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五千多年的歷史中,誕生了許多的姓氏,可以說姓氏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百家姓》想必大家都曾背過一些,可中國實際上的姓氏可不止這《百家姓》上所記載的,光《中華姓氏大辭典》中所記載的姓氏就有11969個姓氏(這裡是加上了一些少數民族特有的姓氏,包括了漢族常見的單姓、複姓、三字姓以及少數民族的多字姓、最長的是藏族的九字姓)。
據上一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李、王、張仍是我國的三大姓氏,佔據了中國漢族人口的22%,三大姓氏大家都知道了,那麼你知道那些姓氏最稀缺呢?
今天的內容就來盤點一下那些在國內最稀缺的姓氏,排名不分先後,歡迎有了解的朋友補充!
一、貺姓
貺(kuang)姓,這是發源於清朝後期的一個姓氏,出現的時間並不算久遠,但有專家學者認為,貺姓是況姓演變而來,是況姓的一個分支。
目前這種姓氏大多分佈在我國的河南安陽地區,這個姓氏的人數大約在數百人左右,據考證,除了安陽外的其他貺姓族人,祖上都是從河南安陽遷徙出去的。
而貺姓的主系況姓最早起源於周朝,算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姓氏而如今已經分佈到了祖國各地,大多在兩湖,兩廣,四川,江西,江蘇,雲南,重慶以及河南河北等地。
分佈範圍雖廣,但是況姓相對於比較知名的大姓而言,人口還是相對較少。
而貺姓也成了我國使用人數最少的四個姓氏之一。
二、難姓
難(nìng)姓在這裡不讀nan,而是讀nìng,最早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北魏的鮮卑族。
“難”是北魏時期鮮卑族的一個小部族的氏,古鮮卑語為“吐難”,是古人對禽類的稱呼,是這個小部族的圖騰,後受北魏孝文帝漢化影響,部族將氏改為姓,就成了如今的難姓。
曾經在河南焦作出土的一塊北魏時期的石碑,上面記載了一些北魏官員的名字,其中就有一個名為“難樓”,這是對難姓最早的歷史考證,於是就有了難姓起源於北魏鮮卑族的說法。
而如今的難姓主要分佈在我國河南洛陽與焦作一帶。
在寶島臺灣也有難姓人口分佈,但他們並不是北魏鮮卑族一脈,而是日軍侵佔臺灣後,受日本姓氏影響出現的“難波”氏,後來日本戰敗,才改為漢族常用的單字姓氏,即難姓。
所以臺灣的難姓人員與大陸的難姓人員並沒有歷史上的淵源。
而難姓的人口也不足千人,在我國屬於比較稀有的姓氏。
三、死姓
死姓與難姓一樣,都是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北魏的鮮卑族,最初也是氏族部落,死氏部族後隨北魏孝文帝從平成遷到洛陽,在孝文帝改革漢化後,也將死氏改為了死姓,慢慢地逐漸融入漢族。
在隋唐時期,一些死姓族人認為死字不祥,於是就將死姓改為了思姓、肆姓、亖(si)姓、扭姓等,亖姓後來簡化成了四姓,流傳至今。
只有一小部分死氏族人一直沿用死姓至今,死姓如今大多分佈在河南的洛陽、開封一帶,寧夏也有零星分佈,不過人口僅有一千左右,並還在逐漸減少,已經成為我國比較稀奇的姓氏之一了。
四、醬姓
這個姓氏的起源如今已無法考證了,但是確實有這麼一個姓氏,姓醬的人口全國只有14人,6男8女,還分佈在不同的省份。
這十四人分佈在雲南、貴州、四川、湖北等地的四個不同的民族:漢族、苗族、侗族和白族。
有意思的是,在湖北隨州有兩名醬姓者,兩人來自同一個村莊,都叫醬豆腐,但醬姓起源於何時何地,如今暫時無法考證,畢竟基數太小,分佈又散,屬於快要消失的姓氏之一。
除了醬姓,柴米油鹽醋茶都是我國姓氏之一,其中醬姓人數最少,柴姓最多。
五、姒姓
姒(sì)姓可是大有來頭,它是正統的中華姓氏,上古八大姓之一,在我國有著4000多年的歷史,姒姓的先祖就是古時候的治水英雄大禹。
姒姓作為夏朝的國姓,隨著朝代的更迭,在春秋戰國時期又慢慢衍化出了其它的分支姓氏,如:廖氏、夏氏、曾氏、相氏、鮑氏、歐陽氏等。
而夏朝滅亡以後,姒姓者大多把自己的氏名改為姓,一些人就以夏朝國號為姓,從姒姓衍生出來的姓氏大約有5000多個,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外,還有鄧姓、婁姓、夏侯姓、竇姓、嵇姓、譚姓、越姓等等。
雖然姒姓曾經極為輝煌,但隨著歷史變遷,這個姓氏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如今的姒姓主要分佈在陝西、浙江、四川、雲南、山海、天津、江蘇、黑龍江等省份,總數不超過兩千人,但姒姓的歷史卻足足有4000年曆史!
