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1626年—約1705年),號八大山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明末清初傑出的寫意畫藝術大師。八大山人自幼學畫,十九歲時,明朝亡國,父親病逝,遭逢國破家亡,憂憤中出家為僧,從此潛心修禪,寄情於畫。八大山人隱姓埋名六十餘年,最終孤寂去世,留下許多不朽的畫作。清代的“揚州八怪”、近現代的齊白石、張大千等著名畫家,都從他的遺作裡受益匪淺。
朱耷(1626年—約1705年),號八大山人,明末清初傑出的寫意畫藝術大師。
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中秋夜,已經64歲的八大山人作了幅畫,這次他沒有畫慣常的鳥和魚、山石和花樹,而是畫了一個圓乎乎的瓜和圓圓的月亮。《瓜月圖》,後人對其多種解讀,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瓜月圖》紙本墨筆,縱74釐米,橫45.1釐米,現藏於美國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畫中主體簡潔而鮮明,整個畫面是一白一黑、一虛一實兩個大圓。在當時,這一手法實在是超前,計白當黑,虛實對比,表現出耐人尋味的空間感。
解讀這幅畫,得先看畫面上部的題識詩:昭光餅子一面,月圓西瓜上時。個個指月餅子,驢年瓜熟為期。這一年是1689年,離1688年夏江西起義之事被鎮壓正好一年。“昭光”,即八月十五夜的朗月當空。
八月十五團圓之日,此時畫瓜畫月,看似應景,但是,月下瓜前,八大山人的內心卻是那樣殘破、悽楚。兩相映襯,畫意更濃。
“個個指月餅子”,就是不忘前事,也有人認為這首題識詩是用了一個掌故。相傳朱元璋起兵抗元,為了瞞過元朝官兵的審查,把“八月十五夜起義”的訊息塞到了月餅裡傳到了各地起義軍的手中,各路人馬獲得了起義的情報,在中秋節這一天準時揭竿而起,推翻了元朝。
八大山人創作《瓜月圖》正值康熙年間,清朝統治漸漸穩固,呈現昇平之象。俗語常用“驢年馬月”來表示遙遙無期,“驢年瓜熟為期”,是指心中所企盼的事就像西瓜熟在“驢年”那樣渺茫,這“瓜”恐怕永遠不能成熟了,八大山人只剩下明朝亡國之餘痛,復國之絕望,無盡的失意。
畫中有禪得月忘指
除了上面這個“入世”的解讀,對這幅畫還有另外一種“出世”的解讀。月照西瓜,處處皆圓,“個個指月餅子”:用佛學指月意。
《楞嚴經》卷二說:“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
以手指月,得月忘指,“指”為所借之媒介,“月”為求取之實相。舍筏登岸,得兔忘蹄,不能執著於“指”而忘“月”。“驢年”,即俗語所謂猴年馬月之意。八大山人的意思是:如果你執著於手指之指,執著於月亮的外在形態,將月亮等同於“餅子”,忘記了“一月普現一切月,一切水月一月攝”的實相世界,那就會累年而不悟,頑然而難覺。
八大山人自成年之後便遁跡佛門,晚年他離開佛門,但仍篤行佛教。八大山人的這幅《瓜月圖》,體現了禪宗的一個思想,要破執著於文字,破執著於工具的運用。
由於八大山人特殊的身世,在所處的時代背景中,他不能直抒胸臆。大多數畫,寥寥數筆畫出鳥和魚,總是縮著身子,眼睛瞪得圓圓的,彷彿是在向世人翻白眼。他畫的樹,總是枯枝上幾個細杈,無盡的荒涼、落寞。有人評價,他的畫中有一種孤危的意識、孤獨的精神、孤往的情懷。八大藝術的孤獨精神打下了深深的禪家烙印。禪給了八大山人獨特的智慧,他畢生用藝術的語言來表現它。
編輯:胡志強
責編:楊青
編審:房慧萍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路 如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