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風雲##金粉社群##戰爭##我要上 頭條##軍事歷史#上下五千年,華夏大地一直重複三國演義的首段話的迴圈輪迴~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願煙火人間,安得太平美滿,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幾乎是每一個大一統王朝君主的心聲。
今天,鄙人作為歷史學科班生兼軍事政治地緣學愛好者,特別和諸位來談談數千年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間的博弈歷程,分與合,合與分,令世人不勝慨感的風雲歲月、滄桑革變。
大一統與分裂化,合與分,在整個華夏曆史中,時間比例分配大約是7:3,統一的歷史,約是分裂歷史的2倍。這也是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唯有華夏中國的文明可以傳承至今,不絕於祀。
《詩經》有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民心深處的最強烈渴望,是和,是合,是一統,是王化。
可是,王化的願望裡,過於烏托邦,導致現實裡總會有旁逸斜出,不盡人意,反逆歷史的巨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成為中國第一個皇帝,聽從丞相李斯的建議:廢分封歸國採戶,全國用郡縣制,強化王權。李斯,在推行一系列的政令,全是圍繞“統一”兩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車馳道、統一文字,自然也想到了分封變革:統一政令推行。中央集權,王令可以到縣一級的基層,全國的知縣都需要透過中央的考核任命,六國原有的貴族被壓榨打擊,推倒秦國的其實不是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勝吳廣為代表的農民階層,而是原來六國獲封的貴族階層 :如楚國的大貴族項氏項梁、項羽 韓國的貴族 張良等等,他們在原來的采邑有廣大的民眾支援,同時也是郡縣制推行下首當其衝的“被割韭菜”。揭竿而起時,既有名望,又具實力。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第一次中央集權失敗告終,周禮為基石的周朝分封制依舊根深蒂固,無法完全撼動,過於急進的秦成了歷史實踐的犧牲品。
繼任漢王朝,經過漢高祖 漢文帝漢景帝數朝,特別是文景之治的於民休養後,中原王朝有了“王化”的強烈呼聲,也兼具強大的實力。“太倉粟米,可支數十年,所積,陳業黴黃”(糧倉的糧食,也用幾十年,陳年的被壓在最底下的已經發黴變黃)。到漢武帝,統一意識(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王權(廢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後的分封國,收回淮南國),堅決打擊匈奴,“王天下”,溯本逐源是仿周朝的周禮古制秩序,“尊王攘夷”。大一統,終於有了成功的實踐。
秦漢後,有輪番上演分合,鄙人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看,之所以有種種羈絆,最重要的一點,是沒有統籌好“尊”和“攘”之間的兼顧。唐朝,到唐玄宗李隆基時,國力達到最高峰,開元盛世後,幅員遼闊 人口眾多,中央變得力不從心 、鞭長莫及,四周的虎狼之國 突厥 、吐蕃、南詔、回鶻等,讓唐王朝疲憊不堪,於是在天寶年間,邊疆藩鎮開始割據,負責人節度使可以自行王事,儼然成了國中之國。為“攘夷”,卻開門揖盜,范陽節度使安祿山看清了唐王朝外強中乾的真相,最後爆發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
中央與地方的博弈,開始變得明朗化,如同囚徒困境,沒有最優解,只有遷就和妥協 、退讓。唐王朝,終究沒有因安史之亂,徹底廢除藩鎮,分合多次後,黃巢的部將、藩鎮節度使朱溫廢除唐僖宗,終結了唐王朝,開啟了五代十國新的時代。
960年,宋帝國橫空出世,中斷了五代十國的群魔亂舞,趙匡胤,文治武功確實可以和秦皇漢武唐宗相併列,武將出身,他深諳藩鎮割據的危害,用了不流血的光榮革命收部下的兵權,從此,中央集權開始了光榮的時代,儘管在後數百年的宋史中,以文制武的積弱被詬病,然不可否認,中央始終把控中樞,直到1279年的崖山一跳。
中央集權,幾乎進了自我矛盾的死衚衕,中央強地方弱,會亡。中央弱地方強,也會亡。可歷史發展,證明了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慣性定律,新的王朝,你方唱吧我登場,第一件事就是集權,到清雍正年間,成立軍機處,中央集權達到頂峰。
咸豐年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地方的非編軍隊湘軍淮軍開始崛起,影響了數十年的軍閥割據開始登臺,地方省府開始自治、自專。甲午戰爭,有人說是,李鴻章一人對抗日本一國,雖誇張卻也有理:甲午戰爭,陸戰是李鴻章訓練的淮軍,海戰是淮軍嫡系丁汝昌率領的北洋水師。中央,已失控,就連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的簽訂,也是日本指明要李鴻章到日本來談籤的。
地方,碾壓了中央。桂系 川系 滇系 黔系 奉系等等以省級為自治的軍閥乘勢崛起,相互混戰,直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如今,中央與地方的分合,依舊是軍事學、地緣學的大課題,新中國成立,省級行政自治區 有廣西壯族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自治、自由、自領,建立在文化傳承、宗教信仰、經濟民生的基礎上,逐漸弱化軍事、地理上的職能,既延續了千年的地方自治傳統,又維護了四海一統的華夏夙願。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歷史老人依舊在緩緩的、輕輕的、柔和的向我們講述著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