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康中將回憶:鄧政委讓我們打撲克
開國中將陳康,曾經是二野第13軍的副軍長,曾在劉、鄧的指揮下參與了淮海、渡江等一系列戰役。
晚年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透露過淮海戰役中一個不為人知的趣事:
那是淮海戰役進入第二階段(任務為圍殲黃維兵團)後,時間已經是11月的下旬,天氣非常寒冷,但由於種種原因,他們部隊所需的棉服棉被一時間卻無法及時供應。
陳康將軍
他們把這件事彙報上去不久後,時任前委書記的鄧小平向他們下發了指示:
“沒有被服,就發撲克,打打撲克就不冷了!”
晚年的陳康將軍回憶起這件事時,常常感慨這位老政委腦子靈活,舉重若輕……
鄧小平晚年回憶:黃維真難打!
淮海戰役本身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毛主席稱讚此戰打得好,說“一鍋夾生飯 ,還沒煮熟就被你們吃下去了。”劉伯承元帥也有“瘦狗屙硬屎”之語。
這些都足以證明淮海戰役勝利的艱辛和來之不易。
而在整個淮海戰役中,第二階段的戰役又是此戰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它創造瞭解放軍軍史上的好幾個“最”:殲敵最多、犧牲最大、戰爭樣式最複雜……同樣的,這個階段也可以說是整個淮海戰役中艱難,最緊張,最繁忙的一個階段。
而關於第二階段的艱難,從鄧小平那裡我們也可以得到很多佐證。
比如,在淮海戰役第二階段的任務結束後,鄧小平曾給中央報告稱:
在殲滅黃維兵團,各部均下了最大的決心,不顧任何代價,殲滅黃維兵團的意志一直貫穿到下面……在整個作戰過程中,各部沒有叫苦的……在總攻時,中野各縱隊傷亡兩萬餘人,氣已不足,結果使用了華野兩個縱隊才結束戰鬥……
鄧小平之女鄧榕(即毛毛)曾說,父親曾不止一次向他們講過,黃維兵團確實很難打,他們在雙堆集的防禦工事都是用坦克、裝甲車、汽車成排做成的……
能讓身經百戰的鄧小平多年後屢屢想起,也足以說明此戰的艱難。
周總理:我做不到小平同志那樣舉重若輕
據時任作戰科科長的張生華回憶,在繁忙的第二階段,是鄧小平主動請纓,接過了戰役的具體組織指揮工作。這是出於照顧劉伯承、陳毅兩位司令員的考慮。
鄧小平對作戰科的同志們說:“我比兩位司令員小几歲,身體也比他們好些,一般的事情我來負責,重大問題再同時報劉、陳、鄧。”
那段時間裡,鄧小平天天守候在作戰室裡,每天都要守到深夜。
而為了不打擾劉伯承和陳毅兩位司令員睡眠休息,鄧小平吩咐把電話線延長,每次前線有什麼情況,他就披上衣服,拿起電話到院子裡去接……
這動人的場景,在經典影片《大決戰之淮海戰役》(1991年八一製片廠出品)中也有演繹,但很少人知道它並非憑空虛構。它是劉、陳、鄧在淮海戰役中親密合作,並肩作戰的一個縮影。
關於鄧小平和劉伯承的關係自然不必提,他們是我軍歷史上最著名的黃金搭檔之一,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他們都是親密的夥伴。
薄一波曾回憶過1950年七屆三中全會期間,和周總理討論起這對搭檔時,總理對他們的評價:
“他們兩人的工作方法各有特色,小平同志是舉重若輕,伯承同志是舉輕若重。他們之所以配合得那樣好,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從願望上說,我更欣賞小平同志的舉重若輕,但說是在話,我做不到這一點。我和伯承同志一樣,常常舉輕若重。這和我長期負責具體的執行工作有關……”
鄧小平和陳毅早年間都曾在法國勤工儉學,在共同指揮淮海戰役後,他們又共同指揮渡江戰役,一起打進了南京和上海。
鄧榕說,陳毅元帥和父親在飲食方面有共同的愛好,他們收到外國友人送的榴蓮之類的水果,總是會互相分享。建國後,他們在北京做過10年的鄰居,兩家人時常一起出去散步郊遊,關係非常好。
中野不能獨自啃下黃維,這讓鄧小平很遺憾
在淮海戰役第二階段結束後,鄧小平寫給中央的報告中還有這麼一句話:
“戰後各縱隊一致感覺中野不充實,以不能獨殲黃維,增加華野過大負擔為憾……”
鄧榕稱:父親是為勞動兄弟部隊而感到不安。
鄧小平所提到的“中野不充實”,其原因可以追溯到1947年8月的挺進大別山。
傅高義在《鄧小平時代》一書中寫道:
挺進大別山,使劉鄧部丟失了大部分的輜重,戰鬥力嚴重衰退,甚至遠遜於陳粟所部……
而鄧小平本人的回憶是:從大別山出來後,中野就被削弱了。中野的武器本來就差,一些重武器在過黃泛區的時候還丟掉了。後來中野還把陳賡分了出去,剩下的四個縱隊每個縱隊只有兩個旅,戰鬥力嚴重削弱。
鄧小平後來對女兒鄧榕說,千里挺進大別山,最困難的就是過黃泛區和淮河。當時過淮河,你劉伯伯親自去探過路,那水差不多淹到脖子,剛剛可以過人。
這片寬達20公里的黃泛區的“締造者”,正是蔣介石!
