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財經》新媒體 劉芬 編輯 | 蔣詩舟
再一次因腎結石被同事送進醫院後,蘇想每年花5337元為自己買了重疾險和意外險,因有了一年內住院記錄,百萬醫療險的購買計劃被迫推遲。
此前,蘇想多次考慮過未來要如何有保障。大學一畢業,她就開始慢慢攢錢,想著有自己的一間房和一隻貓。幾年工作,蘇想積累了一些存款,但和當地的房價相比仍差距甚大。
蘇想對《財經》新媒體坦言:“我今年27歲,計劃再工作30年左右退休,然後找個地方養老。”
有時,蘇想也會搜尋養老年金或其他養老類產品的資訊,但感覺都不太適合,這些產品更能滿足中產家庭的配置需求。
在一些保險公司的養老年金宣傳中,30歲白領被寫入保險案例說明。一個養老年金產品這樣介紹:30週歲起每月繳費1000元,繳20年,60週歲起領,每月領取2110.8元。
“現在很多年輕客戶都在諮詢養老類產品”,一位保險顧問對《財經》新媒體感嘆道,“他們的保障意識挺強的,但一般我會問保障類產品配齊了嗎,先保人再保財,順序不要顛倒。”
不管出於何種想法,年輕人對養老問題的重視已逐漸顯露出來。他們該如何在“養老保衛戰”中守好自己的“錢袋子”?
基本養老保險已覆蓋近十億人
就消費者可選擇的養老保險產品範圍而言,中國目前已形成了養老金三支柱體系。根據人社部統計資料,第一支柱為基本養老保險,涵蓋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目前已覆蓋近十億人;第二支柱為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已覆蓋5800多萬人;第三支柱包含商業養老保險,尚處於探索建立期,與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遠不在同一量級。
對比來看,職業年金主要針對機關事業單位和公務員,企業年金主要是針對企業在職職工所建立的相關待遇,絕大多數民營企業員工和靈活就業者未享有。無論參加二者中哪一個,使用者都能於退休後在社保養老金的基礎上額外獲得一部分補充養老金的待遇。需要注意的是,個人無法參與兩款年金,必須透過單位參保,離職後續交要看單位是否有此制度,職工企業年金個人賬戶中企業繳費及其投資收益歸屬方面跟從約定。
商業養老保險裡包括年金險和終身壽險萬能型產品。年金險是以被保險人生存為給付保險金條件,並按約定的時間間隔分期給付生存保險金的人身保險。目前市面上的養老年金險有兩種,一種是固定利率的傳統型養老險;另一種是分紅型養老險,根據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可以帶來一定的浮動收益。
“商業保險中的年金保險、兩全保險、定期保險、終身保險都可以在不同程度起到養老的目的,都屬於商業養老保險範疇。”某網際網路保險產品專家陳俊霖對《財經》新媒體介紹,購買商業養老保險,可以使消費者建立養老儲備目標,增加未來養老現金流,抵禦負利率風險。
陳俊霖進一步分析,所謂的“終身壽險”是指保障期限為終身,以被保人死亡或者全殘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人壽保險。年金險也是人壽保險的一種,但是以被保人生存為給付條件。增額終身壽險與傳統終身壽險不同,這種保險的有效保額以合同約定的利率每年複利遞增。被保人活得越久,保障期限越長,保額就越高,最後能得到的賠付也就越多。如果選擇增額終身壽險,越到後期優勢越明顯超過傳統終身壽險。
養老年金險和增額終身壽險都具有長期投資功能。二者的本質區別在於年金險可以在被保險人生存時約定領取生存金的時間和金額,增額終身壽險只有保單價值,沒有領取金額,想取錢可採用減保、退保、保單貸款的方式領取現金價值。增額終身壽險減保時可以一直取,直到現金價值為0為止。
在一些保險人士看來,相較於年金險,增額終身壽險現金價值增長快、操作更靈活,投保時可以指定受益人並約定受益份額,實現財富傳承,比較適合有閒錢、有具體理財規劃、懂得控制領取金額的人群。年金險可對接信託進行定向傳承,避開被保險人領取保險金後會發生婚變受損等問題,由保險公司按時按量固定發放,比較適合有閒錢、注重穩定現金流、領取方面理財自控力不太強的人群。由於給付方式和收益率不一樣,各有長處,具體選哪個產品要看消費者需求。
超七成“90後”考慮養老
2.64億,這是中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中60歲及以上老人的總數,比十年前增長5.44%,佔總人口比重達到18.7%,65歲以上人口已經是1.9億。2020年中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低至1.3,日本總和生育率為1.34,歐美國家這一資料基本在1.6左右。國際上通常認為,總和生育率一旦降至1.5以下有跌入“低生育率陷阱”的可能。
有多位專家對此解讀,“十四五”期間,中國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到2030年60歲及以上老人佔比將達到25%左右。長壽社會是下一個階段經濟和社會面臨的重大結構性改變,養老、健康會是很大的消費方向。站在2021年的時間節點可窺到80後、90後的養老難題,要撫養的老人越來越多,未來能撫養他們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他們將連續承擔父母和自身的養老壓力。
在不斷增長的養老壓力面前,可持續支付能力對政府和個人都構成挑戰。
