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溼體質亦稱為遲冷質,是現代社會中比較常見的體質型別,多由飲食不當或疾病困擾而導致。
痰溼體質的特點多為:體形肥胖,腹部肥滿鬆軟,面部面板油脂較多,容易出汗、汗出後面板多涼,胸悶,痰多,面色淡黃而暗,眼泡微浮,容易睏倦,平素舌體胖大,舌苔白膩或甜,身重不爽,喜食肥甘甜膩,大便正常或不實,小便不多或微混。此體質的人性格偏溫和、穩重,多善於忍耐;
夏天好過,冬天難熬。另外,這類體質的人患高血壓、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哮喘、痛風、代謝綜合徵、腦血管疾病、冠心病等各種疾患的機率特別高。
中醫學認為,痰飲是人體津液代謝失常後產生的一種病理產物。痰指質地較稠濁的部分,而飲指質地較清稀的部分。中醫學把我們所熟知的那種咳出來的痰飲稱之為“有形之痰”,把停留在人體臟腑經絡等組織間隙中的痰飲稱之為“無形之痰”。
痰溼體質的很多問題都是“無形之痰”搗的亂。如果痰飲停留在肺部,人就容易喘咳痰多,如果閉阻心脈,使得心血執行不暢,就會覺得胸口悶悶的。如果停留在胃,就會覺得噁心、想吐。如果留滯在面板肌肉間,就會使人覺得身體困重,甚至出現水腫。
那麼痰飲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黃帝內經》中說:“飲人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朧。水精四布,五經並行。”這段話描述了水液進人人體後的一個正常代謝過程‘由此可見,水液在人體內的代謝和脾、肺、腎三髒息息相關。一旦我們的身體受到外邪的干擾或者本身虛弱不足,就會導致水液代謝失常,水液停聚就成了病理性的痰飲。
正常情況下,肺、脾、腎三個臟腑負責我們身體的水液代謝。脾將我們吃進去的水和食物吸收運化成津液一類的水液物質。肺將其分佈到身體的各個部分,起到滋潤濡養的作用。腎總管身體的水液,負責“化氣行水”。如果脾“怠工”,水液和食物就不能正常轉化。如果肺“不務正業”,水液就不能被送到它們該去的地方。如果腎失職,就不能制約水,水就會泛溢成災。一旦水液異常羈留體內,就變成了對人體無益甚至有害的痰溼。《黃帝內經》中說:“諸溼腫滿,皆屬於脾”可見,痰飲產生的關鍵在脾。因為脾的運化是水液代謝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別小看了痰飲,它要是滯留體內,那可是後患無窮。一旦外邪人侵,就容易出現咳嗽痰多、哮喘、頭暈、腸胃不適、骨節疼痛麻木等症狀。如果不善加調理,任其發展的話就容易患上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肥胖症、動脈粥樣硬化、胃腸道疾病等疾患。體質,就要關注一下自己的生活環境,保持家居環境的乾燥通風,避免居住在上述潮溼的環境中,平時注意保暖,避風寒、溼冷,從而避免溼氣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