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長河中從不缺少戰爭的身影,但每次受苦受難的都是老百姓,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動的侵華戰爭給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帶來深重災難,也因此付出代價,在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圍攻下慘敗而歸,曾經在神州大地上作威作福的日本人淪為喪家之犬,開始擔心自己的前程和命運。當時滯留在中國境內的日本人足足有320萬人,這裡邊有放下武器的軍人,有我軍在之前戰鬥過程中抓獲的俘虜,也有移民到中國的普通日本民眾。抗日戰爭已經取得勝利,終於贏得祖國和平統一的中華兒女自然是不允許這些日本人繼續留在中國境內,但對方的數量如此龐大,相關的遣返工作也是一個大工程。這些人後來是如何處置的?巍巍中華自有大國風範,中央領導本著人道主義原則遣返日僑和俘虜,免費給這些日本人提供三樣東西,但同時也禁止他們帶走三樣東西。
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點點關注,既可以翻看往期的影片,也不會錯過以後的精彩內容,點贊和關注就是我們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大家。
影片連結:1945年抗戰勝利後,滯留的日本人,最後落得什麼下場?
日本僑民
仔細追究這300萬滯留在中國境內的日本人到底從何而來,除去在正面戰場上見到的軍人和戰俘,剩下的大多數都是從日本移民到中國東北地區的僑民,這一點算得上是鮮為人知,而整個遣返日本人的工作中,最難解決的就是關於這些人的處置問題,因為他們已經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活了很長時間。
日本雖然只是個彈丸島國,但其國民卻有著相當宏偉遠大的志向,日方領導在明治維新之後就大力推廣海外移民政策,在派遣軍隊積極對外擴張的過程中,也鼓勵民眾在海外生存發展,透過實際行動佔領更多土地。日本在拿下朝鮮半島之後野心進一步膨脹,將侵略目標確定到地大物博的中國身上,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關東軍正式在東三省的白山黑土上站穩腳跟,不僅進駐大量軍隊,開闢佔領區,也帶來了大量的日本僑民。這些日本僑民背靠軍隊,肆意搶佔當地老百姓的財富和房屋,攪得東北民不聊生。
不過這還只是個開始,日軍在1936年5月提出喪心病狂的移民計劃,打算在東北移居數百萬日本民眾,發展當地的工農業,為自己的國家積累侵略資本。計劃一經公佈就受到國內民眾的大力歡迎,眾多生活艱難的日本貧民和底層農民踴躍報名,盼望著自己能靠著中國的土地發財致富,當即飄洋過海,朝著我國的東三省蜂擁而來,這些第一批抵達我國的日本人被稱為日本開拓團。日軍的移民活動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都一直持續著,到1945年日本天皇透過電臺廣播向全世界宣佈日本正式無條件投降的時候,這樣的遷徙活動已經陸續開展了十幾次,前前後後總共有20萬日本人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到中國,在我國的東北地區甚至內陸腹地紮根生活。
日本之所以會提出這樣的計劃,也是考慮到自己國家的軍隊在正面戰場上作戰不利,本來他們還想著能以最快的速度拿下中國,將這裡作為自己的後勤基地,支撐接下來的侵略戰爭,卻沒想到中國人的反抗意志如此強烈,不僅沒有被他們的現代化軍事部隊打倒,反而建立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頑強不屈地進行反擊,讓日軍的前進之路困難重重。再加上中國的疆域實在是太過於廣闊,日軍沒有那樣大的實力一口吞下,於是便決定先鞏固好已經拿在手裡的東三省,透過移民的行為攪亂這裡的人員構成,逐步滲透己方的勢力,最終完全將東三省佔為己有。
