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以才成,業由才廣。為什麼一個百年大黨能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保持蓬勃朝氣?在此,我們僅從中國共產黨與海外留學生的關係這一維度,探尋百年大黨正青春的“人才密碼”。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不能忽略的是,在20世紀初的留學大潮中,一群風華正茂的年輕人,歷經艱苦,去往歐美日蘇,試圖求取世界的學問,解決中國的問題。他們中的不少人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其中一部分優秀人才成長為我們黨的卓越領導人。 周恩來、鄧小平、李立三、陳毅、蔡和森、聶榮臻等,都曾於1920年前後赴法勤工儉學。嚴濟慈、錢三強、徐悲鴻、巴金、冼星海等著名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音樂家也曾在這一波留學潮中赴法求學。20世紀20年代的留蘇熱潮影響亦極為深遠。莫斯科東方大學、中山大學、列寧學院、伏龍芝軍事學院等是當時接受、培訓我黨留蘇學員的主要院校。張聞天、葉劍英、王稼祥、朱德、趙世炎、王若飛、楊尚昆等都在東方大學或中山大學學習過。聶榮臻、劉伯承、左權等都曾進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他們由此變成“訓練有素的軍人和指揮人員”,直至成長為我們黨的著名將領。抗日戰爭期間,有4萬餘名知識分子,包括不遠萬里歸國的海外青年奔赴延安。 新中國成立後,迅速恢復和發展生產成為重中之重。為了解決人才匱乏的難題,一方面,黨中央決定大規模向蘇聯和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派遣留學生。教育部資料顯示,1950—1963年間總共派出留學生約9600人,軍委系統和團中央亦派出近千人的留學生。而為執行各項蘇、歐援建計劃,工業部門在“一五”期間派出約7800人前往蘇聯、東歐學習技術和管理。中國在1950—1960年代派出的18000餘留學人員悉數回國,無條件地服從分配,奔赴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奉獻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黨中央熱切召喚滯留海外的學子們回國參與建設祖國的偉大事業。1949—1954年衝破重重阻力,相繼回到祖國的留學生有1400餘人,1950年代末增至約2500人,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大規模留學生歸國潮。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趙忠堯、師昌緒等也在歷經坎坷挫折後,回到祖國的懷抱。他們為開拓和發展新中國的教育、科技、國防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鄧小平在1978年6月提出:“我贊成留學生的數量要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學。這是五年內快見成效,提高我國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隻派十個八個……要千方百計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寬。”自此,國家教委陸續與美、英、加等國政府達成交換留學生協議,從1979年到2000年,僅由中國教育部門向西方各國派出的留學生就達45.77萬人。“支援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是我國1980年代的留學生政策,核心依然是鼓勵回國工作。從1978—2012年,我國出國留學總人數達約265.5萬人,留學回國人數約109萬人。其中2012年,留學回國人員近27.3萬人,出國留學人員近40.0萬人,回國與出國比例達68.8%(1978年為28.8%)。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以後自費出國留學的人數迅速增長。進入21世紀,自費留學者佔出國留學人員的比例突破80%;2010年以後,該比例保持在92%左右,形成了以“公派留學為主導、自費留學為主體”的出國留學格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才工作和人才隊伍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強調要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千方百計創造條件,使留學人員回到祖國有用武之地,留在國外有報國之門。2013年10月,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週年慶祝大會上,習總書記明確提出“支援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發揮作用”的新時期留學工作方針。近年來,我國留學規模持續擴大,出國留學與來華留學人數同步增長,成為世界最大的留學輸出國和亞洲重要留學目的國,不僅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和競爭能力的國際化人才,也培養了一大批知華友華的國際人才。為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匯聚了強大的人才智慧和力量。 “智士者,國之器”。百年留學史,蔚為大觀;幾度歸國潮,於今為盛。留學事業歷來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廣聚天下英才作為共產黨永葆青春的重要密碼,在百年留學生與中國共產黨的關係史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作者:李婷玉(中共上海市委黨校)
編輯:於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