於期:戰國末期將領。原為秦國將軍,參與謀反。畏罪叛逃燕國,被燕國太子丹收留。太子丹派荊軻謀刺秦王政時,荊軻請求以樊於期首級與庶地督亢(在河北高碑店一帶)地圖作為進獻秦王的禮物,以利行刺。樊於期獲悉,自刎而死。
③春申君:本名黃歇,楚人(一說是潢川人,一說是四川達州人[2]有爭議),楚國大臣,曾任楚相。[1]黃歇遊學博聞,善辯。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黃歇為相,賜其淮河以北十二縣,封為春申君。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並稱為“戰國四公子”。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
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費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舜賜其嬴姓。秦穆公時,任賢使能,虛心納諫,滅國十二,開地千里,國力日盛。前361年,秦孝公繼位,重用商鞅兩次變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
代表人物:①嬴政: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②項羽:本名項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區)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③李斯,李氏,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東漢時期,共歷29帝,享國405年。
代表人物①劉邦:字季,沛縣豐邑中陽里人(今江蘇省徐州市豐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漢朝開國皇帝,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②劉恆:西漢第三位皇帝(含西漢前少帝、後少帝劉弘)為第五代皇帝,漢高帝劉邦第四子,漢惠帝劉盈異母弟,母為薄姬。
③劉啟:西漢第六位皇帝,漢文帝劉恆嫡長子,母為孝文竇皇后竇氏(即竇太后)
④劉徹:西漢第七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文學家。漢景帝劉啟的兒子,母親為王皇后。
⑤劉詢:原名劉病已,字次卿,西漢第十位皇帝,漢武帝劉徹曾孫,戾太子劉據之孫,史皇孫劉進之子。
⑥劉秀: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今湖北省棗陽市西南)人,東漢開國皇帝,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漢高祖劉邦九世孫,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後裔。
⑦劉莊:字子麗,東漢王朝第二位皇帝,光武帝劉秀第四子,母為光烈皇后陰麗華。
⑧劉炟:漢章帝,河南洛陽人。東漢第三位皇帝,光武帝劉秀的孫子,漢明帝劉莊第五子,母為賈貴人。
⑨劉肇:東漢第四位皇帝,建初四年(79年)出生,漢章帝劉炟第四子,生母為梁貴人,過繼給皇后竇氏為繼子。
三國:220年-280年
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
代表人物:①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發明家。
②趙雲:三國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龍。初從公孫瓚,後歸劉備。曹操取荊州,劉備敗於當陽長阪,他力戰救護甘夫人和備子劉禪。劉備得益州,任為翊軍將軍,從攻漢中。
③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④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⑤劉備:即漢昭烈帝,又稱先主,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
⑥司馬懿: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謀略家,魏國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晉朝:266年~420年
是中國歷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其中西晉為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東晉則屬於六朝之一,兩晉共傳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西晉為265年—317年,是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之後的統一王朝,首都洛陽。從晉武帝建國開始,傳四帝,國祚51年,與後來的東晉合稱晉朝。西晉是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時期中的短暫統一,所謂“曇花一現”。
東晉即317年~420年,是由西晉皇族司馬睿南遷後建立起來的王朝。此外,史書中又仿東漢稱中漢,稱東晉為中晉,寓以晉室中興之意;又東晉統治地區大部分在江東,古稱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東晉。
代表人物:①司馬炎:字安世,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晉朝開國皇帝,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晉文帝司馬昭嫡長子,晉元帝司馬睿的嗣父(堂伯),母為文明皇后王元姬。
②司馬衷:字正度,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西晉第二位皇帝,晉武帝司馬炎嫡次子,母為武元皇后楊豔。
③司馬熾:字丰度,河內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西晉第三位皇帝(307年—311年在位),晉武帝司馬炎第二十五子,晉惠帝司馬衷異母弟,母為王媛姬。
十六國(304年~439年)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該時期自304年李雄和劉淵分別在漢地巴蜀建立成國(成漢)、在中原建立漢趙(前趙)時起,至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北涼為止。
代表人物①劉裕:南北朝時宋朝的建立者,史稱宋武帝。消滅劉毅、司馬休等割據勢力,統一南方,結束百年分裂。後北伐消滅桓楚、西蜀、南燕、後秦等國。
②王猛,前秦丞相、大將軍,歷史上少見的文武全才,在掃平群雄統一北方的戰爭中功勳卓越。
③石勒,羯族人,是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中最傑出的軍事統帥,身經百戰,建立趙國,是世界上唯一的奴隸出身的皇帝。
④祖逖:東晉軍事家,率北伐軍收復黃河以南大部分土地,以一已之力撐起東晉偏安。聞雞起舞典故的主人公就是少年祖逖。
⑤冉閔,本是後趙將領,屢立戰功,勇猛威武,如項羽再世。後趙羯族幾乎將漢人殺光時,冉閔奮起反抗,建立冉魏政權,頒佈了令後世褒貶紛爭的“殺胡令”。
⑥拓跋珪,十六歲建立北魏,征戰無數,將北魏打造成疆域遼闊的強國。
南北朝:420年~589年
是南朝和北朝的統稱。南北朝時期中國南方和北方處於分裂狀態,自東晉十六國至隋朝,始於420年劉裕建立南朝宋,止於589年隋滅南朝陳。
南朝(420-589)承自東晉,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四朝,均以建康(今江蘇南京)為都。
北朝(386-581)承自十六國,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北齊取代東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滅北齊。
代表人物①賈思勰(xié):北魏益都(今屬山東壽光)人,生平不詳,曾任高陽郡(治高陽,今屬山東臨淄)太守,是中國古代傑出的農學家。約在北魏永熙二年至東魏武定二年間(533~544),賈思勰著成綜合性農書《齊民要術》。
②酈道元: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北魏時期酷吏、地理學家,青州刺史酈範之子。
③裴松之:字世期,漢族,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後移居江南。南朝宋著名史學家,為《三國志》作注。與兒子裴駰、曾孫裴子野被稱為史學三裴。
④劉裕:宋武帝,字德輿,小名寄奴。彭城郡彭城縣綏輿裡(今江蘇省徐州市)人,生於晉陵郡丹徒縣京口裡。中國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南朝劉宋開國君主。
隋朝:581年~618年
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統一朝代,享國三十七年。
代表人物①隋文帝楊堅: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開皇元年(581年)至仁壽四年(604年)在位。小字那羅延,鮮卑姓普六茹,楊堅掌權後恢復楊氏。