這項計劃由來已久,在二十世紀初就有日本的軍事家向上級領導提出並且得到批准,開始實踐,初期可以稱之為試點階段。當時日本在滿洲鐵路附近租賃了一塊土地,移來18戶人家共計43人,在這片土地上開荒耕種。當時正值世紀之交,國家內憂外患不亂,西方列強紛紛在中國的沿海港口城市建立公共租界,所以日本人的行為並沒有引起中國民眾的重視。見中國這邊沒有注意到他們在背後搞的小動作,日軍的移民計劃開始進入第二階段,這段時間也是日軍大量往我國東北地區派兵駐紮的時期,國民黨軍隊這邊掉鏈子,將山美土沃的東三省拱手送給日本侵略者,也揭開了當地百姓水深火熱的苦難生涯。
日軍沒了阻礙,一方面正式掀起全面侵華戰爭,另一方面也加緊進行移民,這次的移民物件和上次不一樣了,不再是那些自願報名的平民百姓,而是一些經過精挑細選的退伍軍人,每一次的總人數不定,來到東北就給他們重新編隊,並且分發武器,組成地方武裝勢力,這其實也是一些變相的侵略行為。之後從盧溝橋事變到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日軍的移民行動都屬於第三階段,這是最後一個階段,也是持續時間最長、遷移人數最多的一個階段,也被稱為“國策移民”,因為這時候日本侵略者已經將原先的移民計劃正式寫進國家政策方針,制定出“二十年移民百萬戶”的目標,日本軍方的領導還電令所有位於我國東北地區的日偽軍部隊,讓他們進行全力配合,以確保能將東北的實際控制權徹底掌握在自己人手中。
日本侵略者的移民活動給東北的老百姓帶來諸多傷害,他們成為了處於社會底層的廉價勞動力,做苦力活,頂著炎炎烈日進行耕種,被日本人壓在頭上。東北是中國的農業大省,即使近代時期沒有今天這樣方便的農業器械,東北的土地也不像今時今日那樣肥沃平整,東三省的糧食年產量也可以達到2000萬噸,但這2000萬噸糧食都被日軍拿來貼補自家的軍隊,給移民做口糧,有多餘剩下的都運回國內,沒有一丁點兒能到中國人手上。糧食是自己種的,但東北的老百姓根本見不到一粒米的存在,他們吃米甚至被日軍視為是犯罪行為,日軍提供給中國老百姓的口糧,只是一些混雜起來的複合品,在今天都是被拿來餵養動物的。土地被佔去,糧食被拿走,自己卻成為被壓迫的那一部分,東北的血性兒女再也忍耐不下去了,紛紛揭竿而起,組建各式各樣的抗日隊伍,和這些滅絕人性的侵略者進行戰鬥,幫助八路軍開展游擊戰。
抗戰勝利,遣返日僑
1945年8月,在太平洋戰場上和日軍激戰許久的美國終於放出大招,在8月6日上午派出空軍部隊,在日本本土的廣島和長崎分別投下一枚原子彈。巨大的蘑菇雲出現在日本上空,這個醉心於侵略擴張的國家終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品嚐到了什麼是百姓流離失所的滋味,基礎性設施被盡數損毀。
被轟炸後的日本
美軍的轟炸迫使日軍暫停了所有的軍事行動,這個時候的他們已經自顧不暇,持續性的外對擴張活動將日本國內所有的軍事儲備資源揮霍一空,畢竟日本只是一個底蘊不足的小國家,這次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是舉全國之力,卻沒想到接連開闢亞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都沒有取得好結果,還被美軍切斷了海上運輸通道,危及到本土的安危。之後蘇聯也明確表態,正式對日本發出戰書,派出麾下的蘇聯紅軍踏足我國東北,和日本關東軍開戰。日本關東軍號稱“帝國之花”,但只是在中國面前佔據優勢,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時就沒了那股橫衝直撞的勇氣,被打得節節敗退。腹背受敵的日本侵略者終於支撐不下去了,於8月15日跟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簽署投降書,讓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落下帷幕。
