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成語,濃縮歷史精華;曲徑通幽,遇見不一樣的“中國”。
殺父仇人的兒子自投羅網,是趁機復仇,還是放他一馬?
春秋時代的鄖公辛和他的弟弟懷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不“乘人之危”,並幫助仇人逃亡。
這個被仇家饒恕的幸運兒是楚昭王,楚平王的兒子——熊珍(又名壬)。
需要指出的是,對於鄖公和弟弟的選擇,筆者不作評判。但個人以為,對那些毫無道德底線的壞人,必須予以嚴懲,否則等於變相作惡。
子曰:“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上)父債子還,昭王成了“苦孩子”
公元前516年9月,楚平王去世。
太子珍還是個不滿10歲的毛孩子,令尹子常覺得平王的庶弟子西年長且仁義,希望子西繼位。
不料子西非常生氣,認為這是取亂之道,並說要殺了子常。
子常害怕了,就立太子珍為國君,是為楚昭王。
楚昭王有個好叔叔,卻有一個可怕的鄰居——吳王闔閭(一作闔廬)。
所謂主幼國疑,自昭王即位後,吳國沒有一年消停,數次攻打楚國(楚自昭王即位,無歲不有吳師)。
其實,這些兵禍都是昭王的父親平王作下的,因為平王重用了一個“國妖”——費無極(無忌)。
前文提到,楚平王因為採信費無極的讒言,逼死了太子建,殺害了伍奢及其大兒子伍尚,逼走了伍子胥。
此後費無極還不消停,又盯上了正直和善、國人皆喜的大夫郤宛一家。
朋友們或許還記得前幾期成語故事《盜憎主人》,文中伯宗的妻子告訴他說“盜憎主人”。
或許伯宗的妻子萬萬沒有想到,這話成了她家族的“魔咒”。
當年為了讓兒子避禍,夫妻二人提早佈局,最終使兒子伯州犁免遭“三郤”毒手,逃亡到了楚國。
來到楚國後,伯州犁被委任為大夫,但最終也沒有逃脫被殺戮的命運,死在了楚靈王之手。
楚昭王即位後,感念伯州犁的功勞,起用他的兒子郤宛擔任了左尹。
郤宛一心為國,深受昭王信任,卻引來了小人的嫉恨和暗算,再次遭受“盜憎主人”的魔咒。
所謂的小人是“國妖”費無極和右領鄢將師,暗算方法是借刀殺人。而“鬼頭刀”是令尹子常。
子常貪婪而輕信讒言,結果被小人利用。
這次費無極用的是“連環計”。
一天,費無極跑到子常家說:“郤宛想請您喝酒,讓我先向您請示。”
然後又對郤宛說:“子常很器重您,想來您家喝酒。”
堂堂令尹大人能主動到自家喝酒,郤宛很激動就說:“我是下賤之人,令尹要來家喝酒,這恩惠太大了,可是我沒有什麼像樣的禮物回敬啊。”
費無極笑眯眯地說:“這好辦,咱們令尹喜歡武器盔甲,您拿出些來,我替您挑選。然後您放在大門口,令尹來了肯定能看到,您趁機給他就成。”郤宛一一照辦。
轉眼到了約定的日子,子常即將出發赴宴,費無極卻慌慌張張跑來說:“我差點害死您啊。郤宛這傢伙要謀害您,武器和盔甲就放在門口,您可千萬不要去。還有,前些日子咱們和吳國打仗,本來要取勝了,可是郤宛卻收了吳國賄賂,說趁著人家舉喪期間進攻人家不仁義,讓咱們退兵,可當初吳國也是這樣啊。”
子常一聽,將信將疑,派人偷偷去郤宛家看個究竟,下人來到郤宛家門口,果然擺放著武器盔甲。子常一聽勃然大怒,命令鄢將師攻滅郤宛一家。
聞聽噩耗的郤宛知道被人算計了,憤而自殺,子常下令誅殺了郤宛全族,並放起了大火。
這麼善良正直的大臣竟如此慘遭毒手,國人議論紛紛,怨氣沖天。
後來為了平息國人的怒火,子常下令將費無極和鄢將師全部滅族。
費無極終於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國人的怒火平息了,但是這個賊子造成的惡劣後果卻仍在不斷髮酵。
郤宛之難中,他的兒子伯嚭僥倖逃到了吳國,並做了吳國的宰相,是為太宰嚭。
就這樣,與楚國有血海深仇的伍子胥和伯嚭同仇敵愾,對楚國發動了連綿不斷的復仇之戰。
出來混早晚要還的。
(中)國都淪陷,昭王出逃
公元前506年,楚昭王十年春天,醞釀多年的暴風驟雨終於來了。
這一年,在蔡國的請求下,在周王室代表劉文公的召集下,晉國聯合齊國、魯國等17個諸侯國決定聯合伐楚。
這廂18個諸侯國還在為會盟細節吵鬧。那廂吳國早已按捺不住,聯合蔡昭侯和唐成公組成聯軍,由伍子胥、孫武子指揮,溯淮水而上,後又棄舟登岸,從陸路自豫章氣勢洶洶向漢陽逼近。
楚軍則在令尹子常的帶領下渡過漢水迎擊吳軍。
但是由於子常貪婪不仁,楚國政令失常,楚軍毫無鬥志,雙方自小別山戰至大別山,楚軍三戰三敗。
