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寒亦非指二氣,細岐之別稱也。風也者,發散之象也,寒也者,緊縮之象也。
“風寒亦非指二氣,細岐之別稱也”。風寒指的是中風、傷寒,“非指二氣”是指《傷寒論》中的中風病、傷寒病並不是描述風、寒兩種異常氣候因素侵犯人體的過程,而是疾病性質在按陰陽分類的基礎上又進一步的細分。“細岐”的歧是岔路,分支的意思,細岐就是小的岔路。意思就是陰陽是疾病大的、總的分類,而風和寒是細微的分類。
陰陽是根據陽氣的進退強弱進行的分類,而風寒則是根據疾病性質的緊縮和鬆散進行的分類。“風也者,發散之象也”,發散有外發和鬆散之意,我們看“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太陽病都惡寒,但強調發熱,是指雖然惡寒,但腠理閉塞不明顯,陽氣有外透之勢而發熱。汗出則是腠理閉塞解除的明顯徵兆,惡風也是因為腠理疏鬆缺乏遮擋,脈緩也是一種鬆緩而不緊張的狀態,總體而言,就是一種外發和鬆散的狀態,所以叫中風。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脈緩,不是指脈搏頻率的偏慢,而是脈管本身鬆弛,不緊繃的意思。
“寒也者,緊縮之象也”,就是說傷寒與中風的發散不同,是一種緊縮的狀態。“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這句話明顯沒有強調發熱,而是強調惡寒,惡寒就是腠理閉塞的一種現象。我們流感發燒的時候,如果惡寒、寒戰厲害的時候,一定是汗出不來的時候,當慢慢地身上見汗的時候,惡寒就沒那麼嚴重了,所以外感病 的惡寒和腠理閉塞的程度是成正比的。體痛,包括頭痛、身痛、腰痛、骨節疼痛等,都是腠理打不開,汗出不來的時候,肌纖維收縮、緊張導致的。嘔逆是因為體表腠理閉塞,陽氣欲外散而發散不出去,轉而上衝的現象,也是強調了腠理閉塞得嚴重。脈脈陰陽俱緊,也是一種典型的緊縮之狀。總體而言,傷寒,就是描述了一種腠理、筋膜、脈管緊縮的狀態。
吉益南涯認為,疾病除了按陰陽進退進行分類外,還可以按發散還是緊縮排行進一步的細分。其實,這個也非常實用,向內傷病裡的腸風,肺風粉刺等,這些都與感染風邪沒有多大的關係,也是描述疾病的狀態的。
故中風之證,終不熱結,發熱汗出,若不汗則煩燥,薄於裡則下利嘔逆,有騷擾之狀也。
“故中風之證,終不熱結,發熱汗出”。他說中風這種情況,由於是帶有發散性質的疾病型別,所以始終不會有熱結的情況出現。所謂熱結,指的就是陽明病腑實證的痞滿燥實。“發熱汗出”,這裡是解釋為什麼不熱結,因為中風是以陽氣外散為主的,同時腠理是開洩的,所以發熱和汗出是中風的主要表現。
“若不汗則煩燥”,這是指陽氣雖然有外散的趨勢,但腠理沒開啟而不汗出的一種特殊情況。這其實是因為中風病雖然具有發散的特性,常規表現是發熱汗出,但也有變異的情況,在變異的情況下,陽氣發散而腠理閉塞,陽氣就在內部不停地擾動來尋求出路,就會表現為煩躁,這是在表的陽氣表現為中風的一種變異情況。那麼在裡的陽氣表現為中風的變異情況是什麼,也是一種擾動的狀態,只不過它擾動的是胃腸,從而出現下利、嘔逆,這就是“薄於裡則下利嘔逆”。
這兩種中風的變異情況,中風的病理性質不再用發散而表述,而是換了一種說法“有騷擾之狀也”。所以發散之狀說的是中風的常態,騷擾之狀,說的是中風的變局。
其實其中不汗出而煩躁的情況,指的就是大青龍湯證“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主之。”而薄於裡則下利嘔逆,指的是葛根湯、葛根芩連湯證。
傷寒之證,熱結難發,必惡寒體痛,若不痛則身重,臻於裡則逆滿結實,有緊縮之狀也。
“傷寒之證,熱結難發”。傷寒的病理狀態是緊縮的,寒主收引,所以傷寒表現為緊縮之狀。傷寒是一種緊縮的現象,即使有熱,它也不容易向外發散,所以腠理就難以開啟,表現就是惡寒,體痛。如果沒有體痛,這也是一種變局,是因為儘管緊縮的程度不明確,但它也發散不出來,結果陽氣不流行而化為水溼沉積在身體的彈性自適應系統裡,就表現為身重。這其實說的是大青龍證的另一種情況:“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主之”。
和中風一樣,傷寒也有薄於裡的另外一種變局,這種緊縮的狀態沒有表現在體表,而是表現在胃腸。傷寒緊縮,熱結難發,難發就沒有騷擾之狀,不會下利嘔逆。沒有下利嘔逆,熱一直伏在胃腸裡,日久傷耗津液,就會形成燥屎,形成逆滿結實的腑實證。無論是正局還是變局,我們都可以看出,吉益南涯都是以“緊縮之狀”這一病理特點來認識傷寒的。
從這一點上,我們很輕易地就能發現,吉益南涯試圖是以傷寒、中風和陰陽這四種概念,把人體內所有發病的性狀進行了分類。他認為陰、陽、風、寒,都是基於疾病的症狀表現進行的病理分類,這與傳統上將三陰三陽理解為經脈,將中風傷寒理解為感邪,是有根本的不同的。另外,他認為正常人體內是不存在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的,這都是生病了才有的現象,這種觀點與我們用來指代臟腑和經絡的三陰三陽有本質的不同,我們今後用這些術語的時候,要善於根據語境區分其實際意義。在指代疾病的時候,這些術語指的是一種有異於正常人的病理狀態;用這些術語指代臟腑經絡的時候,則是在描述人體的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與是否患病無關。
非謂中於風傷於寒而致若病也。故總目雲名為中風、名曰傷寒,而不直指言中風、傷寒也。
“非謂中於風傷於寒而致若病也”,他說中風和傷寒,是對疾病性質的一種概括,是基於症狀表現對疾病進行的分類,並不是感受風邪、感受寒邪這類病因學上的概念。他要找依據了,《傷寒論》原文中有“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為中風的提綱,“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為傷寒的提綱,這就是他說的“總目”。在吉益南涯的眼,之所以總目中提到“名為中風、名曰傷寒”,而不直接說“中風”、“傷寒”,就是因為風、寒只是基於疾病性質的分類,而不是基於病因的分類。
“名為中風”和“中風”,初聽起來意思似乎也沒多大差別呀!我舉個例子,在有些地方,對於小孩突然夭折有一個方言叫“狗吃”,小孩突然意外死亡不叫死亡,叫小孩被狗吃了。但真是被狗吃了嗎?不是的,這和狗沒有關係,狗沒有吃他,只是把小孩小孩不幸夭折“名為狗吃”。不管是狼吃了,病死了,交通意外死了,它都叫“狗吃”。名為傷寒意思意思是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傷寒,名為中風也是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