那邊天皇剛宣佈日本投降,這邊還在中國東北地區開展生產活動的日本人立刻亂作一團,中國百姓都跑到大街上敲鑼打鼓地慶祝抗日戰爭取得勝利,工廠和農田裡沒有了幹活的苦力,難以為繼,那些日偽軍也不敢拋頭露面,都知道自己過去做了太多傷天害理的事情,擔心遭到報復。得知軍隊那邊接受當地中國軍隊的管轄和管理,自己暫時沒有一個明確的歸處,一眾日本人慌了神,有的在山林田野間找地方躲藏,另一部分有錢有辦法的則是趕緊買船票火車票,拖家帶口地趕赴港口和火車站,爭取以最快的速度逃回國內。有些日本人很有頭腦,擔心自己的逃亡之路會受到阻礙,於是改頭換面,裝扮成中國百姓的樣子,穿上旗袍西裝或者布衣短褂,學幾句中國話,混在車水馬龍中快速前進。
也有一些日本人因為常年受到武士道精神的薰陶和摧殘,在得知國家在戰爭中失敗的訊息後,選擇了所謂的“為天皇陛下盡忠”,自盡身亡。但同時也有一些泯滅人性的日本人,出於恐懼和獨善其身的想法,扔下老弱婦孺獨自離開。其實這些日本人的擔心算是多此一舉了,泱泱大國氣度非凡,中華兒女不會對普通的日本民眾採取過激的手段,再加上中國早就在日本宣佈正式投降的時候簽署了《波茨坦公告》,這上邊有關於如何安排戰後事宜的具體規定,已經明確了中國是有將自己國家內部的日本人一一遣送回國的義務,要求我國以和平的方式為這場曠日持久的世界大戰畫上完美的句號。
9月份,中國軍隊頒佈《境內日僑管理辦法》,給之後工作的開展制定出了一個初步的指導方針,將一部分沒有在戰爭中做出多少危害舉動的日本人率先送回國內。但滯留人數實在是過於龐大,當時中國自己都還是剛剛從戰爭的泥沼中掙扎出來,內部兩個黨派之間還暗流洶湧,有心無力,於是和美國方面達成協議。10月中下旬,中美兩國負責相關事宜的工作人員在上海舉行聯合會議,正式確定了美國將會從11月15日開始協助中國進行遣返境內日本人的具體細節工作。
因為日軍曾經在中國的多個重鎮要地建立佔領區,所以在中國境內的日本人總人數多不說,所在的範圍也相當分散,而中國方面能用來開展遣返工作的船隻卻是有限的,於是只能將這些日本人分成若干個批次,有組織性地進行撤離。這一部分看起來還算輕鬆,只是耗費的時間比較長而已,但另外還有一些棘手的問題等待著中央領導想出合適的解決辦法,那就是關於如何處置那些盤踞東三省許久的日本僑民。根據有關資料記載,當時在我國東北地區的日本僑民總人數已經達到了150萬,佔到整個遣返總數的一半。
而且東北的情況非常特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為了能對日本侵略者進行有效打擊,蘇聯在1945年8月10日,也就是日本正式宣佈投降的前幾天,派出大軍進駐我國東北,和日本關東軍展開激烈較量,在將日軍打退之後就留在了當地,不僅接收了日軍的武器裝備和後勤物資,還將東北地區的實際控制權掌握到自己手中,不讓中國的軍隊進入。蘇聯人夠狠,將那些成為其戰俘的數十萬日本關東軍像趕鴨子一樣送到遠東的西伯利亞,那裡當時還是一片荒涼之地,空有資源卻沒有與之配備的開採條件,蘇聯紅軍將日本關東軍關押在這裡,一方面開荒,一方面採礦,做苦役。
蘇聯在意的是日本人在我國東北地區建設的各種工業裝置,將其完完整整地打包帶回國內,但對於滯留在當地的日本僑民卻是不屑一顧。中方領導和蘇聯方面商議遣返當地的日本人,但蘇聯不願意白花這個錢,對這150萬日本僑民不管不顧。看著其他地方的日僑接二連三地回到故土,還待在東北的日本人坐不住了,開始自發地組織撤離行動,蘇聯人不提供交通工具,他們就自己開船或者僱傭專業的水手,實在沒有辦法就帶好足夠的乾糧步行,沿著鐵路線或者交通要道遷徙到其他地區,看能不能遇上中國軍隊或者國際組織,發善心將他們送回國內。日本僑民的一系列行動中國人自然是看在眼裡的,這樣的景象過去幾年間在中華大地上頻繁上演,和我國同胞當年逃難躲避戰亂的樣子別無二致,所以中國人不在這個時候落井下石就已經是很有素質了,並不會對這些人升起多少同情之心。
