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7日,在昆明軍區司令員楊得志和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的指揮下,解放軍9個軍29個步兵師及鐵道兵、工程兵、通訊兵近56萬人,分別從雲南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對越南發起了進攻,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
面對勢如破竹的解放軍,越南自然毫無招架之力,僅僅半個月時間,越南北部基本被攻克,基礎設施遭到毀滅性打擊,訊息傳回國內,百姓無不歡迎鼓舞。
可惜的是,有戰爭就必定有傷亡,許多妻子失去了丈夫,許多孩子沒了父親,許多父母沒了兒子,雲南玉溪的老婦人張慧君便是如此。
張惠君一生生育一兒一女,丈夫早逝,女兒嫁人,如今兒子唐榮鋒又犧牲在了抗越戰場上,一時之間,她感覺天塌了,整日不吃不喝,看著兒子的照片發呆。
在兒子犧牲幾個月後的某一天,女兒帶著一名軍人來看望自己,一見面,這位名叫潘中澤的軍人就說:“從今以後,您就是我的媽媽,我會替榮鋒大哥盡孝!”。
一句話,讓張惠君淚流滿面,這位潘中澤,張惠君從未見過,但卻從兒子的來信中,多次聽到他的名字。
潘中澤,雲南納雍人,與當時大多數年輕人一樣,都夢想成為一名軍人,1978年12月,年僅18歲的他如願進入部隊。
當時的潘中澤,雖然只是新兵蛋子,但頭腦機靈又踏實肯學的他,很快進入角色,並且在第一次實彈射擊中,用9發子彈打出81環的好成績,樂的連長眉開眼笑。
射擊結束後,潘中澤發現,不遠處的一位老兵也頻頻向他豎大拇指,這人正是唐榮鋒。
唐榮鋒比潘中澤早4年入伍,當時已是警衛排排長,溫和的笑容,讓在異鄉當兵的潘中澤感覺很溫暖,很快,二人便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友。
沒多久,新兵集訓結束,潘中澤下放連隊,臨別之際,唐榮鋒把中央慰問團的慰問品,一個針線包送給了潘中澤,雖然不貴重,但唐榮鋒的這份心意,潘中澤卻始終記在心裡。
很快,時間來到1979年1月,某日,潘中澤去團部辦事兒,又遇到了唐榮鋒,唐榮鋒將他拉到一個沒人的地方,告訴了他一個訊息,馬上就要打戰,囑咐潘中澤小心點,戰場上子彈不長眼睛。
臨別的時候,唐榮鋒還和潘中澤交換了水壺,潘中澤以為唐榮鋒是喜歡自己的新水壺,可等潘中澤半道兒上開啟一看,卻是滿滿一壺白砂糖。
當時,我國物資還很緊缺,白砂糖可是難得的補品,老大哥的這一舉動,讓唐榮鋒心裡暖洋洋的。
2月16日凌晨,為配合總攻擊,潘中澤所在的營,率先出擊,負責拿下748高地,因為敵人埋下的地雷和險峻的道路,總攻還未開始,便出現了傷亡。
拿下748高地後,同在一個連的唐榮鋒與潘中澤相見,戰友的犧牲,讓二人心情很沉重,於是做了一個約定,無論誰在戰爭中活了下來,一定要去看望對方的家人。
2月17日凌晨,總攻開始,戰鬥更加激烈,許多指戰員和戰友都犧牲了,這讓潘中澤很擔憂老大哥唐榮鋒的安危。
總攻發起的第二天,潘中澤遇到了同鄉戰士,從他那裡聽到了唐榮鋒的死訊,這讓潘中澤心痛不已,自己與唐榮鋒的一幕幕過往,浮現在眼前,從這時候起,他就暗暗發誓,一定要去替唐榮鋒盡孝。
10天之後,潘中澤去執行任務,很不幸被敵人的手榴彈擊中頭部,幸虧戰友們將他救下,送到昆明軍區醫院救治,這才保住性命,可他的右眼卻被炸瞎,成了傷殘軍人。
