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房子的情結大概是最強的,很多人辛辛苦苦一輩子就為了一套房子,所以房子對中國人來講,分量自然不低。
買過房子的人都知道,國內房地產商都會按照建築面積而不是實際面積銷售,所謂建築面積就是實際套內面積+公攤面積,而公攤面積幾乎都佔了25%左右,這就是說,你買了100平方米的房子,實際到手的只有75平方米。
更讓買房者無法接受的是住進來了,不僅套內面積大打折扣,還要承受公攤面積的各種費用。
而且,公攤面積的計算標準從來都是不透明的,開發商說了算。
這種奇怪的現象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存在一直到現在,所以“取消公攤面積”呼聲越來越高,但是如何取消?取消後消費者是不是能得到更多實惠?小區公共區域是不是會大大縮水,影響居住環境?監管部門是不是會面臨更復雜的環境,增加監管成本?
實際上,一旦取消公攤面積,開發商肯定會提高單位銷售價格。
假如不提高價格,要麼是公共區域大大縮水,要麼就會偷工減料,從而提高監管難度和增加監管成本。
公攤面積一直存在,說明有其合理性,如果一刀切的取消,可能會引發更多的問題。
那麼,公攤面積取消應該是逐步推進,可以先考慮要求開發商接受公攤面積計算方式以及成本監管,在預售開始之前,先有由政府職能部門監管,待小區管理逐步成熟後再交由業主委員會或者社群服務機構管理。公攤面積設施租賃,廣告租賃產生的收益逐步公開。
待取得經驗後,再進一步做公攤面積最佳運營模式。
其實,公攤面積成為眾矢之的,並不是其本身的問題,問題的焦點在於不透明。
另外一個問題,已經購房的如果取消公攤面積是否可以得到補償?
這個問題基本上不存在,一方面是開發商可能早已不在了,或者開發商根本無力承受補償成本。
所以無論是否取消公攤面積,已經購房的只能放寬心態,無需糾結這個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