當年20萬國軍未能消滅土肥原所率領的2萬日軍,蔣介石、陳果夫等人決定炸開花園口,“以水代兵”。洶湧的黃河水暫時遲滯了日軍的進攻,同時也淹沒了河南、安徽、江蘇三個省的44個縣,88萬無辜百姓被淹死!1400萬人流離失所!
諷刺的是,在淮海戰役中,蔣介石自己的部隊——重車重炮裝備精良的黃維機械化兵團也陷入了這片黃泛區難以移動,進而遭到了我軍的圍殲……
蔣介石最終還是被自己的錯誤決策反噬了。
眾將居功自傲,陳毅怒斥:一群土豹子!
關於華野支援中野拿下黃維兵團的故事,陳士榘上將在自己的回憶錄《天翻地覆三年間》中有過一段描述:
當時中野兩個縱隊進攻黃維兵團受挫,陳士榘自告奮勇率領華野的3個縱隊馳援友軍。在見到鄧小平後,陳士榘提出要求,希望中野部隊讓出一個便於指揮和使用部隊的位置。
鄧小平給下屬各部打電話詢問後,無人願意讓出這個位置。陳士榘便“拂袖率部而去”,在他率部南下的路上,鄧小平打來電話,讓他停止行軍,去六縱指揮作戰。
陳士榘回覆鄧小平稱:指揮一個縱隊不行,要指揮所有縱隊方可。
鄧小平在電話那頭沉默良久,最後同意了他的要求。
陳士榘將軍
在陳士榘的統一指揮下,部隊最終成功圍殲了黃維……
還有一段來自張愛萍上將的回憶,張愛萍說:淮海戰役中,中野的部隊堵截住黃維兵團後,一直沒有打下來。華野的支援部隊上去之後,才把黃維兵團吃掉。
戰後,華野的一些領導幹部就開始居功自傲,沾沾自喜了,言語間頗有友軍部隊不如自己的意思。
陳毅知道此事後勃然大怒,立即召集了一次會議,在會上,陳毅怒罵眾將道:“你們得意個屁!中野當初挺進大別山,把重火器都扔了,攻堅能力因此才削弱了。如果沒有中野當初牽制住敵人,我們能打得那麼順嗎?”
陳毅接著罵道:“你們打了幾個勝仗,繳獲了幾件呢子軍裝,拿了幾把湯姆式,就開始了不起了?就開始耀武揚威?就你們,進了上海灘會用沖水馬桶嗎?一群土豹子!”
陳老總劈頭蓋臉的一頓痛罵,讓那些部下如坐針氈,羞愧不已。
張愛萍晚年時常想起陳毅這位老上司,稱頌他的高風亮節,以及他對待名譽和地位的態度。
鄧小平:我一生最幸福的時刻是那三年
雙堆集一戰,隨著二野第三縱隊活捉黃維而宣告了結束。
時任二野三縱副司令員的劉昌毅(開國中將)後來回憶,在活捉了黃維後,自己設宴招待了黃維。在飯桌上,黃維曾對自己說:貴部可以一路南下,打過長江去了。
劉昌毅問為何,黃維說:能打敗我,在江南國軍中便再無對手了!
不管這是不是黃維這個敗軍之將自抬身價的話,後來解放軍確實像黃維所說的一樣,橫渡長江,一路橫掃,所向披靡。
在淮海戰役的最後階段,中央下令成立了淮海戰役總前委,總前委統一領導二野和三野的60萬部隊,而鄧小平擔任總前委書記,指揮部隊西進、南進……
1984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問鄧小平:“您的一生中,什麼時刻是最幸福的?”