當時的潘中澤才19歲,沒了右眼的他有多傷心,可想而知,巨大的精神壓力,曾一度讓他想跳樓自殺,可這個時候,腦中總會浮現出唐榮鋒的身影,總會想起自己與唐榮鋒的約定。
幾個月後,潘中澤出院了,他下定決心,要找到唐榮鋒的母親,幾經週轉,他來到了玉溪,在一家工廠找到了唐榮鋒的姐姐,在姐姐的幫助下,見到了唐榮鋒的母親張惠君。
從那之後,潘中澤就經常去看望張惠君,以“兒子”的身份,陪著老人聊天,幫著老人幹活,在潘中澤的努力下,張惠君漸漸從悲痛中走了出來,精神也好了一些。
潘中澤替戰友盡孝的舉動,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援,1980年,他專業回了老家納雍,雖然兩地相隔1000多公里,但遙遠的距離,並未打消潘中澤替戰友盡孝的決心,他買了一輛摩托,平均兩個月就要跑一次雲南。
騎摩托走1000多公里,說起來容易,但其中的艱難,恐怕只有潘中澤自己清楚。
對於潘中澤,張惠君是打心裡喜歡,只要聽說潘中澤來看他,心情就會變好,但只要潘中澤回了納雍,心情又會變得低落。
1984年秋,張惠君生病了,嘴裡經常唸叨著潘中澤,她的女兒看著心疼,便給潘中澤發了封電報,收到訊息的潘中澤,立即便趕了過來。
經此一事,潘中澤也意識到,距離成了他幫戰友盡孝的最大阻礙,便思慮著把張惠君接到納雍生活。
在說服唐榮鋒的姐姐後,潘中澤把張惠君接到了身邊,果然,每天能見到潘中澤的張惠君,心情好了許多,雖然當時的潘中澤條件並不好,但卻盡力給張惠君提供更好的生活,甚至還帶著張惠君跑了一趟北京,去看天安門。
潘中澤的親生母親,對在戰場上失去兒子的張惠君,也是充滿同情,經常去找張惠君聊天解悶,在納雍,喪子的張惠君度過了一段難得的開心歲月。
然而,喪子之痛哪裡能輕易抹平,1986年,年僅66歲的張惠君還是病倒了,這讓潘中澤心痛不已。
在張惠君生病期間,潘中澤衣不解帶,餵飯喂藥、端屎倒尿,像親兒子一樣,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張惠君,可惜的是,這一年,張惠君還是離開了人世。
張惠君離世後,潘中澤又披麻戴孝,替戰友送母親最後一程。
因為張惠君是在納雍病逝,離世後也埋在了納雍,每個清明節,潘中澤都會前去祭拜,從不間斷。
隨著時代的變遷,張惠君的埋骨地附近,也建起了高樓,為了不讓城市的喧囂打擾到老人的平靜,2014年,他又花了2萬塊錢,重新買了目的,給張惠君遷了墳。
處理好唐榮鋒母親的事情,潘中澤又把精力放在了其他烈士身上,他開始尋訪當年戰死的31位納雍烈士的墓地、親眷,想把他們的故事,保留下來。
經過兩年的尋訪,潘中澤用整理出來的資料,編寫了納雍烈士紀念圖書《依然年輕》。
2019年,在對越反擊戰爆發的第40年,潘中澤再次來到唐榮鋒埋葬的烈士陵園,祭拜戰友,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好兄弟,我又來看你了!”。
2020年,一部名叫《跨過鴨綠江》的電視劇,讓潘中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又萌生了一個念頭,那就是把納雍縣抗美援朝老兵的故事,也記錄下來。
有了這個念頭,潘中澤立馬開始行動,因為,當年頭部被彈片擊中,不僅讓他丟掉了一隻眼睛,而且一塊彈片殘留頭部,一直沒辦法取出來,隨著年齡越來越大,他的頭痛病越來越嚴重,甚至常常昏倒在地。
他擔心,老天留給他的時間不多,無法完成這一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