隨後,吳楚兩軍又在柏舉擺開戰場。吳王闔廬的弟弟夫槩(gai)帶領5000人率先向子常發起攻擊,楚軍一敗塗地,子常狼狽逃亡,後死在鄭國。
吳軍則越戰越勇,經過五次戰鬥,楚都郢被攻破,楚昭王帶著妹妹季羋狼狽出逃。
在睢水邊,為了擊退尾隨而至的吳軍,昭王命令針(zhen)尹固在大象尾巴上點起火把,迫使象群衝擊吳軍,趁機逃之夭夭。
楚昭王渡過睢水和長江,進入雲夢澤湖區。由於害怕吳軍追捕,只好在荒郊野地裡食宿。
一天夜裡,昭王正在睡覺,忽然來了一夥強盜。混亂中,一名強盜用戈刺向昭王,危急時刻,王孫由於(人名)用背擋住昭王,結果被刺中肩膀,失去知覺。
趁著賊人爭搶財寶之際,昭王奪命而逃,直奔鄖國而去。大夫鍾建揹著季羋緊緊跟隨,陷入昏迷的王孫由於清醒之後,也跟了上來。
由於鍾建不離不棄,後來季羋自願下嫁,做了他的妻子。這是後話。
所謂才出龍潭又入虎穴。聞聽昭王落難來投,鄖公辛的弟弟懷大喜過望,命人將昭王拿下,為父親復仇。
鄖懷告訴昭王:“當初一日,你的老爸平王殺了我的父親,現在我要殺他的兒子,這叫一報還一報。”
危急時刻,幸運之神再次眷顧了昭王。
鄖公辛阻止了磨刀霍霍的弟弟說:“平王殺我們的父親是君命,君命代表著上天的意志。逃避強橫、欺凌弱小,不是勇。乘人之危,不是仁。你如果一定這樣做,我就先殺死你。”
鄖公辛和弟弟懷沒有殺害昭王,反倒派人保護著他跑到了隨國。
緊追不捨的吳隊聞訊而至,吳王闔閭以漢水以東的土地為誘餌,並以楚國全部消滅了周朝在漢水的所有子孫為由,讓隨國交出昭王。
這次,幸運之神再次光顧了昭王,隨國沒有答應,吳軍無功而返。
昭王很幸運,但是都城郢卻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郢都淪陷後,王宮的財寶和女人,大夫家的財產和女人全都成了吳人的戰利品。
更慘的是楚平王。伍子胥為了報殺父之仇,命人刨墳掘墓,將平王屍身挖出,親自手執銅鞭,將平王鞭屍三百,打了個稀巴爛。饒是如此,伍子胥還為平王早死,自己不能親刃仇敵而痛哭不已。
按說與楚靈王相比,平王算不錯的國君,卻因為信任“國妖”費無極,給國家造成如此災難,教訓實在深刻。
(下)申包胥借兵復國
就在伍子胥在楚國快意恩仇的時候,他先前的楚國好友申包胥正逃難於山中。
當年,伍子胥出逃時,曾經和申包胥匆匆相見,當時伍子胥發誓說:“我一定會顛覆楚國。”
申包胥沒有告發好友,只是說:“你努力去做吧,你能顛覆楚國,我就能復興楚國。”
如今,昔日好友果真實現了誓言,但又太過瘋狂。於是他寫信給伍子胥說:“您這樣報仇太過分了。我聽說人多了可以勝天,但天定也能破人。你畢竟曾經是平王的臣子,這樣侮辱一個死人,難道不是太傷天害理了嗎?”
聽到昔日好友責備,伍子胥對來人說:“我就不寫信了,請你轉告我的老朋友,就說我伍子胥是日暮途遠之人,不得不倒行逆施。”
申包胥見說不動了伍子胥,就跑到秦國祈求發兵說:“吳國人貪得無厭,如果吞併了楚國,也一定會威脅秦國。”
秦哀公不為所動,派人出來說:“寡人知道了。您先去館舍休息,我們商量好了就答覆您。”
申包胥說:“我們國君逃亡在荒草叢林中,連個落腳地也沒有,我怎麼敢去休息。”
使者進宮回話,卻再也不見人影。絕望中,申包胥靠著院牆放聲大哭。
剛開始,哀公不以為然,以為他哭一會就灰溜溜走了。哪知道申包胥越哭越帶勁,深更半夜了還在嚎。
整日沉湎於酒席之歡的哀公被哭得心煩,就派人勸他別哭了,哪知道申包胥就問一句“派不派兵”,回答說“不派”,申包胥接茬就哭。
誰也沒有想到,申包胥這一哭就是七天七夜。《左傳》記載說“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
終於秦哀公被感動了,決定發兵救楚,並賦詩《無衣》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澤……”後世軍人以“袍澤”互稱,即源於此。
秦人出兵,戰場形勢立刻為之一變。
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吳國勝少敗多,加上國內政局不穩,吳王闔閭只好班師回國。
楚昭王絕處逢生,大行封賞。申包胥堅辭不受,遠逃他鄉。
但吳國的災難才剛剛開始。
國學經典欣賞:
詩經•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與子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