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管理是慢性腎臟病治療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管好嘴、邁開腿”同樣適用於慢性腎臟病患者。但如何吃得準確?以下誤區需要正確認識。
誤區一:腎病患者不能吃豆製品
對於“優質”蛋白應該怎麼把握呢?重慶中腎醫院腎內科主任李冰介紹,優質蛋白主要指的是動物蛋白,比如豬牛羊肉、雞鴨魚肉、雞蛋、牛奶等,這些蛋白中,更為優質的是雞鴨魚肉、雞蛋、牛奶,因為它們含脂肪量低,更適合慢性腎臟病患者使用。
植物蛋白中,一些傳統工藝處理過的蛋白也可以稱為優質蛋白,比如豆腐。加工後的豆腐是適合腎病患者食用的,雖然適合但也需要根據自身情況來調整,天天吃頓頓吃也不可取。
再選擇豆製品時也需注意,因為豆製品種類很多,黃豆、黑豆、青豆及其豆製品是屬於優質蛋白,而綠豆、紅豆、豌豆、蠶豆、芸豆屬於澱粉豆,營養價值等同於普通糧食,食用上一定要適量。
誤區二:腎病患者只能吃素
有些腎病患者認為吃素才能更好的控制飲食,肉類、蛋類和奶類都不吃,實則不然。
蛋白質是人體必不可缺的物質,維持細胞活性和結構,維持機體營養和免疫力,過低的蛋白攝入會導致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機體過度消耗,體質差,反而不利於腎臟病的管理。
通常來講,動物蛋白質富含無機鹽、鐵、維生素B12、維生素B1等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瘦肉、雞蛋、牛奶(200毫升)都有相對固定的蛋白含量,比如1兩瘦肉大約有7克蛋白,1兩主食(米或者麵食)的蛋白質大約有4克,根據自己的體重來估算每天各種攝入的食物總量,然後分到三餐。
誤區三:尿蛋白越多越應該多補蛋白質
不少患者認為有尿蛋白,蛋白質的流失就會比較多,因為過度補充蛋白質。實際上,隨著蛋白質攝入增多,尿蛋白漏出的量也增多,腎臟呈現高濾過狀態,腎臟負擔加重,腎功能減退加快,也就是說吃的蛋白質越多、漏的越快、腎損傷越嚴重。
李冰介紹,目前腎病患者推薦低蛋白飲食,即在保證足夠熱量的情況下,限制蛋白的攝入。同時,隨著腎功能的逐漸下降,對蛋白質的攝入要求更加嚴格。腎臟是人體把控排洩的器官,時刻都在當身體的“清道夫”,把吃進去的東西,包括蛋白、糖、水分等透過機體代謝利用後的廢物排出體外。其中,蛋白質代謝後產生的尿素、肌酐、胍類等是最主要的廢物,需要透過腎臟排洩。如果患有慢性腎臟病,還一味高蛋白飲食,廢物產生和蓄積增加,會加重腎臟負擔,進而令病情進展加速。
“慢性腎臟病3期以上患者,需要考慮攝入優質的低蛋白食物。過低的蛋白攝入會導致體質變差,所以優質的低蛋白食物很重要,可以讓患者攝入比正常人少的蛋白,同時也最大程度避免體質下降。”(重慶中腎醫院 供稿)
(注:此文屬於人民網登載的商業資訊,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