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採取哈佛大學教授的策略,採取休克療法。其中一個重要舉措就是給當時1.49億俄羅斯公民每人分1萬盧布的私有化券。這就相當於把之前積累的國有財富,大家瓜分,進行私有化。不吃大鍋飯了,大家分家。
私有化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無償私有化(1992年7月~1994年6月)。將前國有資產估價,按1.49億人口每人一萬盧布,無償轉讓給每個公民。每人只需要象徵性地支付25盧布,就可以領到一張面值為1萬盧布的私有化券。這些券可以用來購買企業股份或委託給投資基金。
然而在這個財富重新分配的過程中,發生持續惡性通貨膨脹,錢一下子變毛了。廣大民眾需要現金,紛紛把自己手裡的私有化證券賣掉。這個階段企業的經營者和有錢人乘機廉價收買,私有化證券像是雪片一般朝著他們集中。
第二階段(1994年7月~1996年12月),是把石油、天然氣、國有銀行等大企業股權賣掉。可惜出現了嚴重賤賣的現象。俄500家大型國有企業實際價值超過1萬億美元,但最後只賣了區區72億美元。
私有化改革,每人分一萬元,沒有消滅貧窮,唯一的成果就是創造了N多財富寡頭。
如果我當時生在俄羅斯,我會怎樣? 別說大話,絕對是也把手裡的券給賣掉——說什麼未來,我餓的已經沒有現在。
很多普通民眾,有發財的心,可惜要麼沒有眼光,要麼沒有資源,要麼沒有條件,身在現實的泥潭裡,只能眼睜睜看著財富流過來,然後有慢慢流過去。
自己小時候也見過走村串巷收國庫券的,不知道他們為什麼收,然後好多年後才知道,有一批人,他們成了楊百萬。 這就是眼睜睜地看著人家獲得財富,自己卻茫茫然。
上大學時,我也知道財富瓜分的狂潮,當時叫做 MBO, 呵呵;我能做的就是,當時在泉城廣場上,看著川流不息的人群,唉聲嘆氣。 有機會,卻不得門而入。 直到前幾年,在參加企業管理培訓的時候,見了一撥五六十歲的企業家,追尋他們的發家史,就在那波國退民進中,就在那波MBO中。 呵呵,財富穿身過,渾然無所知。
然後在自己的企業裡面,也實行了股權制度,讓大家參與電商專案的投資與分紅,當時情況特別好,一共30多人多多少少的參與了投資;當年就分了不少錢。 就在前年,疫情一來,公司還沒有調整好,業績一下子下來很多,那是低谷。 就在過年的時候,公司勉強著給大家分一些紅-其實沒有利潤的,公司分的是現金流而已。 然後一半以上的人,在收到分紅後申請退股,像潮水一樣的申請。 我自己是可嘆又可笑,定的制度是:誰提退股,立馬就退,毫不含糊。別給大家一種感覺好像公司沒錢退一樣。我只是哀嘆:大部分人,其實是沒有判斷力的,會本能地規避風險;根本不知道盈虧同源。 你知道三十多個人,到現在剩下幾個嗎? 1個,就一個。 呵呵。 20年是谷底,21年是反彈,22年? 一定比21年前好的,還會給大家參與財富分配的機會嗎? 不了,不了,共富貴可以,共患難嗎?大部分人是不可能的。他們不知道沒有了風險,就沒有了利潤。
只知道按勞分配的人,不知道按風險分配的財富。或許富人和窮人,本質是兩種生物,只是長相相同罷了,腦子裡的東西,根本不一樣。
現在,我也只是不到百人的小微公司的小小合夥人,能駕馭財富嗎?自信地說 只能駕馭一點點。年度不到一個億的小微企業,無論老闆還是員工,財富或許有多有少,但從思想上,本質差別不大,都是窮人。王校長笑京城四少:的某人兜裡就裝了倆鋼鏰,你給我裝什麼有錢人?連個產業鏈也沒有。就是這個意思。
呵呵。
財富江湖,我只是裡面的小蝦米。身體是,思想也是。給我更多的財富,我也駕馭不了。
這一生,先就這樣吧。思想體系不變,外在經歷不變,德不厚,何以載物?
祖上積德,讓我生活在這個時代,看人家吃肉喝湯就行了,有人已經很用心地把我培養成小生物,只需要陽光雨露。
一個個人也好,一個階層也罷,財富的擁有數量,和腦子裡面的觀念體系是相關的。
這些觀念,讓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家族,跨越經濟週期,得以延續。
這些觀念,第一個就是:天下財富,盈虧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