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國”字口,流傳了幾千年的“國”字口,這裡面到底有多少秘密,等待大家的一步一步的解密。
在青州西二十里的五龍山下,有一個神奇的地方,在北陽河之廣固之根南側,有兩個被山谷環繞的大土丘,曰青丘,在這兩個大土丘中間有一條水道,叫“國”字口。先人就是以“國”字口為原形,寫出了四個字,這四個字分別是:
一:媯汭二泉水寫出來的“夏字”,見下圖。
這個是晚周時期的伯父鼎的夏字,它以五龍山下,葛廬之山兩側的媯泉和汭泉(媯汭之泉見三家注史記)水流方向的媯汭二水道流過“國”字口,寫出了夏字中間的兩個斜撇;並以“國”兩側的廣固原和小城,寫出了夏字下面的口字,以五龍山下的崑崙丘(崑崙丘見《爾雅》釋丘:一成為燉丘,再成為陶丘,三成為崑崙丘)寫出了夏字的上部。這個“夏”應該是最早的的金文夏字,這個時期五龍水還沒有形成。
二,再看下面的這兩個夏字,
上面的兩個夏字,已經從五龍山下的媯汭二泉水轉變成三龍水了。《水經注》牛山崩,五泉崩出,現在的夏字就形成了。
上面這個夏字,已經從原來的上有甘山,中間有甘淵,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下有五龍水繞甘城的夏字了。這夏字南北長約1.公里,東西寬約0.5公里。
上面這幾個夏字,是以“國”字口基本點,往南加夏字的口字,中間的媯汭二泉水上面的崑崙丘為原形,形成了從金文到今天夏字的轉變。這夏字的轉變過程,就形成了古時候的夏都。
三,以“國”字口為連線點,還寫出了最大的“中國”二字,見下圖
這“中國”的中字,東西長1.2公里,國字0.5公里。
真是神奇的“國”字口。這國字上的中國二字,竟然還與何尊上的“宅此中國”如何的相似,尤其是何尊上也有五龍圖:
陳容的五龍圖系列龍圖,也是以五龍山下的五龍水為原形,以五龍泉水為原形,畫了五龍繞甘城圖;以五龍山下的九龍水為原形,畫了《九龍圖》。
陳容的九龍圖,
這個九龍圖,以五龍山下的九龍水為原形,這九龍水是:
一龍水以龍山西麓的水,流過周家峪村,往西北流入北陽河;
二龍水為龍山下的後洋峪後坡的水,經過後光崖,流入北陽河;
三龍水為龍山下後洋峪水穿過今張家崖和觀音溝流入過國字“口”北陽河;
四龍水為五龍山下的南山南溜子的水,合龍山下葛廬之山西側汭泉的五龍水穿過“國”字口後流入北陽河;
五龍山下葛廬之山東側媯泉水合老泉溜六龍水,再合天子山下的的七龍水相合過南架子溝,北架子溝,過廣固小城東側,流入北陽河;
西閆村南山下的八龍水合西閆村東三頂山下的九龍水相合過支公崖根流入北陽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