《國人養老準備報告(2020)》調研顯示,超過七成“90後”開始考慮養老規劃問題,“80後”和“70後”的相應比例更是高達80%和85%。59.5%的受訪者擔心退休後會出現“無力支付醫療費用”的問題。佔受訪者總數80.6%的未退休受訪者認為,退休前的所有儲蓄應為目前年收入的十倍,才可以實現退休生活目標,享受舒適的養老生活。
現實是,基本養老金替代率目前已不足50%,且逐年下降,不同人群間基本養老金替代率的巨大差異也引發較大關注。所謂養老金替代率,是指勞動者退休時的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比如,退休前月平均工資收入為10000元,退休後月平均養老金為5000元,則養老金替代率為50%。
陳俊霖對《財經》新媒體分析,由於人口老齡化致撫養比逐年提高,如果需要維護基本養老金替代率,或可能會不斷提高退休年齡。無論延遲退休改革具體將如何實施和落實,合理規劃和積極投資在養老準備過程中仍必不可少。
可以看到90後正在成為新一代“保民”。支付寶保險平臺在2020年9月釋出的《 90 後保障報告》顯示,有四成90後每年花費超過1000元來買保險,其中超過5000元以上的90後接近15%。接近三成的90後已經為自己購買了養老險,為30年後的養老計劃打基礎。
“年輕人不能算焦慮養老,而是年輕人對社會化養老越來越重視,讓年輕人更為關注自己的養老問題。”在陳俊霖看來,現在的年輕人普遍是獨生子女,如果依靠單一的經濟來源,贍養雙方四位老人,養老壓力大。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個人儲蓄型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都可以幫助緩解養老問題,家庭資產配置可參考“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
據瞭解,“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把家庭資產分成四個賬戶,10%是“要花的錢”,20%是各類保險等“保命的錢”,40%是“保本增值的錢”,30%是“生錢的錢”。投資者能用於投資的資金應該刨除“要花的錢”和“保命的錢”,不應該在最基本的流動性資產未配足的情況下盲目追求收益性資產,家庭理財規劃還需根據實際情況作相應調整。
一位保險銷售人員也對《財經》新媒體表示,養老規劃的前提在於生命的延續,要先對自身進行全面保障,購買充足的意外險、醫療險及健康險非常必要。投保順序上,在社保基礎上可先將保障型產品配足,如重疾險、醫療險。隨後一般家庭可再搭配定期壽險,有更高需求、資金充足的人群可配置商業養老保險,如年金險、增額終身壽險。
該保險銷售人員稱,重疾險方面建議消費者從專門的人壽公司購買,各家產品大同小異,主要是保額、保費、售後服務方面有區別,重點保障的內容有不同。消費者可以自行選擇繳費年限及按年、月繳,一般同一產品年限越短總保費越少,年繳比月繳便宜。即便全部保費未交完,只要過了觀察期就可以理賠,之後的保費無需再交。
值得注意的是,消費者投保時要了解保險的投保規則,如健康告知、免責條款等,謹防入坑。一位保險法律師向《財經》新媒體建議,“如果一個保險既承諾有健康保障功能,又承諾有其他理財功能,不太建議購買,不如買純粹的健康保障型別保險或理財產品。”
避當養老“韭菜”,找到“樂趣”
“以房養老”“投資預約養老服務”“養老返利”“消費養老”“社保補繳”……目前市場上打著各種幌子的養老騙局層出不窮。
對年輕人而言,除了提前規劃養老保障,儲蓄資金,瞭解市場上養老照護資源資訊,更要護好錢袋子。儘管不法分子的狩獵物件主要是當前的老人,年輕人也要多加提防,避免投資十年、二十年的“養老”變“坑老”。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服務過程中要核實身份查驗資質,端正心態提防免費高返利,避雷“騙局新玩法”和“跑路機構”。
與此同時,準備養老不僅是延年益壽、備足金錢保障,更要準備好老年怎麼活。
《國人養老準備報告(2020)》內容顯示,從已退休者自身橫向對比來看,醫療費用以及護理和照料問題仍然是低收入者首要擔憂的問題,高收入者則更擔心心理層面的孤獨。退休後的老年人與社會聯絡會明顯減少,內心的孤獨以及個人價值感的下降使得老年人希望得到更多心理層面的關注,而年輕人尚不能切身體會到這種空虛感,更多還是表現出對資金充足性的關注。
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博士、知乎大V李松蔚在知乎發表觀點稱,老年可能是人生中最幸福,掌握最多資源,也最有成就感的階段:處於財富和閱歷的巔峰,思想成熟,時間自由。養老準備是繼續保持一種體面的、有尊嚴的、讓自己和別人都身心愉悅的生活節奏,並從更早的時候開始,為實現那樣一種生活儲備條件。
他建議,這件事年輕時就要考慮,或者說要把老年的生活狀態和現在的生活一起作為整體人生加以規劃。具體準備方面,心態上需要打破對老年的刻板印象,看到不同的可能性。認知上,改變看待老年的思維定勢。規劃上,提前思考老年時期可以有哪些積極體驗。
老了之後,哪些工作帶給我成就感?我一個人的時候喜歡做什麼?情感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需要朋友的時候可以找誰?……在李松蔚看來,變老不可怕,只要想清楚,老了也可以有老了的樂趣。
(蘇想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