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阿里巴巴要上市時,商業顧問舒瀚霆接到一通來自美國證券交易所諮詢的電話。
這通電話只問了三個問題:會不會出現爆發式辭工潮?會不會出現惰性?後續力量如何?
美國證券交易所之所以會提出這三個問題,是因為他們顧慮阿里巴巴上市後,員工會出現大量流失,因為員工有錢了, 衝勁就沒有了。
舒瀚霆博士回覆:“都不可能發生。”
為什麼?
因為阿里巴巴是文化驅動,是價值觀驅動。
辭工潮或許會出現,但是卻不會讓企業癱瘓。在動力機制完全沒有影響的條件下,雖然會有點波動,但不會有質的影響。
和文化驅動不同的是,我們熟悉的玩法,往往是利益驅動。
利益驅動,有快準狠的優點,卻缺少了文化驅動潤物細無聲的長尾效應。
首先,錢若能讓他留下,則錢也能讓他離開;只要某個地方願意給更多的錢,他便會往那裡去。 其次,只用錢留人才,很快行業便會出現割喉戰,呈現一種“他給一萬,我給一萬一”的狀態, 整個行業都會崩潰。
而“燒錢搶人才”的玩法,中小企業負擔不起。
從2021年連續不斷的大廠裁員潮中,大廠的荷包也開始傷不起,市場也證明這條路行不通。
02
在一次瀚霆研習會中,瀚霆老師點評企業風火遞時說過一句話:不要給員工戴上績效的枷鎖。
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在公司剛開始起步的時候,員工為什麼要跟著你呢?
你可能會回答說是薪酬。
但是薪酬的根本,其實還是文化。
現在很多公司都推行績效考核制度。
從現代管理學的角度來看,績效考核當然是個好工具。
但是適度運用工具才能得到正向反饋,過度仰仗工具,反而會得不償失。
在公司還未成長起來時,員工有衝勁不是因為考核機制,而是因為熱情。
對於企業家而言,那些人跟著你們是因為夢想, 甚至是糊里糊塗地跟著你們,因為你們身上有股氣質,值得跟著去奮鬥。
而具有如此吸引力的,無非是文化二字。
03
觸動內在去工作的底層機制是什麼?
為了驅動員工去幹活,很多企業會採用胡蘿蔔加大棒的方法。
但是這一套,短期來看確實有效,但也有弊端。
“胡蘿蔔加大棒,胡蘿蔔抓到了,我吃飽了,就休息一下,或者抓幾次抓不到,就放棄了。” 當員工知道老闆的打法,自然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會躲,或者會找鐵片護著屁股。
這一套搞得多了,人就會脫敏。
大家慢慢會算計,就沒有激情了。
當從利益驅動考慮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把員工引導到物質層面了。實質上,真正驅動他們的是願景和使命。如果我們經常跟員工聊願景與使命,他們就會明白工作的意義和價值。
恰如瀚霆老師所言:我們要真正做成一個企業,把人一起引導到創造財富上來,給他一個動的理由。
薪酬設計是個技術活,但是這個技術活給你埋了無數的地雷。
如果已經埋了,就只能排雷,不能急,慢慢來。
老員工很珍貴,他們信任你、懂你。在變遷當中,唯一不變的,就是讓他享受存在感、榮譽感,讓他感覺到價值。
尤其不能讓員工與你站在對立面,因為一個企業的薪酬是很謹慎的事情。
薪酬的事情,是個大學問,也是牽扯到每個人錢袋子的哲學槓桿。戳下方連結,瞭解更多把握人性的薪酬設計
點贊,讓世界看到你的態度
評論,讓世界聽見你的聲音
轉發,讓世界察覺你的看法
【有乾貨、有溫度,職場精英都在看的@瀚霆職場秘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