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在雲南省尋甸縣甸沙鄉蘇撒坡的彝族村寨後有一片神秘古老、枝繁葉茂的古樹林,當地人稱其為密枝林。
蘇撒坡的彝族人崇拜自然,千百年來祭祀神樹神山,在寨後儲存下約246畝的古樹林。這些樹林之所以又厚又密,長年蔥綠,是因為密枝林被彝族人視作聖潔之地,村民放牧打柴從不進這片林地,所有樹木都是在沒有人畜干擾的條件下自然生長,人與自然和諧、物種平等的生態倫理觀念在這兒得到淋漓盡致地體現。
踏進密枝林,樹木鬱鬱蔥蔥,落葉層層疊疊。走進古木參天的古樹林,給人一種身處秘境的感覺,每一顆古樹在星星點點的陽光下,閃耀著神秘迷人的光芒,彷彿在向你訴說著一個個古老的傳說。這裡的古樹少則幾百年,樹齡最大的已經上千年了。正因為彝族人對於生命的敬畏,對於樹木的崇敬,使得這裡的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好地保護,他們這種世代傳承的古老習俗與現代生態環境保護理念不謀而合。
密枝林,彝語稱為“密枝杜”,意為密枝神殿。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四,蘇撒坡的彝族同胞都會身穿民族盛裝,揹著祭祀用品聚集到密枝林祭“龍樹”,“龍樹”是密枝林裡最高大最古老的樹,這樣的樹代表了生命,也寄託著希望,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人畜興旺。
村裡的畢摩。58歲的周進雲和68歲的周世雲是村裡的畢摩,村裡每年祭山、各家的紅白喜事都由他們主持操辦,村民都很尊敬他們。方雲峰攝
周什雲老先生是村裡的畢摩,彝語意為祭師,村裡每年祭祀活動、各家的紅白喜事都由他主持操辦,村民都很尊敬他。每年農曆四月初四這天,周什雲都要一個人先進入密枝林進行祭祀前的準備工作。過去,畢摩祭祀都是用明火燃香,整個林子煙霧繚繞,有著嚴重的安全隱患。後來,為了更好地保護這片森林,畢摩不再使用明火,改為“敬香不燃香”。
密枝祭祀是社祭的原始形態,這主要是由彝族地區過去的環境狀況決定的,森林不僅能夠給彝族先民帶來豐富的動植物食品資源,還能給予人和牲畜庇護,所以密枝林自然而然地成為彝族先民最大的崇拜物。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他們對大自然的崇敬之情逐漸演變成了對自然環境的保護,這個古老的民俗活動在現代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
立秋,站在樹上看鬥牛比賽的村民。村裡每年都要舉辦鬥牛賽,連其他州市的牛主都會報名參加,冠軍可得近萬元的獎金。方雲峰攝
蘇撒坡村民楊朝富說:“我們彝族人認為,密枝林的樹木可以保護人類的生命,樹木給我們創造了很多財富,所以每一年我們召集兩次密枝林傳統節日,號召大家保護好密枝林。”
保護生態環境的信念還被具化成了一條條的村規民約:禁止放牧、砍伐;定時清理垃圾;村民小組長組成管護責任人,每月巡邏、檢查……全村人民都在為保護密枝林、保護自然環境而不懈努力。
蘇撒坡是一個古老的純白彝族村,因其所處高寒山區沙岩地貌,過去交通不便,缺水嚴重,經濟發展滯後,村民生產生活一直處於貧困線下,多年都是尋甸縣重點扶貧物件。隨著國家扶貧力度加大,2018年底蘇撒坡順利脫貧並透過國家驗收。如今的蘇撒坡,水、電、路、網樣樣通,村民家家有新房,人人笑開顏。
密枝林入口的古樹。這棵古樹已經400多年了,村民每天都要從這棵古樹下經過到地裡幹活。方雲峰攝
近年來,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下,甸沙鄉蘇撒坡始終堅持綠色發展優先,把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因地制宜發展高山特色農業、風電產業等,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這座封閉的彝族小村也漸漸融入現代化的浪潮,在艱難中逐漸走出貧困,邁上了致富之路。
(責編:木勝玉、祝鴻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文來自【人民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