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贊關注牛人故事,每天都有故事感動你!
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人生,在不同的人生十字路口,我們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至於對錯只有我們自己清楚。
何慧娟在陝北已經生活了四十多年,第一次見到她還是在2000年的時候,那個時候我自己做了一次專訪,何慧娟給人第一感覺就是和藹可親,和她聊了很多,這一次回家我又去專門拜訪了她,這次她給我講了很多往事。
何慧娟有三個孩子,都非常有出息,大女兒畢業於北京大學,現在在大學當老師,二女兒畢業於浙江大學,在一家上市公司做管理,小兒子畢業於清華大學,現在自己開了一家網際網路公司,說到這裡我不由得有點羨慕,這也是何慧娟老師最欣慰的事情。
現在何慧娟老師已經退休了,每個月可以領到五千多元退休金,何慧娟的老伴李愛民是一個木匠,當年兩個人結婚的時候,雖然很多人不看好,父母也反對,但是何慧娟最後依然嫁給李愛民。
何慧娟是六七屆高中畢業,何慧娟是1976年11月插隊來到了陝北,這是她第一次出遠門,何慧娟是家裡老大,父親親自送她上的車,臨走時還給她塞了200元,何慧娟含著淚告別了父親,這是她人生第一次流淚。
何慧娟這次去陝北是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在火車上她看著知青們一個個有說有笑,心情也放鬆了許多,何慧娟這次要去的地方是陝北上堯公社郭家壩,讓她沒有想到的是,這次陝北之行改變了她的一生。
三天之後何慧娟到達了郭家壩,看到眼前的景象,知青們心裡落差非常大,其實對於何慧娟來說,她自己還能接受,雖然出生在北京,何慧娟從小就吃了不少苦,對她來說只是換了一個環境而已,這次來郭家壩插隊的知青一共有十人,其中有五名女知青。
知青們住的地方是臨時搭建的土坯房子,大小一共有五間,何慧娟和另一名女知青住在一間小房子裡,裡面有一張土炕,還有一盞煤油燈,住宿條件極為簡陋。
在陝北安頓好之後,何慧娟給家裡寫了一封信,在給父母的信中她這樣說道:“我們每個人住一間屋子,裡面還安排了傢俱,生活條件很好”,何慧娟這樣說,是為了不讓父母擔心,知青的口糧每個月是45斤白麵,第一年是由縣知青辦統一發放,第二年就由各生產隊負責。
負責給知青們做飯的是社員李海霞,李海霞丈夫去世的早,家裡就剩自己和二個孩子,何慧娟挺同情李海霞,她認為李海霞算得上一個女強人,何慧娟在一隊插隊,隊長郭明遠為人和藹可親,何慧娟剛來就被認命為隊裡的會計,說是會計就是做一些記賬的活,每天的工作很輕鬆,不用下地幹活,其他知青有的被安排放羊喂牛,有的是跟著老鄉一起下地幹活。
來陝北第三年碰巧遇到了大旱,因為郭家壩多半都是山地為主,莊稼收成本來就不好,對於靠天吃飯的陝北老鄉來說,大旱意味著一年的付出就全泡湯了,這一年莊稼收成減少了四成,隊裡交完公糧,剩下的糧食也只夠維持三個多月,知青們的口糧也由原來的45斤,減少到了35斤,即便是這樣,大傢伙還要挖一些野菜來吃。
1974年插隊知青開始陸陸續續返城了,何慧娟在這一年遇到了自己初戀李愛民,李愛民是生產二隊隊長李有才的大兒子,李愛民初中畢業後就一直幫著家裡幹農活,何慧娟和李愛民是在一次知青聯歡會上認識的,李愛民比何慧娟大一歲,兩個人在1976年就結婚了,當時何慧娟父母並不同意她和李愛民的婚事,最後何慧娟還是選擇嫁給了李愛民。
1977年恢復高考,剩下的三名知青都考上了大學回到了北京,何慧娟自己也參加了高考,只不過她落榜了,第二年何慧娟又參加了一次高考,還是沒有考上,最後何慧娟只能放棄。
1978年何慧娟大女兒李曉霞出生了,一家三口日子過得雖然艱苦,但是非常幸福,到了1982年何慧娟作為留守知青,被安排到了縣文化局工作,這一年小兒子李海峰也出生了。
何慧娟三個孩子後來都考上了大學,當年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孩子幫自己實現了,2010年何慧娟退休了,現在何慧娟和老伴李愛民有時間就會去旅旅遊,當年選擇留在陝北何慧娟心裡也許後悔過,但是孩子們都很有出息成了她最大的驕傲,她心裡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