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遠赴海疆耕海育人武警海警學院訓練艦艇大隊18601艦列裝10年側記
□ 本報記者 廉穎婷
□ 本報通訊員 王世卓
近日,伴隨著汽笛轟鳴,武警海警學院訓練艦艇大隊18601艦駛出甬江碼頭。
主機班長陳平波此刻正在主機艙內進行檢查,油位、液位、溫度、壓力……轟隆作響的“蒸屜”裡,瀰漫著濃烈的柴油味,滾燙的機械部位散發的熱浪溫度達60攝氏度。
“主機是艦艇的心臟,位於艦艇的樞紐位置,持續為航行提供動力保障。”擅長聽聲排障的陳平波,每次檢修時都悉心記錄機器的聲音特點、故障原因、排障措施等內容。
這是陳平波和輪機打交道的第15個年頭,也是他與18601艦朝夕相處的第7年。
自2011年正式列裝以來,截至2021年年底,18601艦已經安全航行10年,航行達57230海里,僅2021年全年就累計保障46批次3000餘人次實訓任務。作為院校與海警一線、課堂與崗位實際無縫銜接的重要樞紐,18601艦所屬訓練艦艇大隊由單純保障型向教練型、示範型、視窗型延伸拓展,逐步向戰備訓練教學一體化轉變。
艦艇裝備換代帶來挑戰
1993年8月,海南海警淘汰移交兩艘待報廢丙交艇和一艘甲交艇,武警海警學院才正式有實習艇。2000年,學院又從山東接來兩艘丙交艇。
“最大的都不到150噸,裝備老化、故障率高,出海只能在近岸航行。”談到剛上艦時的情形,陳平波依舊曆歷在目,“艙內空間狹窄,吃飯在甲板上,夏天像蒸桑拿。冬天稍晚一點,盛好的菜湯就凝起白白的油花。”
2011年5月13日,武警海警學院首艘集教學和訓練於一體的618BG型綜合訓練水面艦艇18601艦正式列裝。“流線型、封閉式艦體,噸位適中、續航能力強、機動靈活,裝置越來越先進。”望著排水量600噸、滿載100人的新型綜合訓練艦,陳平波感慨。
海警艦艇裝備更新換代,給一線操作保障人員帶來新挑戰。在老式訓練艦上主要練的是感覺技能,透過看、聽、嗅、摸去感知裝置狀態,及時發現故障。而在18601艦上,裝置狀態透過各種監測裝置實時顯示在電腦上,陳平波需要學習更加高深的自動化控制知識。
“裝置電子元器件整合度高,操作雖然簡單快捷,但出故障維修起來卻很複雜。在一些急難問題上,只能透過遠端電話請教軍工企業專家。”初上新艦的陳平波有些力不從心,“這完全是一次跨越,僅涉及主機部分就有二三十臺裝置,學習資料摞起來1米多高。能不能學好,心裡真是畫了一個問號。”
如今,陳平波對各種裝置原理已瞭如指掌,並保留著聽聲音辨故障的絕技。
專業知識更新延展
新型訓練艦的交接入列,不僅代表著海警艦艇裝備迭代升級,而且預示著海警戰鬥力加速成長。
2010年5月30日至6月6日,學院預提艇(副)長班20餘名培訓學員輪流操縱該型艦艇,跨越廣東、海南、廣西三省區海域,歷經9天6個航次1118.2海里航行,完成處置海上群體性事件、海上反偷渡、營救落水人員、離靠漂泊艦等訓練考核,創下當時海警編隊歷時最長、涉及海域最廣、海上航行最遠、途經港口最多的紀錄。
艦艇裝備換代還意味著專業知識的更新和延展。“現代艦艇裝備已從機械化轉為資訊化,每個崗位都離不開電。”船艇動力管理專業出身、從機電長崗位一路走來的18601艦代理教導員王凱說。
列裝後的電工人員不僅要精通電工知識,還需要掌握電子技術、各種自動化監控系統,以及與電有關的機械、液壓、製冷技術等方面的知識。換一型艦,就要經歷一段痛苦的“充電”,機電部門9名艦員全部經歷過這種知識更新換代的陣痛。他們中有很多人是新艦列裝後的首艦艦員,面臨缺教材、缺標準等困難,是裝備操作規範的拓荒者。
走上18601艦機電崗位後,王凱為了熟悉機艙管路、船艇線路,每天把自己關進機艙內,拿著圖紙和說明書,對照管路、電路圖,從泵到管路、從發電機到匯流排,從閘流體到繼電器,對每個部件、每一路訊號逐一研究,將每次維修保障中遇到的難題、可能出現故障的原因、最佳處理方法都詳細記錄下來。
裝備保障更貼近實操演訓
隨著海警使命任務拓展和身份屬性轉變,複雜多樣的海上維權執法形勢、多重疊加的海警職能業務和頻繁更新的機電裝備,讓艦艇“心臟”的守護者們更加關注如何提高損管實戰化水平,以及裝備保障如何更加貼近實操演訓任務等前沿課題。
彭志雄是福州大學機械設計製造專業畢業生,曾獲第八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慧魚組競賽一等獎。作為艦上唯一的大學生士兵,他對自身的業務能力充滿信心。不料,一次簡單的故障,給擔負18601艦輔機維護任務的彭志雄澆了一盆冷水。
一天,一臺副機進油管路出現故障,想起大學時課本上有這類故障處理方法,彭志雄主動請戰。故障雖簡單,但搗鼓了半天也沒能修復。配合他計程車官半開玩笑地說:“你們大學生士兵水平真一般,中看不中用。”
大學所學專業知識難以派上用場,彭志雄開始突擊輔機業務。60多本書、幾十張圖紙、各式各樣管路鋪滿他的床鋪。
為儘快熟悉每條管路的起始點以及在系統中承擔的作用,彭志雄對照實物一個一個管路摸查,從主油路出發到每個支油路,從進氣管出發到每個支氣管,梳理每一個環節,分析排除故障。一本《柴油機原理》,被他標註的密密麻麻,拿在手中像一塊舊海綿。
彭志雄最終不負眾望,數公里長的管路走向、上百個閥門位置、上千組技術引數,他都爛熟於心。機器一次異常抖動、一絲雜音、一縷顏色不對的尾煙,他都能從中發現故障原因。
今年,排水量2700噸、滿載200人的18602綜合訓練艦將完成改裝任務。屆時,這艘航跡更遠的艦艇將滿載海警新生力量遠赴海疆,耕海育人。(廉穎婷 王世卓)
(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