步行回國的方法對於遷徙人自身的身體素質要求很高,有些日本人所居住的地方距離鐵路沿線城市太遠,就咬牙將所有家當都扔下,只帶著必要的食物和衣服輕裝上陣,以求能順利回國。日軍是在八月份投降的,這些人踏上遷徙之路的時間卻是深秋,上路沒多久就遇上降溫,沒有足夠的衣物來禦寒,疾病叢生,糧食也很快消耗乾淨,很多日本人扛不住寒冷和飢餓,死在東北的凌烈寒風中。到1946年春天,已經有數十萬日本僑民踏上步行回國的路程,但同時也有八萬多日本僑民死於飢寒交迫。東北日僑的糟糕處境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在國際輿論的譴責之下,再加上國內人士的各方運作,蘇聯紅軍終於從我國的東北地區撤離,中國軍隊進駐,正式接手關於東北日僑的遣返工作。
三帶三不帶
1946年4月,中國軍隊制定出關於如何遣返東北日僑的具體細則,將整個工作分成三個階段,先將國統區的日本人送走,再遣返北滿和東滿的日僑,最後歸置大連和旅順地區。這些日本僑民想要順順利利回國,必須先到所在城市進行登記,讓負責推進遣返工作的中國軍人檢查他們的行李,這樣做也是因為當時國家出臺了具體規定,明確表示有三樣東西不能讓日本人帶走。
是哪三樣呢?一是武器彈藥。這一點很好理解,攜帶武器容易出亂子,都是帶著全部家當離開的人,萬一被搶劫了怎麼辦,不讓帶武器既能維護日本僑民的生命健康,也利於中國軍隊遣返工作的開展。第二個是屬於中國的貴重財物,像金銀珠寶和古董文物等等,這些東西是具有經濟價值的戰略物資,身為戰敗國的日本沒有資格佔據。第三個是關於我國具體情況的文字性資料,包括歷史書籍和科學研究報告等,這些是屬於中國人民的精神財富,淪落到日本人手上算什麼樣子,更不用說有些還涉及到國家的重要情報,在外國人面前是需要保密的。
不過淳樸的中國人是慷慨的,雖說不讓他們帶走這三樣東西,卻也會免費提供給他們三樣東西,這其中包括充足的食物和乾淨的衣物,也包括生活費。糧食和衣物,只要他們拿得動,想要多少都可以,至於生活費,這可是國家自掏腰包的。八路軍這邊一向有優待俘虜的習慣,不管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一律好吃好喝地招待著,也因為打動了不少曾經的敵軍,將他們化敵為友,招攬到自己的陣營中。這次遣送日本人的工作雖然是國共雙方各自開展的,但大家都不想在外人面前給國家落下罵名,因為都相當上心,不僅不會虧待歸降的戰俘和地方上的日本僑民,還會給他們下發基本的生活費,維持其在中國的正常生活,身份不同能領到的錢也不一樣多,但每個月都有幾百塊,有的人可以拿到上千塊。
中國軍隊的遣送方式主要就是火車和輪船,而整個東北日僑的遣返行動則足足開展了好幾年,原因一個是因為當時大連還在蘇聯的管轄範圍之內,想要接收這裡的日本人必須和蘇聯方面進行協商,這裡的日本僑民數量也是其他城市的好幾倍。一直到1946年10月,中國軍隊才在美國的協助下開展在這裡的遣返工作,但好在大連本身就是個港口城市,具體運輸起來反而更快。還有一個原因則是因為內戰的爆發,當時東北地區還存在著大量的日本僑民,他們並沒有急於回國,但解放戰爭開始之後,尤其是1947年,東三省再次燃起戰火和硝煙,很多工廠暫時停工,滯留在東北的日本僑民也無法維生,國共兩黨因為忙於戰爭無暇安置這些日本人,就不約而同地展開了第二次遣返工作。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日本僑民都想要回到自己的祖國,日本當時因為常年征戰國庫空虛,被美國限制石油運輸之後很多工廠都沒辦法開工,底層的民眾生活環境也不好,再加上有些人已經習慣了在中國的生活方式,於是就開始給起中國名字,到中國百姓家裡打工,女人們則是為了能留下來找人結婚。對於這種型別的日本僑民,中國也充分展現了大國情懷,對他們進行細緻照料,頒發居住證明,劃定出一片區域來供他們生活,允許他們在這裡建立專門的商店和學校。
結語
從歷時好幾年的戰俘遣返工作中不難看出,即使日本曾經對中國做出了巨大的傷害,但中國軍民還是本著寬厚仁愛的人道主義精神,將這些外來者送回到了自己應該去的地方。這不是因為中國人軟弱,只是因為中國有大國風範,不為戰爭和毀滅效勞。但這樣的做法是否合適,就看後代今人如何評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