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1年之前,來自紐西蘭的彼得傑克遜還只是一個小眾粉絲向的導演。
日常的愛好,就是看看怪獸漫畫,想著將漫畫裡面的怪獸搬上大螢幕。
他也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會成為無數影迷粉絲膜拜的神,成為他們當中口口相傳的“彼得大帝”。
這一切,都要從1997年,年輕的彼得獲得了《魔戒》系列電影改編權說起。
01、《魔戒》改編的悲慘命運
作為西方魔幻影視題材的“母體”之一,《魔戒》是很多電影人都想搬上大螢幕的作品。
但是由於《魔戒》本身的內容豐富繁盛,並且在描繪上極具視覺話,以及跨越多年、多種族、多場景的設定,使得《魔戒》一直都讓許多導演望而卻步。
即使是以場面視覺而聞名的卡梅隆。
為了拍攝《泰坦尼克號》的“卡神”,在墨西哥下加利福尼州的海濱地區建造了一艘“泰坦尼克號mini”來進行拍攝。
雖然是迷你版的泰坦尼克號,但卡神也是按照原船進行同比複製的。
原船尺寸883英尺,而“泰坦尼克號mini”則是達到了775英尺。
即使是這樣瘋狂的卡神,在面對《魔戒》之中的場景,也是有些躊躇。
所以,《魔戒》成為了很多電影人想拍但又不敢拍的電影。
而年輕氣盛的彼得,則是認為《魔戒》這樣的鉅作,不應該被埋沒,於是找上了《魔戒》改編權擁有者米拉麥克公司。
而米拉麥克公司的高層,看著在面前侃侃而談的年輕人,也是認為“嘴上沒毛辦事不牢”。
認為年輕的彼得並不能夠撐起《魔戒》這樣的煌煌鉅著。
即使彼得當時已經完成了第一版劇本,米拉麥克公司的編劇也對這個劇本有所好評,但是米拉麥克公司高層依然不認為彼得能夠有什麼好的水平。
以“我們只打算拍成一部電影”為由,拒絕了彼得——當時彼得的劇本構思是分成了上下兩部拍攝。
畢竟一個毫無名氣的年輕小導演,甚至都沒有拍過什麼大製作,誰願意相信他?
甚至還嘲諷他:如果他能夠找到願意投資兩部電影的製片方,他們願意拱手讓出改編權。
而彼得和他手上的劇本,就像是好萊塢的一個笑話一樣。
畢竟沒有人認為一個外來的年輕小導演,真的能夠拍好《魔戒》。
但幸好天無絕人之路,新線影業的董事長shaye在聽聞了彼得的事情之後,就讓人聯絡了彼得。
在看到了完整的劇本,以及一些樣片,再聽完彼得對《魔戒》的構思之後。
shyae這樣說:“誰會愚蠢到要拍兩部啊?”
這句話當時讓彼得的心都涼了,但是沒想到shyae大喘氣說到:“應該拍三部。”
甚至表示,自己就是電影界最大的賭徒,就賭這個系列電影會爆,還是大紅大紫的那種爆!
02、讓夢想照進現實,現實卻給了夢想一棒子
在獲得投資之後的彼得,並沒有就此放鬆緊張的心思。
因為新線影業給的錢不多,只有1.3億美元,換算下來每部大約只有4000萬美元的成本。(後面追加投資達到了2.81億美元)
要知道,在1997年上映的《泰坦尼克號》就已經花了福克斯2億多的美元。
這還只是一部電影!
而彼得在比卡梅隆錢更少的情況下,要拍出更多的電影,更多的場景和更多的情節。
並且一些場景還需要具有“魔幻”屬性。
可想而知,彼得的挑戰性有多大。
但從17歲開始,就十分熱愛《魔戒》的彼得並沒有就此退縮,反而在各個細節更加精益求精。
03、嚴格的美術佈景
對於《魔戒》電影之中,很多觀眾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裡面的佈景。
佈景對於電影的代入感十分重要。
霍位元人不可能住在鋼筋水泥的高樓大廈當中,地精也不會睡在馬車上,更別說《魔戒》原著之中,本身就有著“視覺化”的描述。
所以,在電影開拍前,對於場景描繪就十分重要。
作為《魔戒》的超級粉,彼得從小就看了不少有關《魔戒》的插畫,而給他印象最深刻的插畫作品,莫過於阿蘭李賀約翰豪威。
在彼得的印象之中,這兩位大師有關《魔戒》的插畫,是最符合他心裡中土世界的風格。
因為彼得想要的並不是一部好萊塢風格的奇幻電影,而是尋求一種真實的額中土的風格,並且將這種理念貫徹到了每個視覺創作的過程當中。
所以,觀眾在電影之中看到的視覺,有些是直接來自兩位畫家之前的插畫。
而有些場景,類似霍比屯,則是畫家實地取景之後,根據現場地形所創造的。
故而,有人稱,彼得並不是在拍攝電影,而是在還原一個世界!
