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有句俗諺“唔見咗只豬”,不瞭解廣東地域文化的省外朋友——乃至廣東年輕一代,望文生義,大概會認為豬跑掉找不回來了,僅此而已。
可是,倘若純粹的不見了一隻豬,那麼“唔見咗只豬”將不會作為俗語被口語相傳,所以,意為如何,請聽我道來。
“三朝回門”是廣東傳統婚俗的重要組成,所謂三朝回門,指新婚夫妻在結婚的第三日,攜禮前往女方家裡省親、探訪,因回門攜有最重要的金豬,繼而衍生“豬”象徵新娘的初夜,所以“唔見咗只豬”指新娘婚前已失“處子之身”。
一個女子第一次以人妻的身份回孃家,無論從哪方面的意義看來都是與眾不同且重要的。按照傳統婚俗,男方需要準備豐厚的禮品,當中——也是最重要——“上廳”和“回門”的金豬(燒豬)二頭。
就傳統廣東婚俗而言,“上廳”和“回門”的金豬,顯而易見超出了食物色香味的範疇,不僅頭插金花,而且必須全身無一瑕疵,這事關男方之於新娘的確切瞭解及態度(某種程度上,“金豬”甚至左右婚事將以悲或喜結束與否),因此男方會一而再,再而三檢查金豬,務必“完美無瑕”,一旦有缺,將立刻退換。
一隻完整無缺的金豬象徵著新娘是一位貞潔處女。
在過度重視“初夜”的年代,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相對於極力追求“金豬”的完美,如果任由金豬殘缺不堪,那麼則意味新娘婚前失了“處子之身”,同時也蘊含男方對新娘的不滿,苛刻家庭甚至會選擇悔婚,可悲!可嘆!
廣東各地婚俗不盡相同,“唔見咗只豬”還流行這樣的說法。
過去(現在也是如此),廣東出嫁的女子有在第三天回孃家的習俗,按照傳統婚俗,男方將準備一隻金豬省親,作為回禮的金豬是有講究的——是否選擇準備金豬作為回禮取決於新娘的“處子之身”,倘若新娘的“處子之身”尚存,那麼金豬奉上,反之則否——不見最重要的金豬。
顧名思義,“唔見咗只豬”,則新娘在婚前已經不是處子之身,“飲頭啖湯”的另有其人。
因廣東傳統婚俗而來的“唔見咗只豬”,大概許多年輕一輩會有異議,認為金豬象徵新娘子的處子之身的說法滑稽、荒誕。
事實上,若非廣東相關文章素材的收集,我個人同樣不甚瞭解,因為被我們熟悉的婚嫁,三朝回門尚存,可是時至今日,金豬的禮俗已經少之又少。
未曾經歷,何談理解?
除卻金豬等同處子之身的意義,傳統婚俗本身的繁瑣、費事以及傷財,多多少少有悖於現在社會主流價值觀,相對於過去,人們已經不再篤信婚姻的幸福取決於婚俗的隆重與否,因此,“金豬”的禮俗不再盛行,理所當然。
再者,嶄新的社會帶來新思想,所謂新娘的“頭啖湯”是否應由新郎“飲”,似乎不再那麼重要。
愛情本來就包含了相互包容對方的不完美,不是麼?
其實,當婚嫁不再以“豬”的保留與否作為最重要的準則,何嘗不是社會文明的進步?
講開又講,你是怎麼看待“唔見咗只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