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之後,魚好不好釣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不講究、不用心,魚的資源還不好,哪個季節都不好釣。
反過來說,即便資源差一些,只要講究一些、用心一些,一樣還是有希望能釣到魚,甚至是釣到大魚的。
入秋後,因為晝夜溫差愈發的明顯,中上層的水溫也不如處暑時炎熱,加之魚群為了應對過冬,開口的時間段,也多了起來。
個頭較大一些的魚,膽子也大了許多,立秋過後,甚至能看到個頭大的鯉魚、草魚、黑魚、鯰魚壓著近岸的草叢遊曳。
所以,秋季也被釣魚人認為,正是垂釣的黃金季節,守釣大魚,自然是秋釣的第一目標,而釣大魚,自然離不開優質的釣點。
在秋季,有這麼幾個釣點,除了正午時分魚口不好,在其他時間段出釣,只要沒有被電工網工光顧,幾乎都是守釣大魚的好位置。
一、大水面水域的進出口前100米處、出水口約200米處
大水面水域的進出水口,都是守釣大魚的好位置,但是,具體在哪個位置,其實是很有講究的。
約接近水域的進水口,或者緊挨著水域的出水口,水流太過於湍急,有沒有大魚駐留不確定,但是我們打下去的窩料很難駐留在水底這是肯定的。
所以,我們選擇進水口前100米處,這個位置水流流速相對比較緩慢,而且受到進水處地形的限制,水流的流速會驟降。
往往這個區域水草也比較茂密,水色相對渾濁,非常適合大體型魚在此處覓食,關鍵是水流流速比較慢,窩料是可以堆積在水底的。
而出水口因為地勢較低,往往會裹挾著水中的泥沙、漂浮物衝向出水口,離出水口太近,同樣窩料無法主流。
而出水口約200米的位置,流速雖然變化不大,但是泥沙、漂浮物已經開始停滯、沉澱,這個距離,也因為泥沙沉澱,能看到明顯的清渾水交界。
在這種區域,會因為泥沙、漂浮物的原因,吸引大量小魚在此處覓食,在此下杆守釣,必然能守到大魚進窩。
二、杆莖類水草滋生的草叢旁
對水體中個頭較大的魚來說,動物蛋白類食物的來源其實並不多,水草、水藻才是主要的食物來源。
入秋之後,水草的根系、杆莖的嫩芽、嫩葉,只要水體中,個頭較大的魚,都會搶食這些食物。
這些杆莖類水草的根系附近,也會聚集大量的小雜魚,我們選擇在水草叢附近下竿,約莫3~5米的距離,很快就能吸引到大魚進窩給口。
三、水面突然變寬、變窄處
過了立秋之後,受季節因素影響,中上層雖然也是日高夜低,但是相較於炎熱的夏季,加上晝夜溫差較大的影響,水溫的整體變化區間還是比較小的。
這種影響,對小體型魚的影響不算大,但是對大魚的影響是很明顯的,中大體型的鯉魚、草魚、青魚,對溫度的敏感性非常高。
在炎熱的夏季,白天水溫較高,大體型魚都會躲藏在深水區域,過了立秋之後,因為水溫變化的區間不大,大體型魚在水中游曳的頻率會明顯增加。
水體中,突然變寬、變窄的區域,會因為地勢、地形的變化,導致水底的水流流速會發生明顯的減緩。
這種流速差,很容易吸引小體型魚在此處停留、棲息,我們選在此處打窩守釣,很容易吸引大魚進窩覓食。
四、橋墩、樹蔭、堤壩
橋墩、樹蔭、堤壩的水底,會因為地形的原因,長時間保持陰涼,秋季雖然氣溫開始下降,但是日間的水溫還是比較高的。
所以橋墩、樹蔭、堤壩的水底,很容易聚集避暑的小魚。對個頭較大的魚來說,這就是天然的進食區域。
事實上,這些區域,即便是寒冷的冬季、酷熱的夏季,也是垂釣的好位置,只不過,只有在秋季、初冬,這些位置才是大魚出沒的好位置。
以上四個位置,辨識度非常高, 特徵非常明顯,只要花費點功夫,就不難找到,當然,好位置不可能只有少數人知道。
建議還是組團出釣,能做到接力守窩,可以在一個釣點長時間守釣,這樣不僅不會降低大魚中鉤率,反而能大幅增加大魚咬鉤的機率。
最後希望這期文章對釣友們釣鰱鱅有所幫助,祝大家漁獲滿滿
感興趣的朋友不妨關注一下 後續也將持續為大家分享更多釣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