因為整部電影的視覺風格都太過真實,細節也都一一經得起考究。
04、花大錢拍爛片?不,是花小錢拍精品
好萊塢有很多導演都是花錢不心疼的主,比如扎克施耐德,在拍攝《正義聯盟》的時候。
為了幾分鐘的場景,整個劇組專門飛到冰島去取景。
這種行為往好了說就是“匠人精神”,往壞了說就是“公費旅遊”。
但顯然後來的《正義聯盟》並不能讓大多數觀眾認為這是“匠人精神”,甚至被人嘲諷為“花大錢拍爛片”。
但是對於彼得而言,顯然不存在這個問題。
上文提到,新線影業給到的投資是每部在4000萬美元左右,彼得顯然要“摳門”起來。
而彼得之前作為一個以拍攝小成本電影的導演,很顯然是一個很“摳門”的導演。
在取景方面,彼得選擇了實地取景為主,綠幕布景為輔的方法。
實地取景,彼得選擇了老家紐西蘭。
這樣比起在美國本土拍攝,要省下不少錢,而省下來的這些錢基本上全部都被彼得拿去砸道具了。
為了真實還原史詩級的戰爭場景,彼得專門找道具公司製造了48000件的鋼板模具盔甲、10000支實體箭矢、500張強弓,以及各種不計其數的微縮模型、假肢、面具、武器道具等等。
而這些也都是讓投資的錢日益減少,彼得也是和新鮮溝通,讓他們追加了預算,投資金額來到了2.81億美元。
05、特效也要魔幻
作為一個魔幻系列電影,誠然在佈景、拍攝等當面,已經達到了魔幻的要求。
但是對於特效也需要魔幻起來。
而作為全系列最悲劇的任務,咕嚕可以說是“人見人恨,人見人憐”,但彼得在這個角色所花費的心思絕對是十分重的。
因為彼得讓咕嚕的飾演者安迪瑟金斯採用了當時好萊塢很多演員都十分鄙視的“動作捕捉”技術。
在90年代的好萊塢,數字技術剛剛興起,很多演員和導演都不怎麼喜歡數字技術。
在他們看來,可以透過佈景或者真人扮演的情節,幹嘛要讓一堆“數字”搶了自己的風頭?
卡梅隆拍攝《泰坦尼克號》的時候,一些災難場景,都是採用的“微縮模型拍攝”。
彼得也是花費了很大的心思,才最終說服了安迪。
彼得甚至為了讓整個劇組對電影有個大概的概念,甚至和維塔工作室學習了工業光魔的方法,採取了前制影像的做法。
所謂前制影像,是指電影真實開拍之前,用簡單的電腦動畫模型演繹規劃全篇。
光是《魔戒1》就採用了144個前制影像鏡頭
在看到了這些前制鏡頭之後,安迪這才明白咕嚕對電影的重要性,這才願意配合特效製作。
06、屌絲逆襲?不,是一飛沖天
《魔戒》三部曲上映後,叫好又叫座!
三部電影的票房分別是8.7億美元、9.5億美元,尤其是第三部《王者歸來》更是突破了10億美元。
成為世界電影世上,繼《泰坦尼克號》之後,第二部票房破10億的電影。
成本不足3億美元,卻能夠斬獲全球票房30億美元。
新線影業的老闆牙齒都要笑蹦了,就像他所說的,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賭徒,而這一次他顯然贏得盆滿缽滿。
除此之外,《魔戒》還在奧斯卡斬獲了不少的成績。
《護戒使者》斬獲了4個奧斯卡大獎,《雙塔騎兵》則是斬獲了2個奧斯卡大獎。
而《王者歸來》則是以11個提名11個獲獎,百分百中獎的機率締造了奧斯卡的神話。
這也是讓很多“老白男”奧斯卡評委都認可的作品。
因為奧斯卡在長久以來,一直都不喜歡這種商業特效奇幻電影,在《魔戒》之前甚至放出話來,商業電影就不可能獲得奧斯卡。
結果當《王者歸來》上映後,百分百的中獎率,也是讓此前說出這番話的奧斯卡評委丟人丟大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