六、點姓
點姓,這個姓來歷比較特殊,目前為止,點姓只有一個人,是江蘇南京一家新創的姓氏。
這個姓氏的來歷比較有意思,這個孩子名叫點佳浩,他的爸爸媽媽都是獨生子女,他的爺爺和爸爸姓蔣,媽媽和外公姓卞,奶奶姓宋,外婆姓沈。
對於點佳浩的到來,一家人都很開心,但是卻在取名上犯了難,因為爸爸媽媽都是一脈單傳,都想給孩子取自己的姓,可是隨媽媽姓卞,被人成為小卞很不雅,可隨爸爸姓媽媽和外公又不樂意,隨外婆姓的話奶奶不樂意。
一家人商量來商量去,最終決定,給孩子取個新姓點,上半部分取佔有的佔字,而底下的四個點分別取自一家人姓中的一個點,這個姓其實充滿了家庭對這個孩子的愛意。
後來一家人給小孩取名點佳浩,併到戶籍登記處備案,成為一個合法的姓氏。
其實我國曆史上也有點姓,不過不是簡體中文的點字,而是繁體字的點,為了書寫方便,點也可以寫成點,但點佳浩的名字卻不能寫為點佳浩。
所以,這個姓應該是中國最少的姓氏了吧。
七、蛇姓
蛇(讀作shé或yí)姓,是我國罕見姓氏之一,是一個多民族姓氏,在我國,除了漢族使用蛇姓以外,苗族和傈僳族也有人使用這個姓氏。
蛇姓的起源有幾種說法,一種認為蛇姓起源於上古八大姓氏之一的姜姓,是齊公族蛇丘氏之後,他的後代有人就以蛇姓為名,據史料查證,東漢時期就有一位太守名字叫蛇邱。
第二種則認為是楚平王孫子田公它成,後來他的後代就以“它”作為了姓氏,而古代的蛇字也寫做“它”,後來隨著時間的演變,慢慢地就分成了它姓和蛇姓。
第三種說法,則認為蛇姓出自傈僳族,因為傈僳族的人將蛇作為信仰圖騰,後來則演變成了姓氏。
第四種說法則認為是起源於太平天國時期的張姓,為了躲避戰亂,逃亡時期斷糧無法支撐時,他們遇到一條大蛇,吃過蛇肉後為了感激大蛇於是就改姓蛇。
而如今蛇姓大多分佈在湖南、江西、上海、河北、寧夏、山西等地,姓蛇的人口也僅有千人左右,也算得上一個比較稀有的姓氏了吧。
八、最姓
最姓也是在我國很罕見的姓氏之一,最早起源於商朝的“取子國”貴族後裔,取子國是後來古邾國的前身,位置大概在今山東省鄒城市巨越山一帶。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演變成了今天的最姓,曾經巨越山一帶修建寺廟,功德碑上就刻有許多最姓村民的名字。
而最姓的分佈就相對比較聚集,在今河北臨城、山東鄒縣、浙江餘姚都有分佈,但是人數都很少,已經成了我國比較稀有的姓氏之一了。
九、爨姓
爨(cuàn)姓起源於周王朝的爨官,屬於當時的一個官職,主要是為宮廷內的王孫貴族做飯的灶官,,所以又被稱為“炊氏”,後世代相傳,就形成了姓氏,爨姓。
另一個說法則是認為是出自東漢時期,班彪、班固的封地,漢章帝收復重開西域,將班氏家族封到爨地(今山西忻縣一帶),後因氏族衰敗不斷南遷,先入川蜀,後又入滇,其後裔子孫則自稱爨氏,由此逐漸演變而來。
爨姓在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非常悠久,現在大多分佈在陝西、河北、甘肅、四川、河南、河北、山東的一些地方,在全國大約有一千多人,也算是比較稀少的姓氏了吧。
但是爨姓還是出了不少名人的,如爨龍顏,爨歸王,爨崇道等等。
十、王孫姓
最早出自我國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姬姓,周天子的一些後人自稱為王孫氏,但是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周天子大權旁落,一些大國貴族後裔也開始自稱王孫氏。
所以到後期王孫氏的來源就非常多了,遠不止姬姓一脈,甚至在後來的封建王朝時期,更是產生了無數的王孫氏,除了漢族正統,滿族、回族、苗族、藏族、等眾多少數民族也出現了王孫氏之稱。
這些自稱王孫氏的不少人就有不少直接以王孫為姓,但到了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禁用胡人的二字複姓,於是王孫姓迅速分為了兩大支系,即王氏和孫氏。
這也是為何如今王孫這個姓非常少的原因,但其實王孫這個姓大多已經分支出去,才造成這個姓氏如此稀少的原因。
如今的王孫姓已不足千人,大多分佈在河南、山東、江蘇、山西一帶,雖然人口稀少,但從王孫姓分出去的支系,絕不在少數。
十一、山丘姓
這裡的山丘姓並不是指複姓,而是單個字,上半部分為山,下半部分為丘組成的字,但是在電腦字型檔中並沒有這個字,打不出來,然而這個字確實存在,也有人以此為姓,這個字讀作ya。
這個姓氏的人屬於民族英雄岳飛的後裔,在岳飛被害後,他們為躲避秦檜而逃亡,為了不忘先祖岳飛,於是自己造字,將岳飛的嶽拆成兩部分,山在上,丘在下,成了他們的新姓。
這姓氏是我國科學院院士袁義達在對我國稀有姓氏研究時偶然發現的,如今這個姓氏的人主要分佈在安徽渦陽縣和遼寧彰武縣,大約有2000人左右,但是他們都是民族英雄岳飛的直系後代。
結語
在我國,每個姓氏背後都蘊藏著一段故事,每個姓氏背後的歷史都源遠流長。
也正是這些歷史組成了我國絢麗多姿的歷史文化,願這些姓氏能一直流傳下去,不要因為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