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中的小園林
圖文/水天
北京北海,與其南面的中海、南海一同,構成了“三海”,這片明清兩代著名的皇家園囿,緊鄰紫禁城,是明清皇族就近遊賞、休憩的重要所在:有山有水有花木,有亭橋軒榭也有佛殿佛塔。“三海”功能結構有所不同,中海、南海,多皇家遊憩、娛樂和居住的場所,北海園林營造的特色,則在佛教建築居多。瓊島上的永安寺和白塔,團城上的承光殿,北海北岸的西天梵境、闡福寺、小西天、萬佛樓都是佛教寺院、殿宇。在有清一代,漢化佛教和藏傳佛教受到同等的重視,因此,北海中的佛教寺院,漢藏皆有,如瓊島白塔,屬於典型的藏傳佛教覆缽式塔,即俗稱的喇嘛塔;西天梵境、小西天,又是典型的漢化佛教佛寺,西天梵境的大慈真如寶殿供奉三世佛,小西天攢尖頂方形大殿內的須彌山巔,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北海,被明清統治者營造成一個異彩紛呈的“佛國世界”。
不過,在北海內,除卻佛寺、佛塔、佛殿外,也間有玲瓏剔透的小園林。這如北岸的靜心齋,東岸的畫舫齋和濠濮間。這三處園林,面積都不大,但卻都實現了“壺中天地”以小見大的造園效果。
靜心齋
靜心齋,位於北海北岸,西天梵境的東側,透過疊山理水、移花蒔木,營建亭橋軒榭、遊廊粉牆,將這個不大的空間,營造成集山水、花木、古建為一體的靜美畫境。
小小園林內,有四片水域:入園,一座方塘居中,方塘內有假山石一方,方塘北面是南北通透的主體建築——靜心齋(鏡清齋),這是一座歇山頂捲棚後出抱廈的建築,方塘東西兩側環以半壁遊廊。
靜心齋東西山牆邊有廊道,直通北面的山水園林區。區內正中是一泓池水,池內紅鱗湧動,池水北面的沁泉廊臨波而立,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單簷歇山頂捲棚,屋面覆青瓦,梁枋間的蘇式彩畫絢麗清秀,廊柱間有鵝頸椅供人休憩。沁泉廊東西北三面,被嶙峋錯落的太湖石假山環抱,東面假山平坡之上,有罨畫軒;西面的太湖石孤峰之巔,矗立著枕巒亭——單簷八角攢尖頂的憩賞亭,山亭處於園內的制高點,與沁泉廊同為園內的審美關照中心;沁泉廊北面,是一帶“山巒”,有樓閣、遊廊隱在山頭。水池東西各有一座小橋橫跨在碧波之上,東面的小橋是漢白玉單拱石橋,西面的小橋是朱欄圍護的曲橋。水池南岸,中為靜心齋,東側是與遊廊連線的焙茶塢,西有通往西跨院的遊廊。這片山水園林區,地雖狹長,但因山石、建築、花木錯落繽紛,小徑遊廊縈曲環回,當真做到了明代造園家計成《園冶》中所說的“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懸,有平而坦”,故而營造出了小壺容大天地的造園效果。況且,這裡西臨佛寺,南近北海平波,人在園中,佛寺的梵鍾與北海鶩鳥的遠啼充盈於耳,再融入假山之上的淙淙泉音,小小園林的音畫之境被“詮釋”得淋漓盡致。
自靜心齋東側遊廊,向南步入東跨院。跨院東側、北側是被遊廊連線的韻琴齋、焙茶塢和抱素書屋,南側與西側粉牆之內點綴著花木假山,跨院中心則是小小的水塘。這個閉合式的小園林,是園主人品茶、讀書、撫琴之所。
自靜心齋西側半壁遊廊,向西步入西跨院,跨院中亦是以水塘為中心,水塘被短堤分割成兩片水域,園內建築不多,其中畫峰室是乾隆皇帝當年作畫之處。西跨院花木蔥蘢,空疏幽靜,野趣盎然。
靜心齋景區,集中國古典園林建築之大全。有山,有水,有橋,有亭軒樓閣,有假山花木。單是遊廊,就有空廊、半壁廊、爬山廊、抄手遊廊之分,那半壁廊的一面牆體上,有的開設了什錦花窗,有的則安裝了隔扇。橋又分為平橋、拱橋、曲橋,石橋、木欄杆橋。假山石有洞有孔,有飛瀑流泉,有奇花異木。在靜心齋,水的平遠之美、山的高遠之美、曲徑遊廊的深遠之美完美組合,營造出人與自然圓融合一的境界。
靜心齋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皇太子的書齋。乾隆皇帝後來也經常到這裡養性,所以被稱為“乾隆小花園”。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慈禧增建了園內建築。民國建立後,1913年,靜心齋成為北洋政府宴請外國使節的場所。而今,靜心齋已存世264年,雖經歲月滄桑,依舊完好無損地呈現在世人眼前,為人們瞭解清代古典園林,保留了一處精絕的範本。
畫舫齋
畫舫齋,位於北海東岸,緊鄰南側的濠濮間。周遭堆土為山,廣植林木,畫舫齋就隱在這片山林之中。
