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 尾 蚴 病
豬囊尾蚴病又稱豬囊蟲病,是由豬帶絛蟲的幼蟲引起的一種嚴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蟲病。本病呈全球性分佈,是肉品衛生檢驗的重點專案之一。有囊蟲寄生的豬肉俗稱“米豬肉”。
一、病原體
豬囊尾蚴的成蟲豬帶絛蟲屬於圓葉目帶科帶屬。寄生於人的小腸內。蟲體長2—7m,乳白色,呈扁平長帶狀,由頭節、頸節和節片組成。節片分未成熟節片、成熟節片和孕卵節片3種。頭節上有4個圓形吸盤,最前端的頂突上有多個角質小鉤(25—50),分為兩圈排列。豬帶絛蟲的幼蟲叫豬囊尾蚴,一般稱為豬囊蟲。外形橢圓,約黃豆大小(6一10mm×5mm),半透明,囊內充滿液體,囊壁為一層薄膜,壁上有一個圓形黍粒大的乳白色小結節,其內有一個內翻的頭節,所以整個外形像石榴子。 ’
二、 生活史
豬帶絛蟲的成蟲寄生在人的小腸內,成熟的節片隨人的糞便排出體外,豬(或犬、貓、羊)吞食了含有豬帶絛蟲的孕節或蟲卵的糞便,或者是被汙染了的飼料、飲水後,蟲卵經胃腸消化液和六鉤蚴本身的作用,六鉤蚴從卵內逸出,在1—2d內鑽人腸壁,進入淋巴管及血管,隨血流帶到全身各部組織中去,到達橫紋肌組織(有時也能在各器官組織)後,開始發育,約經10周發育為成熟的囊尾蚴。人吃了帶活囊尾蚴的肉(主要是豬肉)後,囊尾蚴進入消化道,在腸中受膽汁的刺激作用,頭節翻出,用吸盤和小鉤附著在腸壁上,吸取營養,生長髮育,約經2—3個月發育為成蟲,隨糞便徘出孕節和蟲卵,再按上述生活史迴圈。絛蟲在人體內可存活數年,甚至可達25年。
三、流行病學
豬囊尾蚴病呈全球性分佈,我國絕大部分省(區)都有。本病的發生主要與人的生活習慣有關,如豬圈兼廁所(即所謂“連茅圈”)。人患本病是:由於有生食或半生食豬肉的不良習慣。
四、症 狀
患豬多不出現症狀,在極強度的感染或重要器官受損害時才可見到症狀。主要表現為營養不良、生長髮育受阻、貧血、水腫等。如囊尾蚴寄生於肺臟及喉頭,則出現呼吸困難、聲音嘶啞與吞嚥困難等症狀,寄生於腦和眼時則出現神經症狀或視力障礙。
五、病 變
嚴重感染的豬咬肌、舌肌、膈肌、心肌、肋間肌等部位的肌肉,表現為蒼白色,切面溼潤,可見到橢圓形、黃豆粒大小、半透明的囊尾蚴。囊尾蚴周圍有結締組織增生。
六、診 斷
本病在豬生前診斷比較困難,除嚴重時在舌肌和眼部肌可看見豬囊尾蚴突出外,一般在屠宰後檢驗才能確診。
七、防 治
控制和消滅本病,要採取綜合性預防措施。做到人有廁所,豬有圈舍,革除連茅圈,避免人糞被豬吞食;人糞便須經過堆肥發酵處理後才可施用;認真進行肉品衛生檢驗,有囊尾蚴的豬肉及肉製品,應按規定進行無害化處理。對患絛蟲病的病人進行驅蟲治療。
丙硫苯眯唑和吡喹酮對本病有一定療效。丙硫苯眯唑按每千克體重20一50 mg,一次喂服。吡喹酮按每千克體重50一80mg,一次肌肉注射,隔2d再用藥1次。