②隋煬帝楊廣:本名楊英,弘農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獨孤伽羅嫡次子。
③隋恭帝楊侑:字仁輔,弘農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隋朝第三位皇帝,隋煬帝楊廣的孫子,元德太子楊昭第三子,母為韋妃。
唐朝:618年~907年
代表人物①李淵:字叔德。中國唐朝開國皇帝,初唐政治家、軍事統帥,唐太祖李虎之孫,唐世祖李昞之子
②李世民: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一說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又說鉅鹿郡人。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
③李治:字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為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前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同母弟。
④李隆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
五代十國(907—979年)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的合稱。
代表人物①梁太祖朱溫:開平元年(907年)到乾化二年(912年)在位。宋州碭山(今安徽省碭山縣)人,後梁開國皇帝,唐僖宗賜名“朱全忠”,即位後改名朱晃。
②石敬瑭:太原人,五代十國時期後晉開國皇帝。
③李成:字鹹熙,號營丘,京兆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五代宋初畫家,與董源、范寬並稱“北宋三大家”,蘇州刺史李鼎的孫子。
宋朝:960年~1279年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
代表人物①趙匡胤: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政治家、戰略家,宋朝開國皇帝。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
②趙光義:宋朝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而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
③趙構:字德基,東京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開國皇帝,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之弟。
④趙昚(shèn):初名趙伯琮,後改名趙瑗,賜名趙瑋,字元永,籍貫秀州(今浙江嘉興),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宋高宗趙構養子。宋朝第十一位皇帝、南宋第二位皇帝。
遼朝(907年—1125年)
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二百一十八年。
代表人物①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姓耶律,字阿保機,小字啜裡只,漢名億,遼朝開國君主,契丹迭剌部霞瀨益石烈鄉耶律彌裡(今內蒙古赤峰市一帶)人,父為遼德祖耶律撒剌的,生母為宣簡皇后蕭氏。
②遼太宗耶律德光:字德謹,小字堯骨。[1]契丹族,遼朝(契丹)第二位皇帝(927年―947年在位),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次子,母為淳欽皇后述律平。
③遼世宗耶律阮:小字兀欲,又作隈欲、烏雲,契丹族。遼朝第三位皇帝,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長孫,遼義宗(追尊)耶律倍長子,遼太宗耶律德光之侄,母為柔貞皇后蕭氏。
金朝(1115年-1234年)
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統治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的封建王朝,完顏阿骨打(完顏旻)所建。西與西夏、蒙古等接壤,南與南宋對峙。共傳十帝,享國119年。
代表人物①完顏阿骨打:女真族,漢名完顏旻[mín],會寧府會寧縣(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金朝開國皇帝,金世祖完顏劾[hé]裡缽的兒子,母為翼簡皇后拿懶氏。
②完顏晟,本名完顏吳乞買,會寧府會寧縣(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人,金太祖完顏旻的四弟,金朝第二代皇帝。
③完顏亶:本名完顏合剌,會寧府會寧縣(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金朝第三位皇帝,金太祖完顏旻嫡長孫,金徽宗完顏宗峻之子,母為蒲察氏。
元朝:1271年~1368年
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統治者為蒙古孛兒只斤氏。傳五世十一帝,從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始為162年,從忽必烈定國號元開始歷時98年。元朝退出中原後的北元政權一直持續到1402年。
代表人物①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監國託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大蒙古國第五任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
②王禎:字伯善,元代東平(今山東東平)人。中國古代農學、農業機械學家、道家學者。元元貞元年(1295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曾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及信州永豐(今江西廣豐)縣令。王禎在大德二年(1298年)製造3萬餘木活字,排印《旌德縣誌》100部。大約在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左右著成《王禎農書》或《農書》。《農書》末並附撰《造活字印書法》,記述其木活字版印刷術。
③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 。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元好問自幼聰慧,有“神童”之譽。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年),元好問進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詞科登第後,授權國史院編修,官至知制誥 。
明代:1368年~1644年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遷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
代表人物:①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字國瑞,原名朱重八、朱興宗。出生於濠州(今安徽鳳陽)鍾離太平鄉孤莊村。明朝開國皇帝,年號“洪武”。
②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號“永樂”。
③明宣宗朱瞻基:號長春真人,明成祖朱棣之孫,明仁宗朱高熾長子,明朝第五位皇帝,書畫家,年號“宣德”。
清朝:1636年~1912年(以鴉片戰爭為分界線,其後為晚清)
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前期農業和商業發達,江南出現了密集的商業城市,並在全國出現了大商幫。在此基礎上,人口突破四億大關,佔世界總人口十億的近一半。共傳十二帝,統治者為愛新覺羅氏。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總計296年。
代表人物①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女真族,建州女真首領、後金第一位大汗、清朝實際奠基者。生於建州左衛(今遼寧新賓縣西南),父塔克世,母喜塔喇氏,努爾哈赤為長子。
②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又譯黃臺吉、洪太主,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西老城)。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母孝慈高皇后葉赫納拉氏。
③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生母為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出生於瀋陽故宮永福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