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類書,讀一本可以知道很多本,讀一個作者,就可以親近很多作者。這類書在我的閱讀地圖裡,有張宗子的《不存在的貝克特》、韓松落的《為了報仇看電影》、謝泳的《雜書過眼錄》。何帆的《先放一把火》,無疑屬於這類書中“記憶體”尤為淵博、“頻寬”尤為奔放、“運算”尤為精深的一本。
能夠信手拈來經典之精髓,不是經典也成經典,能夠站在巨人肩膀上,不是巨人也是巨人,何況《先放一把火》所涉經典與“巨人”達到百餘。70篇書評,為曾任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的何帆先生的專欄文章結集。因為這是一本“大家說大家”的書,所以即使它初版在2015年,再晚點兒讀它也絲毫沒什麼過時的感覺;因為作者經濟學家的身份,掰開永珍的基礎演算法和頂層邏輯駕輕就熟,讀來是認知顛覆的蕩氣迴腸和思維方式的訓練酣暢淋漓;更因為作者博識的學養,書作不僅是知識搬運而有“以書解書”“以史讀史”二次融會創作,成為“批判性閱讀”身體力行的價值典範。
你可以讀到“高貴而冷靜地交出了帝國的桂冠”的巴西皇帝佩德羅;“說的也不是每次都對,但他的對手常常要回家好好想幾天,才能琢磨出他思路中的邏輯錯誤”的芝加哥學派的傳奇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裡德曼;“向蘇聯提供情報,不是為了賣國,反而是為了愛國和良心”的美國財政高官哈利·懷特;因科學家“怎麼能讓高貴的科學,輸給卑賤的匠人”的“卑劣心理”受打壓的航海鍾發明人約翰·哈里森;自己以為“對金融學和數學的貢獻最大,對物理學的貢獻次之,對藝術有一點點兒貢獻。但物理學給他的尊重最多,經濟學根本就不買他的賬”,75歲才被耶魯大學聘為教授的本華·曼德博;與俄羅斯舞女莉迪婭演繹曠世風流情史的經濟學家凱恩斯;發現“幾乎每個故事的開頭都是一根骨頭,用這根骨頭去逗引小狗,再透過小狗接近那個女人”的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奧茲;講授德語、鑽研漢語和人口學的哈佛大學教授異夫,怎麼發現了以其名字命名的“異夫規律”;自稱“自20年代開始,在歷次危機中引導著英國政治家邁出顫抖的每一步的那隻看不見的手”,卻被歷史遺忘的拉斯基;當然還有被他稱為“渾球”的,諸如美國將軍麥克阿瑟、義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乃至“開會的時候有渾球,辦公室裡有渾球,馬路上開車能遇到渾球,出門旅行能見到渾球”的日常群體。
一本書讀完,我們往往會濃縮成一種認知,那稱為“洞見”。而讀完《先放一把火》,你會產生很多“洞見”。他說“現實的粗腳往往穿不進理論的水晶鞋”,自恃真理在握往往最後一地雞毛,這句話簡直就是對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總是使一個國家變成人間地獄的東西,恰恰是人們試圖將其變成天堂”完美的註腳。他洞見美國金融制裁是一種“信用透支”,“美元的霸主地位看似固若金湯,實則岌岌可危”,無疑為中美衝突中的國人打了一支強心劑;“具有恢復力的系統,往往都是外表複雜、核心簡單”,而“很多看似完美的系統,往往一觸即潰”,這是談組織或團隊管理的凝聚力,何嘗不是當今“國之大者”複雜治理的戰略啟迪。他談遊戲和教育,“如果孩子各個都喜歡遊戲,不喜歡學習,那麼是孩子們出了問題,還是我們的學校教育出了問題?如果谷歌搜尋引擎比老師更瞭解孩子的愛好和夢想,是網際網路的錯誤,還是老師們的恥辱?”
事實上,教育教學確實需要學習遊戲開發者在情境和社交元素上的殫精竭慮,何況“遊戲從來都是一種最重要的學習方式”,當現在“任務驅動”“情感驅動”的學習方式還停留在口號的聲嘶力竭時,遊戲已經把它變成一條不二鐵律。“我們只要坐在電視機面前,立馬退化成了白痴”,那些看似爛大街的廣告語是不動聲色的“文字秒殺術”,這些以交際為本位的語用心理學還沒廣泛進入語文課堂,我們整天就講“要修辭”“要優美”這些大而無當的空話。“事實證明,天才們不是不會犯錯誤,但是他們和我們不一樣,他們只擅長犯致命的錯誤”,大概天才們的錯誤有兩種,一種是“有才無德”做欺世盜名的勾當,一種是“致命的自負”終歸“人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的異想天開。書中也提到性別話題的“禁區”:“你看到各國的政要、世界500強的CEO,大多以男性為主,但如果你到監獄裡看看,或是到丐幫看看,那裡也是男性為主的世界。”此言對男性不失冒犯,但你反對不了這就是社會的現實和社會學的定律。
別被這些無所不包的話題嚇退閱讀的勇氣,何帆是那種能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的作者,見識的通透和文字的通暢相得益彰。“100年後,國家形勢再度動盪不寧。美國已經從權力的巔峰滑落,但仍是世界上最大的霸權國家。美國的盟友們卻日益老態龍鍾。新興的國家一批一批地崛起,卻發現聚義堂上沒有他們的交椅”——譬如,你讀到這樣的文字時,想必你會為他犀利且不失幽默的文筆拍案叫絕。
說說書中所涉的經典書目吧:本·斯泰爾《佈雷頓森林貨幣戰:美元如何統治世界》,徐以升、馬鑫《金融制裁:美國新型全球不對稱權力》,伊恩·莫里斯《西方將主宰多久:東方為什麼會落後,西方為什麼能崛起》,喬舒亞·格林《道德部落》,賈雷德·戴蒙德《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索貝爾《經度:一個孤獨的天才解決他所處時代最大難題的真實故事》,菲利普·泰特洛克《狐狸與刺蝟:專家的政治判斷》,丹尼爾·戈爾曼《恢復力》,威廉·麥克尼爾《瘟疫與人》,史蒂芬·平克《白板》,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斯坦尼斯拉斯·迪昂《腦與閱讀》,卡羅爾·塔夫里斯《錯不在我》,羅伊·鮑邁斯特《部落動物:關於男人、女人和兩性文化的心理學》,羅伯特·阿克塞爾羅德《合作的進化》,奇普·沃爾特《重返人類演化現場》等,都是高營養的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管理學讀物。阿摩司·奧茲《故事開始了》是書中鮮有的文學類作品,第一時間下單了,拿到手卻已是影印本。
最後點下題,有關“狐狸”的寓意來自以賽亞·伯林引用的名言:狐狸知道很多小事,刺蝟知道一件大事。何帆也在書裡以“狐狸”自居,“我是一隻狐狸,一隻跳來跳去的狐狸。不斷地變化,是我的人生哲學”。
我也想做一隻狐狸。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張家港市東渡實驗學校)
《中國教育報》2021年11月24日第9版
作者:祝榮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