鄧小平沉思了一會兒後說道:“是我們克服了兵力和裝備都不如敵人的困難,取得了解放戰爭勝利的那三年……”
“橋牌女皇”盛讚鄧小平牌技:絕對專業級別
鄧榕說,父親生平最愛的三件事,一個是足球,一個是言菊朋的京劇,另一個就是橋牌。
足球是鄧小平上學時期就已經有了的愛好,那時的他沒少親自上陣,縱橫足球場。在法國勤工儉學期間,他恰逢一屆奧運會,當時他一窮二白沒錢觀賽,便把自己的外衣買了換了張門票,這才一飽眼福。
一直到後來,即使鄧小平的工作繁忙,他也總是騰出空來看足球比賽的賽事轉播。有一次他的腿骨折住院了,在病床上他都不願錯過球賽的實況轉播。他看球賽時的那種全神貫注的勁頭曾給照看他的醫護人員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包括鄧小平第三次復出時,他在公眾場合第一次露面,就是在足球場上。當時大家認出了他,全場的觀眾對他報以了長久和熱烈的鼓掌。
京劇這個愛好,隨著鄧小平的聽力逐漸下降,慢慢就被放棄了。而橋牌,就成了他投入最多的愛好。
據說,鄧小平是在50年的四川學會打橋牌,並從此愛上了這項“桌上運動”的。
鄧小平曾說:“只有在打橋牌的時候,我才能什麼都不想,專注於牌上,這時我的頭腦就能充分地休息了。”可見,橋牌是鄧小平換腦筋、放鬆的重要手段。
不過,鄧小平打橋牌並不是“玩票”。據曾和鄧小平打過牌的“橋牌女皇”楊小燕回憶,鄧小平的牌技完全是專業水準。在文津俱樂部舉辦的老同志橋牌邀請賽中,鄧小平也總是勝多敗少,能贏過大部分的對手。
有很多人都見過鄧小平打牌時候的風采,大家的評價是,他思路敏捷,叫牌果斷又穩重冷靜,有一種駕馭全域性,主宰全場的氣勢。這些晚輩們或許可以在牌桌上看見當年鄧小平在戰場上運籌帷幄,克敵制勝的風采。
有著“棋聖”稱號的聶衛平是鄧小平晚年最常見的牌友,他說有一段時間,鄧小平每個週日都叫自己來打橋牌,大家從下午三點打到六點,吃過飯後再從七點打到十點多。鄧小平的精力充沛、頭腦清醒,給聶衛平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橋牌在中國的推廣和發展,是離不開鄧小平的,正是在他的關懷下,中國體委才在79年舉辦了第一次全國橋牌比賽,並在一年後成立了中國橋牌協會。
為了表彰他對橋牌運動的推動作用,世界橋牌聯合會,國際橋牌新聞協會等組織都曾向他授予過各種榮譽。
鄧小平說:橋牌好比音樂,是一種世界語言。它可以成為世界各國人民交流理解的橋樑。
鄧小平一句話逗得遊客們哈哈大笑
除了以上三大愛好,鄧小平還喜歡籃球、游泳、爬山……
1979年,鄧小平訪美期間,美國人得知鄧小平愛打籃球,還特意在他們觀看的文藝節目中加了一個籃球表演。
至於游泳,現存的一段錄影曾記錄了,鄧小平1983年在棒棰島游泳的畫面,他身手矯健,在藍天碧海之間暢遊,足足遊了90分鐘之久。而此時的他,已經接近80歲了。
爬山這個愛好,是鄧小平在1959年腿部骨折之後遵照醫囑養成的。
79年7月,那時鄧小平已經75歲了,他興致勃勃第去爬黃山,臨行前,他讓工作人員對時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的萬里等同志說:“這次我是和家人一起休假旅遊的,對外不必宣傳,也不用封山封路,一定不要影響別的遊客遊覽。我們同走一條路,同看一處景。”
這位老人在登山過程中,時不時就會把家人和隨行者甩在身後,看見大家腳步緩慢,他專門傳授了兩條登山秘訣:第一,要把褲腿挽過膝蓋;第二,腳步要穩健,步子不能太快。
在登上的過程中,很多人認出了鄧小平,工作人員為了安全起見,想吩咐控制一下游客的數量,鄧小平發覺後嚴肅地批評了他們。
在山路上,鄧小平不僅和遊客們熱情地交談,還總操心著過往的那些挑著擔子的老百姓,他們經過時,鄧小平總是示意工作人員給他們讓路。
一行人走到鰲魚洞時,一位女同學喘著氣跑了過來,興奮地和鄧小平打著招呼說:“鄧伯伯,我是復旦的學生,本來下山了,知道您在又跑上來了……”
鄧小平笑著詢問她是哪裡人,學什麼專業的,姑娘回答:“我是新聞專業的。”
鄧小平聽後說道:“哦,新聞專業,怪不得訊息這麼靈通呢!”
他幽默的話語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在鄧小平的身上,人們看見了老一輩革命家實事求是、踏實務實的作風。他的人格魅力,必將深深地鐫刻在人民的心中;他的豐功偉績,必將長留史冊!
本文史料來源:
《我的父親鄧小平——戰爭年代》 鄧榕
《鄧小平的最後歲月》 餘瑋 吳志菲
《鄧小平時代》 傅高義
《開國將軍軼事·精選版》 吳東峰
《從戰爭中走來 兩代軍人的對話》 張勝
《中南海軼事——紅牆內的領袖們》 中央文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