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在湖北地區,這裡的部隊為了戰備的需要,準備新建一個廠房,地址就選在了隨州市的隨縣擂鼓墩這裡的城郊處一座叫做東團坡的位置。這裡是一個小山包,所以為了讓工程進度可以更快一些,部隊的戰士就決定用炸開的土地就地取材。就當他們對土層破開之後,就發現在紅砂岩裡面有褐色的土層出現,伴隨著這種土層出現的還有木炭和各種好像古董的器物。而正好在現場的修理所的所長鄭國賢覺得這裡肯定不一般,絕對埋藏著一個大工程,趕緊就把情況上報到了隨縣的文化館。
之後,修理所的副所長王學貴就去了隨縣文化館,將這裡的情況進行了彙報,並且還帶了出土的一些銅器。文化館也就派出了一名工作人員前往現場,去到現場後,沒有看到有墓碑或墓門,就認定這個肯定不是古墓了,就讓施工隊繼續施工。真實情況是,這個工作人員根本不懂考古,所以才對這裡的情況沒有做出正確的判斷。然後大家繼續開始在這裡施工,之後又陸陸續續地發現了好多不規則的青石板等,並且覺得這裡的褐色土層有點類似於江陵鳳凰山168號西漢墓裡面的青膏泥。覺得肯定沒那麼簡單的王學貴,還是又跑到文化館去把這個情況再次彙報,並且非常認定這裡肯定有一座大型的古墓。
隨後文化館再次派人去現場檢視,來的人覺得這裡哪怕真的有一座古墓,那也絕對是假墓,而且還把在這個地方民間傳說中一個將軍在這裡有三十二座假墓的故事講了出來,讓王學貴放心的去挖掘。就這樣,不得不繼續挖掘,二戰後更是在10米多深的土層中又發現了像是人工鋪設的大石板。放心不下的王學貴,還是決定再次去文化館,這一次他專門去找了有考古知識的副館長王世振。這次再到現場後,就決定立即停工,並且組織勘探小組,由專業的考古人員譚維四帶領技術人員開始發掘。就這樣,初步就發現這個墓地東西長21米,南北寬6.58米,總面積更是達到了220平方米,在那會已知的裡面,還算是首例,它的面積更是比長沙的馬王堆和江陵望山一號楚墓更加大。
歷經這麼長時間的波折,反覆上報三次,最終這個古墓才被正式地發掘出來。在發掘的過程中,發現在墓的偏北位置有一個小盜洞,這讓考古人員心情失落,擔心其中的珍貴文物已經被盜走。隨後在挖掘到47塊大型石板下面後,就發現有大量的夯土、青膏泥還有木炭,而木炭的存量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2萬斤,這可是迄今為止,所有已發現的古墓中存量最大的一個。
再將這大量的木炭清理完畢之後,出現在考古工作者眼前的是一個豎穴的木棺的墓穴。隨後嗎,就用起重機把在水中漂浮的木棺全部打撈出來。這些木棺內共發現23具女性的遺骸,經過鑑定,發現這些都是年齡在13至25歲的年輕女子,可以判斷出,他們都是為這個墓穴主人陪葬的,由此可見,這個墓穴主人身份的顯貴。
萬幸的是,這個墓穴並沒有被盜很嚴重,裡面最終發掘出金玉器、青銅器、車馬器和竹簡等15000多件,而這裡面的青銅編鐘、四龍曾徽、十六節龍鳳玉佩更是珍貴無比的文物,極具研究價值。根據這些文物的價值,這個墓主人的身份肯定是王侯這類貴族的身份。這個墓穴的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都各有四室,東邊的是墓主人的木棺,中間的有很多的禮樂等器具。西邊是陪葬的一個地方,北邊則全部是兵器和車馬器等武器類。
在對墓主人的棺木所在的東室進行了清理後,發現了一柄短柄的銅戈,在銅戈的上面刻著“曾侯乙之寢戈”幾個字。根據這個,考古專家推斷這個墓穴的主人名叫乙,應該是一個叫曾國的國君。而這件兵器,應該就是守衛這個陵寢的兵器。再對墓主人的遺骸透過碳測定後,推算出墓主人的死亡時間大概是在公元前433年前後,死的時候年齡大約是45歲。根據這墓穴裡的陪葬品,可以瞭解到他是一個愛好豐富,並且應該是一位軍事家。
而這些陪葬品中,最厲害的就是一套編鐘,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曾侯乙編鐘。上面的所刻的銘文更是說明了當時的曾國和楚國良好的關係。這套編鐘總共有65枚,做工的精細程度,和整體儲存的完好,都讓它成為了戰國時期我國已發現的青銅樂器的巔峰,絕對的國寶級的寶物。
根據《楚世家》裡面的記載,這套編鐘裡的楚王熊章鎛鍾更是楚昭王的兒子,送給曾侯乙的先祖,是為了報答他的先祖曾經的救父之恩。這套編鐘上的銘文也把曾侯乙先祖的故事寫了出來,他的先祖乃是周朝的開國大將軍南宮适,其實曾國就是我們史書中記載的隨國。這樣一座有著豐富歷史內容和國寶級的墓穴,在王學貴的三次堅持下,終於重見天日,也保護好了這個墓穴,歷史中的曾國的故事也向世人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