畫舫齋主體景區,坐北朝南,平面呈規整的長方形,分為前後兩進院落。園門為面闊三間的宮門。進入園門,為第一進小庭院,庭院東西為山林,正北是一座穿堂,這座穿堂為單簷歇山頂捲棚形式,屋面覆青瓦,後接抱廈,是一座前殿後廈式建築。穿堂正面簷下匾額上書“春雨林塘”,乃清乾隆手筆,簷柱上的一對兒楹聯亦是乾隆的佳作:“煙景入疏簾圖書帶潤”“波光縈曲岸水木餘清”,點出了乾隆書寫“春雨林塘”的涵義。穿堂後面的抱廈,懸掛著“空水澄鮮”橫匾,亦為乾隆手筆。穿過穿堂,迎面見到的,是一片宏敞規整的空間,四面被抄手遊廊圍合,中心為方形水池,正北就是主體建築——畫舫齋,該建築面闊五間,單簷歇山頂捲棚,屋面覆青瓦,建築前出抱廈,抱廈三面安裝坐凳欄杆。方塘東西兩側遊廊正中,對稱營建鏡香室和觀妙室。畫舫齋小園林一改求曲求變的造園理念,而是採取中軸對稱的較為呆板的佈局,這在我國園林營建中十分罕見。據介紹,與靜心齋同時營建的畫舫齋(1757年),是根據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畫舫齋記》而造其形、得其名。
畫舫齋小園林,雖然採取了中軸對稱的建築佈局,但從美學角度審視,畫舫齋兩進院落,一前一後,一大一小,前院狹小緊湊,後園平闊舒朗,自前院入後園,令人頓覺眼前豁然開朗,具有“先抑後揚”的特殊審美效果。這是畫舫齋獨具的園林特色。
清代的畫舫齋是皇家遊賞之處,同時還是閱兵賽箭、君王求學、戲曲宴飲之所。乾隆、慈禧、光緒等都曾在此憩樂宴遊。乾隆最喜夏季畫舫齋池塘裡的荷花,每臨盛夏,滿池紅翠,營造出杜甫“荷花鏡裡香”的清新綺麗的景象,令乾隆沉醉其中。
1916年(民國五年),33歲的北洋政府總統府副秘書長饒漢祥,曾在畫舫齋短暫居住。這個饒漢祥,是同盟會員,1911年武昌起義後,他任黎元洪秘書、總統府副秘書長。1917年張勳復辟,饒漢祥隨黎元洪下野,黯然搬離畫舫齋,寓居天津。
1925年8月1日,明清皇家園囿北海對公眾開放,畫舫齋成為北海公園董事會的辦公場所。而今,北海畫舫齋建築被修葺一新,供遊人觀賞,它是北海東岸的一處絕佳的小園林。
濠濮間
在畫舫齋的南面,山崗林野掩映著一處小園林——濠濮間。自畫舫齋向南沿著山間小徑遊走,驀然出現一座石牌樓,這座石牌樓兩柱一間,額枋墊板上刻著“汀蘭岸芷吐芳馨”的詩句,兩側立柱上的楹聯為:“蘅皋蔚雨生機滿”“松嶂橫雲畫意盈”。穿過石牌樓,眼前豁然開朗,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橫臥在碧潭之上的九曲石橋,石橋南面連線著一座水榭,這座水榭就是小園林的主體建築——濠濮間。濠濮間坐南朝北,屬亭廊式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頂捲棚,屋面覆青瓦,梁枋間有蘇式彩畫。濠濮間四周,是山野林叢;濠濮間前面,是一塘碧水;在濠濮間東側,太湖石假山下還辟有幽邃的涵洞,那之中傳出潺潺水聲。在濠濮間內,有匾額上書“壺中雲石”,兩側廊柱上的一副楹聯為“半山晨氣林炯冱”“ 一枕松聲澗水鳴”。匾額和楹聯,出自乾隆手筆,點出了濠濮間一帶的清寂山水風景。
濠濮間的後面,有爬山廊伸延到山丘上,連線山中的崇椒室和雲岫廠。這兩處山軒,深隱在山崗林石間,前後闢窗,是觀望山景的絕佳去處。雲岫廠西側,有爬山廊曲折通向山下的北海水畔。
濠濮間與靜心齋、畫舫齋同時營建,皆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之所以將這一小片人造山水命名為“濠濮間”,乃是語出南朝宋人劉義慶編寫的《世說新語》,該書中記載東晉簡文帝入華林園“濠濮間想”的故事:“簡文入華林園,顧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木,便自有濠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那麼,濠與濮又是所指為何呢?原來在《莊子》一書中,記載了莊子與惠子同遊濠水、莊子又曾垂釣於濮水之濱的故事,莊子的“遊”與“釣”,表徵著道家追慕逍遙閒適、平淡無為的人生曠境。自莊子以後,人閒魚樂、天人合一的“濠濮間想”,便成為歷代文人墨客豔羨的出塵境界。到了有清一代,乾隆的爺爺康熙,作為濠濮之樂的“追夢人”,在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營建了“濠濮間想”景區。乾隆臨朝之後,這個“文化人皇帝”,就借鑑江南名園勝景,在北海中“複製”了避暑山莊的“濠濮間想”,以實現其不出皇城門,自有隱逸處的人生夢想。
也正因為如此,與靜心齋、畫舫齋華麗的建築群相較,濠濮間的野山野水,更凸顯其野逸之趣。
訂閱《中國工會》《工會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