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參加了三次高考才考上的北大,和他一起參加高考的還有另外一位同學。第二次高考完,他們都落榜了,俞敏洪想要再試一次,而那位同學放棄了。
因為那位同學的媽媽說,他們祖祖輩輩都是農民,就老老實實在家種田、結婚、生娃。
無法確定下一次高考是否成功,但是按照祖祖輩輩的道路走那就是穩妥的,沒有什麼改變,也不會有什麼風險。放棄是最簡單的,沒有下一年的掙扎和困難。
我們想一想,如果有上臺演講的機會自己會想逃避還是會願意應對?努力工作的我們被公司辭退,我們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
人生中我們要經歷很多選擇、很多事情。我們本能地願意逃避舒適區之外的事物。
但是,如果我們想要進步就必須讓自己走進不適區,如何面對不適區,如何應對不適區?
英國作者法拉•斯圖爾所著的處女作《闖入不適區》,就是一本讓大家都可以挖掘自身潛力並實現開掛人生的實用指南。
本書的作者法拉•斯圖爾是一位資深媒體人,她的TED主題演講鼓舞了上千萬聽眾。本書中很多的案例、建議、操作練習,一部分來自法拉自己的生活和經歷,還有各界成功人士。
英國著名演員道恩•歐波特說:“如果按照法拉的建議多闖不適區,我們所有人都能取得更多的成就。”
我們一起來看看法拉在書中有什麼特別的方法吧。
01.我們應該對“壓力”另眼相看
我們一提到壓力就覺得是因為自己做得還不行。難道壓力就不該存在嗎?
維多利亞•彭德爾頓是英國的一位成功的女性運動員,多次獲得世界冠軍,在她30歲的時候退役了。人們覺得她會像以前的那些退役運動員一樣,選擇成為一名安逸的運動評論員。
然而,在她退役後的第四年,她選擇要參加一場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賽馬比賽,比賽在13個月之後舉行。
彭德爾要和國內最有經驗的騎士們比拼,而她是從來沒有騎過馬的。有多少人敢做這樣的選擇?
她選擇了在別人看來是近似瘋狂的一件事情,多年來她都是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推向不適區,因為她知道人生需要壓力和緊張。
她知道,那些無法控制的緊張、壓力是無法消除的,最好的辦法是深入地瞭解並熟悉它們,那些都是成功的一部分。
這也是她勇敢的一次又一次的接受挑戰的原因,直面壓力和恐懼,不逃避。
02.我們沒有必要完美,因為沒有多少人在看我們
很多事情我們不敢邁出第一步,因為我們擔心外人的看法,其實真相是沒有多少人真的在乎我們,只是我們自己高估了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本書作者在開始演講的時候,很擔心聽眾會對她的動作、步態有什麼看法。其實後來她才發現臺下的聽眾根本不會在乎這些。
正如作家奧林米勒說過:“如果你知道其他人很少會想到你,你也許就不會再擔心他們對你有何看法了。”
勇敢地去做那些不確定的事情是一種挑戰,而比那更勇敢的是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因為做自己最難。
在北京冬奧會上,谷愛凌被美國記者問到:“美國的一些人不喜歡你,你怎麼看?” 谷愛凌給出的回答是:“我現在只是一位18歲的學生,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我並不是很在意別人是否滿意。”
很喜歡這位姑娘的回答,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好,別人喜歡什麼、喜歡誰都是別人的事情,況且,並沒有多少人真正地在關注我們。
接受自己可以做得不好,無懼別人的不喜歡。
03.約束,也許才能挖掘出我們最大的潛力
加拿大著名的建築師蓋裡,他的每一個建築都體現了奇思妙想。但他曾說過,他參與的最難的一個專案,就是客戶沒有給他提出任何約束條件。
約束條件被我們很多人認為是限制,是困難。實際上,很多時候是自由限制了我們。
在電影《大白鯊》的拍攝期間,機器鯊魚出現了故障,完成修理需要的時間太久,無法等待。導演斯皮爾伯格,沒有時間等,更沒有額外的資金。
這樣的約束,激發了他的創造力和大膽嘗試。
最終,影片不展示鯊魚而是展示它的毀壞程度,這個電影的著名場面才得以出現。
當我們陷入困難,步入僵局,這時並不是我們放棄的時候,很可能是我們要起飛的時刻。
面對困難時,我們要對自己說一句:“機會可能就要來了。”
想象一下自己變成一位老者的時候,回首自己的過去,如果沒有幾次緊張、刺激的事情拿來講講也是一種遺憾吧。
如果你還在不適區躊躇,如果你想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的豐富多彩,這套書一定會給你指明方向,實現個體躍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